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參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02 05:50:00
導語:高中歷史學習參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史學界以“三個面向”和素質教育為指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在反復總結和借鑒的基礎上,本著“減負”不減質的精神,初步構建了歷史學習輔
助參考(簡稱"學參")優化設計方案,且在此拋磚引玉,敬請大家賜教。
一、“學參”優化設計的提出
錢夢龍老師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使學生樂學、會學并且學活、學實,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自覺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
教育。因此教學改革應體現創造為本、能力為魂,素質為先的宗旨。筆者以教學信息資料有選擇地包容、吸取為核心,以激發教與學的自主性、創新性為基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為關鍵,追求教與
學的可持續發展為歸宿,符合教師要“加壓”,學生要“減負”的趨勢。教師先跳進題海,以大綱為綱,教材為主,教參為目,“學參”為輔,再讓學生跳出題海,獲得元認知知識,通過精講、精選、精
練,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這樣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在“學參”幫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誘導、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變勞動密集型為智能密集型學習,走出片面追求分數結果的怪圈,把求知作為信息交
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大家突破教材和課堂束縛,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在知識的廣闊天地中展示其能,實現分享學習,走出傳統教學的狹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學參”優化設計的輪廓構想。
二、"學參"優化設計的框架
“學參”是指教師在全面鉆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對教材中每單位(課時、單元)的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教師通過編篡“學參”來代替過去的
教案與學案,使教案和學案合二為一,“學參”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與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課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學參考書,與授課進度相同步(課前發給學生并經裝訂成冊,可滾動使用),便
于學生預習、聽課和復習,實現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貫通與互動,達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與思、讀與練相輔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融合。
“學參”大體框架包括下列項目:㈠“課時學參”包括⑴目標要求、⑵導學過程、⑶知識結構、⑷材料補充、⑸知識遷移、⑹作業練習;㈡“單元學參”包括⑴階段特征、⑵學法指導、⑶主要人物活
動、主要時間、地點、⑸疑難解釋、⑹學習札記等,各課時結束以“單元學參”作總結,設置應靈活便利。其中“目標要求”包括基礎知識、重點難點、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識遷移”包括學科內縱橫
知識聯系。特別是中外聯系,顯性尤其是隱性知識,及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交叉綜合運用,史論結合等;“作業練習”有常規題型(如5分鐘隨堂練習),也可以是開放性寫作題,但側重單選和材料
解析題?!把a充材料”包括相關原始史料、爭鳴觀點、典型例題、還附有相應參考書目、影視歌曲,名人名言等;“學習札記”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可記錄某些疑問、心得,還有自我設計試題,答題失誤
分析等,教師作定期檢查。
三、“學參”優化設計的特點
誠然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腳踏實地,有的放矢,其中“學參”的精心編寫無疑只是一種嘗試,。筆者對“學參”進行了長期醞釀、論證,在1999年已作初步實施。它與教參、學案
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處有:
一、獨創性,⑴結構不同:教參包含引言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要點、教材分析、教學建議、練習提示、資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和作業等;學案由學習目標、知
識結構、認識方法、技能訓練等組成。⑵主體不同:教參由權威專家合作著寫;教案由各位任課教師單獨準備完成;學案由備課組教師共同編制。⑶對象不同:教參為教師服務,作備課參考;教案針對相應
的學生,作授課藍本,限于課內使用,不與學生見面;學案聯系學生實際,公開在全年級統一使用。
二、針對性,目前制約中學歷史素質教育的因素,除觀念導向和學??陀^條件外主套還有:①教師因素。不少教師的知識面狹窄,功底淺,對現代學術動態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輕學,忽視學
生的主體作用,習慣于滿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識承載量少,導致出現啟而難發,啟而不發的現象,因而師資的知識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學生因素。在基礎知識、技能欠缺和學習方法、習慣不如人意,學生
對教師和教材過于依賴和盲從,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有被牽著走、喂著吃之虞,只知死記硬背,臨時突擊,一味猜題押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③教材和參考資料因素。由于課本體系陳舊,觀點滯
后,既無法反映國內外形勢變化,也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更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潮流,況且缺乏配套輔助資料精品,存在過多過濫,過偏過難,搞題海戰術或雷同抄襲等弊端,輔導用書良莠
不齊,無謂地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和選擇的疑慮,因而“學參”的編寫呼之欲出。
三、啟發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學生形成濃厚的興趣和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去“發現學習”,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習者經歷一個發現過程,讓他(她)自己得出結論或找到解決問題的答
案?!皩W參”的運用旨在透過表象深入發掘隱性的、潛在的知識聯系,形成點、線、面的立體智能結構,這樣學生先通讀學參,設疑質疑,然后帶著問題上課,在課后進一步吸收、消化和鞏固。進而夯實基
礎,擴大視野,活化思維,挖掘稟賦潛能,最終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整體性,“學參”不僅強調德育、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目標,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課時或單元為板塊,從宏觀上和微觀上把握知識的縱橫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把目標的
全面性、結構的完整性、閱讀的廣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實處。還進一步突出交互參與,實現師師、師生、生生之間互動、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環,共同享用信息資源,使實踐、創新、競爭、協調意
識得到培育,特別與多媒體手段配合,以實現傳統與現代教學的結合。
五、層次性,“學參”主張以“學“定“教”,從實際出發,力圖克服單向劃一的局限,靈活而富有彈性的提出相應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學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內容概要、限于識記和理解層次;
程度好的可提高到知識遷移,疑難解釋、補充材料等,并能寫一些小論文,達到分析和綜合層次。相應的作業練習劃分為三檔(難、中、易),這樣可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學生可依次提高水準,產生成就
感,以教師的示范執導的不變應學生的萬變。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堂低效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選修課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