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林業建設思考

時間:2022-03-15 08:25:10

導語:“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林業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林業建設思考

摘要:“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的提出,給中國的西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西部地區林業的發展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和林業產業升級換代、加強政治合作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今后,西部地區應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發展生態林業,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改善林業結構,凝聚對外貿易優勢,并與沿線國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臺,力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創造林業經濟的新增長。

關鍵詞:一帶一路;林業;西部地區

1前言

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家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秉承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共建“一帶一路”對中國以及周邊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其深層次的合作不僅有助于帶動周邊的經濟增長,也將為世界和平注入新的活力。中國的西部省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應進一步推進產業集聚,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此過程中,林業的發展對提供生態環境保障、打造西部綠色長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絲綢之路沿線多為發展中國家,改善生態環境、拉動貿易增長、擴大文化交流、實現政治互信是各國共同的愿望所在。因此,西部地區應把握歷史契機,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深入謀劃林業布局,積極打造充滿生機的綠色新絲綢之路。

2“一帶一路”為西部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

古代絲綢之路源于中國,而今新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分別連接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中間腹地國家具備強大的發展潛力。沿線各國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積極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西部地區是“一帶一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戰略樞紐,因此,“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的提出給西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2.1經濟領域

“一帶一路”戰略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后金融危機時代使世界各國不斷增強居安思危意識,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更是一把“雙刃劍”,努力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合作對改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貧富差距至關重要。同樣,對中國西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與東部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貫穿恰好有助于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發揮各自資源稟賦優勢,實現資源互補,發展自由貿易,拉動就業增長。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重心西移,在政策和資金的傾斜下,有利于增強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

2.2政治領域

“一帶一路”沿線,俄羅斯是中國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同時中國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被西方國家視為潛在的威脅。因此,世界多極化不可避免地帶來大國強權政治的影響,如貿易領域的壁壘問題,始終是發展中國家的困擾,因而加強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對推動經濟領域合作具有積極意義。正如東北亞各國的區域合作,國家間的戰略合作與各國地方政府的交流、互信發展是一種互動關系,西部地區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深化政治領域方面的交流。

2.3文化領域

“一帶一路”同樣伴隨著文化領域的合作。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異,文化交流也是各國尋求共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體現出文化交融的優勢,而今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合作更是如火如荼,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動從不同層面展現出合作的潛力。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濃郁的西部文化,在與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文化活動促進先進文化理念的傳播,利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手段,實現地區和國家間的互動。

3“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林業發展的意義

當前,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的共識。森林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林業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等河流的發源地,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同時受地理及自然條件的影響,西部地區又是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最多的地方,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急需得到保護和治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林業的發展不僅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武器,也是順應擴大貿易合作趨勢,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和傳統林業產業升級換代的必然選擇。而且“一帶一路”是中國崛起的標志性戰略,是對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概括性表述,所以林業經濟還將為區域政治合作注入更多的活力。

3.1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首先,從西部地區本身來看,其經濟欠發達的原因與其特有的地理環境有著緊密的關聯。西部地區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并不理想,高山、高原多,平原所占比例小,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對高端人才吸引力差,交通物流成本也高。特別是長期以來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具有粗放特征,掠奪性的開采使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不容忽視。因此,林業的發展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相比之下,東部地區雖然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極化效應,在經濟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但也面臨人口聚集膨脹的壓力,另外空氣質量下降、霧霾持續不斷等問題都給東部地區帶來困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在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產業西移和發展的同時,也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保障。“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中國政府明確表示投資貿易應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所以“一帶一路”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是一次嶄新的契機,政策的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跟進對西部生態環境實現從“破壞大于治理”到“治理與破壞相持”的歷史性轉變具有積極的作用。其次,從“一帶一路”的國家合作來看,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必然造福沿線國家。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存在于中國的西部地區,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可避免地會波及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是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促進,在沿線國家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同時,西部地區林業經濟的發展必將受益,西部地區林業經濟的發展又將會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林業和林業經濟雙嬴的局面。

3.2提高林業經濟產值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西部地區天然林面積和蓄積在全國均占據較高的比重,林產品資源豐富,如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西部省份是林業經濟發展的優勢區域。近年來,中國林產品貿易有著較好的增長趨勢,不僅進出口總額呈現遞增,而且貿易順差可觀,林業經濟的潛力可見一斑。2001—2014年,中國出口至沿線國家的木材制品、植物產品及橡膠等占比提高了20個百分點以上[1],說明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資源存在很強的互補性,相互間的資源供給具備穩定的基礎,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實施將提高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降低制造業產品運往國際市場的運輸成本,促進西部地區有效承接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2],因而林業經濟產值還具有上升空間。同時還應注意,傳統的林業經濟是以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生產和粗加工為主,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經濟特點,其弊端在于森林資源被大肆開發,而后續的森林資源生長繁育速度不及開采速度,不僅會直接損害自然環境,而且林業的附加值也低,在貿易活動中處于劣勢?!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將引領中國在國際分工、資源配置領域向更深層次邁進,相應地,對林業和林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林業產業的升級也將獲得更多的動力。

