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0:10:00

導語:貿易摩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摩擦分析論文

一、貿易摩擦的正經濟效應分析

(一)貿易摩擦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催化劑

20世紀日本與美國在紡織品發生激烈貿易摩擦后,歐美對日本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的抵制使日本的出口貿易面臨很大的壓力,貿易立國的政策受到挑戰。20世紀60年代,日本對汽車、計算機產業實施了關稅稅率和進口外匯比例等方面的行政指導,以實現對這些個別產業實施保護的目的[1]。日本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重化工業貿易摩擦的困擾,加之兩次石油危機對重化工業打擊很大,20世紀70年代日本產業政策調整的重心放在將重化工業產業結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并提出“科技立國”戰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歷了與美國的宏觀經濟摩擦,《廣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提出以對外實現“國際水平分工”和對內實現“知識融合化”作為產業結構的新發展方向,20世紀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創造性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政策[2]。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的產業政策重心是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發揮信息產業的聯動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貿易摩擦的壓力產生了動力,日本抓住時機調整產業政策,在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配合下,產業結構迅速升級??v觀日本戰后對外貿易史,貿易摩擦是與產業結構調整是交織在一起的,兩者互為因果,密不可分。

(二)貿易摩擦有利于規避潛在的政策風險

在《廣場協議》后,日元迅速升值,兌美元匯率在1985年是255∶1,1987年達到152∶1,1988年達到127∶1,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整整升值一倍。為了削減日元升值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從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日本央行兩年里連續五次下調利率,利率水平從5%降至2.5%。這種低水平利率堅持到1989年5月,長達27個月。長期低利率促使金融貸款大量增加,國內投資需求大幅上升,帶動經濟快速增長。宏觀貿易摩擦促使日本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由出口主導型逐步轉向內需主導型。雖然在后來的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引發了嚴重的經濟泡沫并導致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但經濟發展戰略本身的調整是符合當時日本的境況和利益的。

(三)貿易摩擦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

20世紀50年代,由于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數量減少,出口價格由于供求的影響而上升,反而改善了企業的盈利狀況。日美汽車貿易摩擦也是如此,日本在1981年與美國談判簽訂了針對日本汽車的自愿出口限制協定,配額使日本汽車出口減少了,但日本汽車的價格卻因為市場上供不應求而提高了,1981—1982年幾乎每輛汽車售價提高了1000美元,并且在隨后的幾年里,日本汽車出口企業收入每年增加20億美元。而且,日本汽車出口企業為了維持自愿出口限制前的盈利水平,調整了出口產品的結構,增加了高價車的出口數量,從而提高了出口汽車整體價格水平。因此,貿易摩擦在一定條件下有利于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

(四)貿易摩擦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對外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回避貿易摩擦成為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直接動因。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逐步將國內紡織工業轉移到東南亞各國,以回避與美國的紡織品貿易摩擦,日本國內的紡織品生產逐步減少,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本土的紡織業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與美國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基本結束。鋼鐵企業為了回避貿易摩擦并利用東道國的資源優勢,投資主要集中于亞洲和中南美的國家和地區[3]。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實現了重化工業化,并在汽車、彩電、機床行業與歐美發生激烈摩擦,為了回避摩擦,日本增加了對歐美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如日本的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等汽車公司相繼與美國的通用、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合資。從1986年開始,日本投資大舉進入美國,1985年是50億美元,1986年達到了100億美元,1988年達到了210億美元,1989年激增達到了320億美元,四年的時間增長了6倍[4]。

二、貿易摩擦正經濟效應產生機理分析

倒逼機制迫使貿易摩擦各利益相關主體采取自救措施。

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是直接而明顯的,當一方成功地限制了貿易伙伴國的出口時,它可以在短期內減少出口企業的出口量和盈利,進而削弱該產業的競爭力,不利于出口國經濟發展。而且貿易摩擦是一國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正?,F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交往的加深而愈加頻繁。

