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貿易事故影響及解決策略

時間:2022-08-24 08:09:40

導語:食品貿易事故影響及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貿易事故影響及解決策略

2007年3月份以來,中國出口的產品、食品遭遇安全問題。不少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限制措施,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很大損害。這也極大的影響了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和中國的國家形象。比如,《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7月16日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國制造”所面臨的困境。該文稱:美國媒體揭露的這些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之興起的嚴重疑問。政府層面,2007年7月17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所(CRS)發表題為《進口自中國的食品和農產品》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為CRS報告),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美國國內對相關事件的態度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相應措施。國內對此反響也特別強烈,國家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6月底政府下令關閉了近180家在食品中使用工業化學原料和添加劑的工廠。7月26日,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本文試圖探討最近的食品出口事件的種種影響以及我國政府的應對措施,重點在于提出政府在2008年可以進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食品貿易事件的經過及其影響

今年三四月間,FDA在中國出口的寵物食品原料小麥蛋白粉中查出三聚氰胺,被懷疑為美國近幾個月來上千只寵物貓狗中毒患病或死亡的元兇。之后,兩家中國貨源工廠被關閉,有關責任人被拘捕。FDA迅速暫停一切中國小麥麩質的進口,并向中國派出調查小組。2007年5月6日,《紐約時報》報道稱,一批標識為“TD(替代)甘油”的化學品從中國泰興市一家私人甘油廠輾轉流入巴拿馬市場,被加入止咳糖漿中,導致上百人中毒死亡。檢測后發現,“TD甘油”中含有二甘醇。5月中旬,巴拿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相繼查出中國牙膏含有二甘醇,并停止銷售。美國隨后也迅速對消費者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使用所有中國產的牙膏。6月28日,FDA進口預警,對來自中國養殖場的五種水產品——鯰魚、與鯰魚類似的巴薩魚、鯪魚、鰻魚和蝦實行自動扣留,并拒絕其入境;理由是在這些產品中查出孔雀綠、氟喹諾酮、硝基呋喃以及龍膽紫這幾種未經批準的獸藥殘留。相關產品安全問題包括兒童玩具上鉛的含量超標,45萬杭州產輪胎在美國遭召回。對此,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食品安全危機主要是國內不法商販利用非法渠道出口的食品所致。而通過正常渠道出口的中國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是安全的,放心的,有保障的?!睂ζ渌a品也有消息稱我國不是主要過錯方。CRS報告承認,FDA進口商品操作管理系統的數據庫并沒有提供中國進口品不如其他國家的安全的答案。雖然如此,但是,隨著幾件涉及摻雜食物、農產品和藥物的事件被廣為宣揚,中國已經遭到強烈批評,在國內外已產生廣泛影響。

1.國內影響

除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外,此次事件對國內的影響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據第一食品網一篇名為《我國上半年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分析》的文章報道,由于事件主要集中在四月底以后,上半年對水產品出口的影響還未完全顯現,下半年我國水產品出口將面臨嚴峻考驗。食品伙伴網上《食品安全問題影響粵水海產品出口持續下降》一文稱,2007年1~8月,廣東省出口水海產品1.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1%。而且單月出口量呈逐月遞減的趨勢,8月份出口量僅有1萬噸。廣東省水海產品主要出口到香港、美國、東盟、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主要出口市場都出現了下降的現象,其中對美國出口降幅最大,下降了75.5%。當然,諸如產品被召回、扣押等,這些是最直接的影響。

2.國際影響

政府層面,美國國會聯合各部門召開數次聽證會,2007年5月2日,通過了《FDA復興法案》修正案,要求FDA建立中樞注冊所,用以收集信息和通知公眾摻假食品和摻假的人類和動物食物;最重要的是于2007年6月28日,進口警告,要求對以后所有的中國水產品進行“無須物理檢查的扣押”。媒體和消費者層面,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對我國食品出口業甚至“中國制造”的形象造成巨大損傷。外國媒體借題發揮,大量篇幅報道相關事件,使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產生較大懷疑。舉例來說,8月底AssociatedPress-Ipsos的調查顯示,57%的美國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安全性要么感到“不太相信”,要么感到“完全不相信”。65%的受訪者稱美國政府并未采取足夠措施保證進口商品的安全,64%的受訪者將“很大一部分責任”歸咎于中國的制造企業。另據中國食品流通網報道,“個別食品不安全的負面報道已經給整個中國食品出口企業帶來了陰影,我國食品安全正遭遇信用危機……?!?/p>

