天然次生林經營管理的作用探析
時間:2022-08-06 03:11:53
導語:天然次生林經營管理的作用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可以維護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是調整林分結構、促進林木生長發育、加快森林自然更新、培育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措施之一。嶺南八局是我國重要的后備森林資源基地,也是內蒙古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資源的現實情況是幼、中齡林面積大,但質量不高,單位蓄積量低,生態功能差。通過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防護功能,建設穩定健康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滿足社會對森林多功能的需求,促進區域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逐步使林分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林內可燃物載量減少,病腐木減少,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增強,增強森林抗性,充分發揮森林有益功能,保護了生態環境,保障森林安全,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1.2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因為落實發展、民生、環境三同時原則的需要,讓天然次生林資源成為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必須緊扣發展、服務發展、優化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切實做到保障民生,保護環境。由于天然次生林資源大多位于農、林、牧交錯地帶,經營管護區內農、牧、林矛盾較為突出,加之保護和經營管理對象較為分散,給日常管理和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因素,為了調和這一矛盾,必須進行天然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實現林業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2天然次生林集約經營管理措施
2.1加強林地資源封育管理,嚴格林地用途管制,保護好現有林地資源
通過對天然次生林資源的封育,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面積,以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目標。積極實行科學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滿足人們對林地的物質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優化林地結構布局,滿足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等對林地的需求,爭取區域林地資源整體效益最大化,發揮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在封育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切實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對工程區域實行封山育林,在主要路口設立標志牌,重要地段設立圍欄,制定管護制度,確定專人管護,確保特殊樹種培育項目成果不受破壞;加強林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濫砍濫伐、盜伐和私拉盜運等毀壞天然林資源行為;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防治,建立健全森防制度,嚴格禁止防火期野外用火,實行野外用火許可證制,加強森林檢疫和防疫。加強特殊樹種資源保護,對特殊樹種集中分布區實行掛牌保護,專人巡山保護,落實專人看管。
2.2因地制宜、確定森林撫育對象
森林撫育對象為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劃定的限伐區和商品林經營區內亟待撫育的幼齡林和中齡林。按相關技術規程要求,并結合具體林分和林木生長特點,撫育間伐的作業方式可采用透光伐和生態疏伐等方式。
2.3對稀疏林分實施林冠下人工更新
在疏林地或低產林分中的林隙中營造珍稀樹種,采取“先造后撫”的措施。根據林分內林隙的大小與分布特點,采用不同的補植方式,均勻補植或局部補植。均勻補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積較小,且分布相對均勻的低效林;局部補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積較大、形狀各異,分布極不均勻的林分。在疏林地或低產林分中實施林冠下人工更新,不僅能夠摸索、總結人天混培育模式,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示范帶動適宜地區大規模培育特殊樹種,促進天然次生林的演替發展,為提高我國森林資源質量做出一定貢獻,而且還具有較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2.4進行森林火險區綜合治理
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是一項受益當代、功及千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意識中,森林防火是一項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耗資工程,因此,極大制約森林防火的投入。實際上,從災害經濟學的觀點看,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的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森林資源的安全,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由減少的災害損失來體現。進行森林火險區綜合治理,不僅能有效地減少和控制森林資源的破壞,具有搶險救災的性質,直接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且關系到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天?!惫こ痰某蓴?。
3結語
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肆意開發,導致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在森林集約經營過程中,為了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培育生長良好、形質健全的森林資源,可以通過調整林分結構,淘汰非目的樹種,使目的樹種擴大生存空間、改善森林衛生狀況,增加林木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等措施,改善林木品質,提高森林生物量和碳匯功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作用。開展次生林集約經營,有助于減少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發生,提高森林的生產力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本文作者:高云生工作單位: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林業工作站
- 上一篇:體育場館經營模式探究
- 下一篇:農業銀行經營管理轉型新局面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