在日美汽車貿易摩擦中,日本汽車企業就是通過質量升級的方法增加高質高價車的出口來增加盈利。另外,日本企業除了用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避貿易摩擦外,還積極利用公關策略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損失。在日美輕型卡車關稅貿易摩擦中,日本企業成功的運用公關策略,以美國通商代表、財政官員為公關目標,使日本輕型卡車與轎車一樣以2.5%的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為此,日本支付了300萬美元的酬金,而獲得的收益,僅關稅一項,日本企業就少繳納5億美元[5]。另外,日本的行業協會作為企業的代表,為企業提供相關信息和咨詢等服務,在應對貿易摩擦中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大多數日美貿易摩擦中,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低姿態妥協的方式進行自愿出口限制,以緩兵之計阻止貿易摩擦升級,一方面積極進行產業政策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通過擴大與亞洲國家的經貿往來,降低對單一國別的市場依賴度,并將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為“內需主導型”。日本政府采取的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日本在貿易摩擦中的處境,不但沒有在貿易摩擦中損傷元氣,反而使貿易摩擦的正經濟效應充分地發揮,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三、日本應對貿易摩擦給我國帶來的啟示

日本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告訴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倒逼機制的作用,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1.積極利用貿易摩擦,提升產業結構

中國目前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仍然是成本優勢,即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出口的主力軍。但這種成本優勢從長期發展來看,并不能持久,依靠成本優勢成為貿易強國也是不現實的。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中國出口的產品也大部分屬于低端產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低下是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中國應當以貿易摩擦為契機,積極調整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和投入,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逐步改變加工貿易獨攬大局的局面。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出口品牌,實現出口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把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從價格優勢轉移到質量、技術和產品差異化等因素上來。2.積極擴大內需,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

目前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威脅著中國的經濟安全和長遠利益,增加了中國產品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和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已經從微觀摩擦上升到宏觀制度摩擦,人民幣在外部壓力下已經升值,中國應該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居民購買力也達到較高水平,國內市場十分龐大。因此,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擴大內需,提高內需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改變舍近求遠發展外貿的策略,降低外貿依存度。

3.鼓勵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走國際化道路

在貿易摩擦頻繁暴發的情況下,中國應鼓勵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可以依靠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海外并購,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以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和獲得規模經濟收益。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既緩解了摩擦又獲得了東道國的資源、技術、市場、人力資本等要素。而且走國際化道路也是增強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政府可以為企業提供咨詢、信貸等服務,增加企業“走出去”的信心和動力。

4.適當擴大進口,減少貿易順差

中國加入WTO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而且貿易順差來源國的地理方向比較集中。200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據中國統計,2004年,中美貿易順差為802.7億美元,2005年這一數值達到1141.7億美元,2006年更上升到1442億美元。與日本在20世紀的經歷類似,巨額的貿易順差成為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我們可以在不減少出口的情況下,采取主動擴大進口的方式來減少貿易順差,緩解頻繁暴發的貿易摩擦。并根據與各個經濟體貿易順差的不同程度,來決定擴大進口的規模,其中重點擴大對美國和歐盟的進口。進口的種類應優先考慮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國內緊缺產品,以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同時,注意降低出口的地理方向集中度,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孫亞鋒.日本產業政策變遷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2).

[2]蘇貴光,路跡.日本產業政策的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04,(7).

[3]彭敬.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日美貿易摩擦及其現實意義[J].世界經濟研究,2004,(4).

[4]趙瑾.全球化和貿易摩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王厚雙.公關在日本處理日美貿易摩擦中的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2003,(1).

摘要:以日本戰后處理貿易摩擦的經驗為依據,分析了貿易摩擦對一國產生的正經濟效應,其中正經濟效應包括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規避政策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等。在對貿易摩擦正經濟效應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正經濟效應的產生機理以及中國從日本經驗中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貿易摩擦;產業結構;效應;倒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