二、中美食口貿易的貿易壁壘之爭

國內對美國政府的種種做法持懷疑態度,不少人指責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顯然,貿易壁壘的成分或多或少的存在。但通過比較美國國會關于食品安全的歷年議題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措施確實是有因而發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和海產品從1996年的接近0.411百萬公噸(MMT)升高到2006年的1.883百萬公噸,增幅為346%;若按價值計則增加了375%,從880百萬美元升至42億美元。然而,CRS在2001年9月7日發表的《第107屆國會的食品安全議題》,對中國只字未提。事實上,在最近一屆(第109屆)國會的食品安全議題報告中,也對食品貿易問題只字未提。然而,在2007年9月4日發表的《食品安全:第101屆國會議題和法案精選》中,卻有很大篇幅論及食品進口安全。該報告稱,隨著美國進口食品的大幅度增加,關于美國安全措施能否充分地保護公共健康的問題也被提出,因為那些安全措施制定于大部分美國人都在國內獲得食品的時代。從字面上看也未提及貿易保護。當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國國會早想采取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措施,只是一直沒找到借口。不過這恰恰說明最近一段時間的食品安全事件給了美國把柄,也證明我國完全有能力避開美國的貿易壁壘。二是中國是美國第三大食品進口國,食品在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間被美國拒絕入境的次數排在第三,為720次;在各方面與我國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的印度尼西亞作為美國的第六大食品進口國,被美國拒絕入境的次數排在第五,達334次,但美國政府也沒有針對印尼采取像這次針對中國的措施。以上較多篇幅討論貿易壁壘的定性問題,不是為了證明這不是貿易壁壘,而是為了說明我們不應該從貿易壁壘的角度來考慮美國的相應措施,重要的是如何積極應對。事實上,食品貿易事件發生以后,我國政府及時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各地開展各項質量整治運動,極大的改變了我國食品安全的面貌。從中國國家質檢總局于2008年1月4日公布的“二○○七年中國產品質量十件大事”可以充分看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工作進行集體學習?!獓鴦赵撼闪a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吳儀副總理任組長?!獓鴦赵骸秶鴦赵宏P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珖|量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總理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捞┩婢哒倩厥录??!袊吨袊氖称焚|量安全狀況》白皮書?!称?、玩具召回制度相繼出臺?!獓鴦赵河懻摬⒃瓌t通過《食品安全法(草案)》?!獓H食品安全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以上措施充分顯示了我國政府對提高國內食品質量的決心以及保證各國安全消費的誠意,收效顯著。

三、中國政府應進一步采取的措施

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食品質量,政府還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1.把注意力投向國內市場首先,目前的食品出口面臨的問題涉及國外消費者的信心問題,不是依靠技術可以挽救的,更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這迫使我們把重點放在國內。其次,國內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國內市場大有可為。再次,目前我國食品市場面臨原料漲價等一系列問題,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內。因此,我國應該抓住機會,從規范市場、穩定物價、贏得民心的目的出發,嚴格整頓國內食品業;立足國內,大力發展食品業。只有集中注意力提高國內食品業質量,贏得國內外消費者信心,不斷擴大內需、增加外銷,這才是根本出路。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要放棄海外市場,政府應該認真研究、借鑒歷史上相關國家的做法,逐步返回海外市場。

2.研究學習以往國家的做法歷史上很多國家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國內食品業和貿易重新發展。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例如英國曾經是瘋牛病最嚴重的國家,但到2002年,英國公眾對食品的信心要比歐洲其它地方的都高。英國是如何消除國內民眾的疑惑,又是如何如何重新獲得國外消費者信心,打開國外市場的,這些都值得研究學習。

3.扶持國內企業自主品牌從以上事件的經過可知,真正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企業并不多,真正的過錯方也存有疑問。雖然如此,但是,國外消費者還是把所有中國產品都拒絕。究其原因,除了外國媒體借機把中國制造與食品安全問題聯系起來誤導消費者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制造”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國往往是根據海外企業的外包要求興建出口生產基地,“隱姓埋名”地照單生產。所以,當問題出現時,消費者不知道“隱姓埋名”的生產者中究竟還有誰的產品是可靠的,只能全部否決。顯然,此時若有知名品牌,則該品牌完全可以不受多大影響,繼續在消費者中暢銷。中國制造需要自主品牌,而單依靠企業自身建立自主品牌是比較困難的,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導、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標準,以自主品牌來開拓國外市場。

4.贏取國外消費者信心在國際交往中,不但要通過技術向各國政府證明我國的產品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向各國消費者證明我國食品是值得信賴的。上文花大量篇幅介紹,經過了美國媒體的輪番報道,美國民眾對“中國制造”已經失去信心?,F在的問題是,我國食品出口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新獲得外國消費者的認可嗎?不容易!與政府壁壘不同,一個品牌的樹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簡單地靠技術手段證明產品的質量就可以贏得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的。在考慮恢復、促進貿易的問題上,一定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比如,在瘋牛病之后的1998年,有論文指出:“對北愛爾蘭的特殊牧群之牛肉的出口禁令的部分解除提供了恢復國際牛肉交易的必要法律框架。然而,牛肉出口商們在重新獲得1996年市區的牛肉市場方面可能會經歷很大的困難。這有很多相關因素。首先就是尚不知道消費者對英國牛肉的抵制程度,不過至少也有一些抵制,這是應該被預見的?!彼?,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如果國外消費者不相信我國的產品,那么,即使得到外國政府的認可,還是沒辦法真正進入國外市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外國媒體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中國政府應該抓住機會,向國外媒體澄清事實,展示我國提高產品質量的決心。使外國消費者對中國食品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