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對紡織出口的影響及建議

時間:2022-08-09 09:27:27

導語:貿易保護對紡織出口的影響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保護對紡織出口的影響及建議

一、引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各種貿易保護措施使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遭受巨大打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面臨的貿易保護已日趨常態化。截至2011年,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年涉及調查的出口商品金額達400億~500億元,其中,尤以對紡織服裝產品的調查最為密集。據商務部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遭遇40起反傾銷調查、30多項技術性貿易壁壘,發起者主要為美國、歐盟、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兒童服裝及用品的安全及檢測是遭遇調查的重點。正確認識并分析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影響,對我國有效應對國際貿易保護措施和合理采取應對措施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意義。

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

1.手段多樣、隱蔽、復雜各國貿易保護的措施越來越復雜,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從傳統的高關稅、進口配額過渡到新的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特別保護措施,到目前最新的勞工標準等,其保護手段層出不窮。由于貿易保護的方式、領域、服務流動均呈現多樣化、隱蔽化、復雜化的趨勢,且紛繁復雜的措施不斷變化,使得應對難度加大。

2.范圍擴大、區域化抬頭隨著全球經濟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與地區的經濟聯系愈加緊密。兩國間相互的貿易保護措施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得區域性經濟組織對外高筑貿易保護壁壘,對內則對成員國實行自由貿易,以提高其整體競爭力,成員國對非成員國的差別待遇加深,其貿易保護程度也得到強化。

3.政治目標逐漸滲透至經濟活動中近年來,發達國家不遺余力地將勞工標準納入國際貿易體制中來,希望利用本國自身經濟立法加強貿易保護,向發展中國家灌輸人權理念和價值標準。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經常遭遇發達國家國別政策的差別待遇,以達到其對外政策的政治目的。

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影響

1.抑制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各國實行國際貿易保護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抑制進口,保護本國產業,因此各國對紡織品服裝行業實行的國際貿易保護措施導致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量下降,對紡織服裝行業產生沖擊,使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遭受巨大損失。根據世貿組織規定,2008年全球紡織品出口配額被取消,國際紡織品市場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對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實行嚴苛的貿易保護措施,且頻率越來越高,力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同樣將紡織服裝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等紡織服裝生產國也加入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軍中。

2.抬高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成本歐美是對紡織服裝產品實施貿易保護時間最早、數量最多、要求最嚴的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勢必抬高我國紡織品服裝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成本。我國紡織品服裝現階段的出口優勢多是基于低廉的生產成本上的價格優勢。我國產品要想滿足歐美各國制定的一系列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志、綠色衛生檢疫制度,企業必須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這將直接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勞工標準方面,“社會責任標準”資格認證后,最低工資標準一項就足以使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度攀升。

3.容易產生連帶效應國際貿易保護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具有連帶效應。一方面,在遭遇貿易保護措施或制裁后,企業要適應新標準、改善新工藝,若制裁的時效過長,企業原本的客戶將會重新尋找合作伙伴;在喪失老客戶后,企業要重新進入市場將會非常困難,且銷售成本會相對提高。另一方面,當一國實行貿易保護措施大見成效后,其他國家會紛紛效仿,同時保護措施也將擴散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國際貿易的整體發展,極易陷入惡性循環。

4.阻礙紡織服裝行業的良性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對海外市場而言,短期內將降低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對國內市場而言,一旦我國紡織服裝產品遭遇貿易保護,“出口轉內銷”將成為大量出口企業的最終解決方案,大量的訂單將與我國內銷產品搶奪市場,打破原有的市場平衡,勢必造成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導致紡織品服裝價格下跌,阻礙我國紡織服裝業良性發展。此外,我國紡織品服裝業整體發展水平下降,將極大地降低外商來華投資的信心,對我國利用外資造成不良影響。

四、我國的應對措施

1.大力拓展新興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美國、歐盟、日本、香港一直是我國紡織服裝的傳統出口市場,份額占總出口的60%左右,市場過于單一使我國企業常常遭遇貿易摩擦,尤其是歐美這些貿易保護主義情結極重的市場。因此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尋求多元化發展,大力開拓印度、東盟、巴西等人口基數高、服裝消費能力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從而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另外,龐大的內銷市場也不容忽視,我國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速超過了紡織品出口需求的增速。因此出口企業可以適當擴大內銷比例,做到內外銷并舉,逐步實現市場多元化。

2.創立自主品牌,提升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企業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開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不斷追蹤國外先進標準和技術成果,及時研究、學習借鑒以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企業自主研發的支持力度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服裝市場是品牌競爭的市場,培育、創立、擴大自主品牌服裝出口是我國從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轉變為紡織服裝生產、出口強國的必由之路。企業要培育自有技術,創立自主品牌,提高商品檔次,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并努力構建自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依法保護創新成果,全面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樹立中國品牌的良好國際形象。

3.規范管理,提高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話語權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職能,設立專門部門負責信息收集工作,為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做好咨詢、培訓、指導工作,加強對紡織品檢測技術的研究,制定并完善紡織品技術標準及相關規定,加快我國標準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另一方面,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要適時改變經營策略,整合內部資源,規范內部管理,加快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將知識產權保護等發達國家感興趣的問題與紡織服裝貿易緊密聯系起來,實行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政策,提高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話語權,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4.合理運用國際法規,建立健全預警機制企業應認真研究各國貿易保護措施,合理運用國際法規,政府應建立健全預警機制,高度關注重點出口市場貿易保護手段新動向,保持信息通暢,定期,有效提醒出口企業及時進行價格自律,實現貿易保護前置化。同時,我國具有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經驗的人才嚴重匱乏,因此應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充分借鑒WTO成員應訴工作的成熟經驗。

5.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差異化競爭之路由于產品結構趨同,我國產品在主要紡織服裝消費市場多因價格優勢取勝,而這正是我國頻頻遭受國際貿易保護措施的原因所在。因此,實施“以質取勝、以技取勝”戰略,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不斷地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實施產品差別化戰略,走差異化競爭之路,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來穩定國外的市場份額,并趁機提高“中國制造”的口碑,降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影響,促進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