3.3擴大國際政治交流

正是由于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必然涉及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可否認“一帶一路”背景下,經濟領域的合作會一馬當先,但同時也明顯看到各國在其他領域掀起的熱潮。環境保護屬于世界各國的社會責任,經濟合作不僅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更需要彼此間的相互促進。西部地區生態脆弱,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任務十分艱巨,林業和林業經濟要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沿線國家的合作支持,無論是生態理念的傳遞,還是經濟投資和技術的分享,都有利于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彼此間的學習和合作還將進一步推動政治互信的發展。例如,東北亞區域合作對次區域合作的帶動,使地方政府間也加強了合作交流,政府層面、非政府層面的合作內容尤為廣泛。西部地區林業建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帶一路”的戰略促進將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商生態合作提供契機。從這一角度來看,林業經濟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正在不斷提高,因為全球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合作,包括對生物多樣化的保護,對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對氣候條件的改善等首先需要獲得各國的共識,需要政治互信的支持,所以林業不再是單一封閉的產業,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區林業發展的策略

順應“一帶一路”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西部地區應當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發展生態林業,為新絲綢之路營造有利的環境。同時,西部地區要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改善林業結構,凝聚對外貿易優勢,并與沿線國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臺,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支撐。

4.1強化林業生態治理

生態環境體現著人們的文明理念,傳統的掠奪式開發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惡果。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生態文明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生態文明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新階段,強調以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建設首先需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認識“一帶一路”長遠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理解生產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而做好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規劃。從西部地區的實際來看,其陸地面積與森林覆蓋率之間相差懸殊,說明森林資源的增長還有明顯的空間,未來應當積極運用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和擴大森林覆蓋率,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同時政府還應加強生態理念的宣傳,并提供更多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一帶一路”戰略強調經濟與生態的共榮,《關于開展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的實施意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等文件也為西部地區生態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今后林業部門應當細化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建設,嚴格執行依法治林,禁止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通過多種經濟杠桿的調節,提高基層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例如,增加基層造林收入,采用貸款、貼息鼓勵經濟林種植,對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地區設立專項治理基金、提供專家團隊服務等,從而為新絲綢之路建設營造有利的環境。

4.2提高林業貿易水平

西部地區林業生態建設離不開貿易的支持和帶動?!耙粠б宦贰笔侵袊鴶U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西部地區應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速林業結構調整,提高林業貿易水平。而且“一帶一路”旨在連接亞歐,形成東歐、西亞以及東南亞成熟的貿易運輸網絡,從而為相關地區帶來貿易便利,推動經濟的發展[3]。近年來,中國在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活動中,投資過度集中在資源開發和初級加工領域,而資源深加工、高端制造業、商貿物流、科技研發等領域少[4],這也說明今后貿易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相比之下,中國的西部地區甚至更值得發達地區的過剩資本流入[5]。這些對西部地區林業建設來說都是難得的機遇。目前,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中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而且商品結構正在優化,只是優化的速度相對緩慢,但這也恰恰是西部地區積累后發優勢的機會。在林業經濟領域,西部地區應加快林產品深加工建設,改變木材產品出口、初級制成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格局,發展林業產業深加工配套。例如,對速生豐產林產品體系的擴大、名優經濟果林的培育,引進優質苗木花卉品種,在家具、建材、食品領域拓展深加工貿易,力求從多方面提升林業經濟產值。

4.3搭建區域合作平臺

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不僅可以積極開展生態補償建設,促進林業結構調整,同時還可以和沿線國家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臺。新絲綢之路沿線很多國家也在面臨與中國西部類似的生態問題,生態合作、生態互補、生態交融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發力點,使沿線各國緊密合作。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西部地區應圍繞林業建設問題,在現有合作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與周邊國家創建區域合作論壇、舉辦貿易交流促進會。例如,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東盟論壇在促進區域合作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在林業生態方面,西部地區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就共同治理生態環境、開展科學技術交流、擴大貿易市場等領域問題都可以形成新的合作項目,而合作平臺正是重要的橋梁和紐帶。

5結語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不僅符合中國的國家戰略利益,也是沿線國家謀求和平共榮的需求所在。綠色絲綢之路的打造、林業產值的提升、國際合作的深化對西部地區來說都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西部地區應立足長遠,積極制定科學規劃,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有機統一體,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上發揮出應有的能量。

作者:陳開偉 單位:西昌市林業局

參考文獻:

[1]公丕萍,宋周鶯,劉衛東.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37-46.

[2]鄭濤,左健,韓楠.產業轉移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J].工業技術經濟,2015(09):149-155.

[3]萬華.“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西部機遇[J].中國市場,2015(25):238-239.

[4]鄭蕾,劉志高.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空間格局[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29-36.

[5]儲殷,高遠.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定位的三個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5(02):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