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副產物對巴沙魚影響研究
時間:2022-10-04 04:13:50
導語:玉米副產物對巴沙魚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趙艷尹恒楊發樹高啟平張鳳枰劉耀敏作者單位: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巴沙魚是東南亞國家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屬鲇形目魚類,是湄公河流域中一種特有的優質經濟魚類。該魚生長迅速,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剌、利于加工。中國于2009年從越南引進海南養殖,但在養殖中發現,與越南養殖的巴沙魚相比,海南養殖的巴沙魚肌肉顏色不是正常的白色,而是呈現黃色,嚴重影響其商品價值。為了進一步地推廣養殖,迫切需要找到其肌肉顏色變化的原因。水產動物肌肉呈色主要是由葉黃素類色素決定,包括黃體素、玉米黃質、角黃素、蝦青素等[1]。目前國內外對巴沙魚體色的研究未見報道,本實驗對比分析了越南和海南養殖的巴沙魚肌肉中葉黃素類色素的含量及色差值,并通過飼料中添加玉米蛋白粉進行養殖實驗,探討巴沙魚肌肉色素的成因,為巴沙魚在海南的推廣養殖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1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分為2個試驗進行。試驗A為分析研究越南巴沙魚片和海南巴沙魚片色差值及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含量;試驗B為飼養試驗,研究在飼料中添加8%的玉米蛋白粉對巴沙魚皮膚和肌肉顏色的影響。
1.1試驗用魚
試驗A:越南巴沙魚片和海南巴沙魚片送檢樣品。試驗B:所用巴沙魚平均體質量約為73g,共780尾,分成2個處理組,分別投喂基礎飼料(對照組)和添加8%的玉米蛋白粉的飼料(試驗組),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每重復130尾魚。飼養90d后取樣測試。
1.2試驗設計和試驗飼料
試驗B飼料配方組成見表1。對照組和試驗組飼料的粗蛋白分別為26.9%和30.2%。
1.3試驗儀器、測定指標與試驗方法
1.3.1色差計測定皮膚和肌肉色差值
實驗所用色差儀為柯尼卡美能達公司生產的CM2500D色差儀(D65光源,10°觀察角),測定色差方法參照Rnsholdt等[2]的方法。試驗A:用吸水紙將魚片表面水分吸干,將色差儀探頭緊貼于越南巴沙魚片和海南巴沙魚片表面測量色差,記錄L*、a*、b*值。試驗B:魚放血、去內臟后洗凈,將帶皮背部肌肉、帶皮腹部肌肉和去皮背部肌肉切成約4cm長,2cm寬,2mm厚的規格,用吸水紙將表面水分吸干,將色差儀探頭緊貼于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和肌肉表面測量色差,記錄L*、a*、b*值。
1.3.2飼料、皮膚、肌肉總黃體素含量測定
試驗B各試驗組分別取魚9尾,每尾剝取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切取背部肌肉,將試驗A和試驗B的樣品分別攪碎后進行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含量測定。測定方法,稱取樣品5g,置于250mL圓底燒瓶中,加50mL抗壞血酸乙醇溶液,用均質器均質使試樣完全分散,通入氮氣,加10mL500g/L的氫氧化鉀溶液,混合均勻,置于60℃水浴上回流40min。將皂化液用石油醚提取3次,然后用蒸餾水將石油醚提取液洗至中性,最后將石油醚層旋轉蒸發干。殘渣用2mL甲醇溶解,0.22μm濾膜過濾,供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分析測定。色譜柱:UltimateXB-C30(250×4.6mm,5μm),流速:1.0mL/min,柱溫:25℃,檢測器:紫外檢測器,波長為450nm,進樣體積:20μL,流動相A:乙腈-甲醇-三乙胺(體積比75∶25∶0.05),流動相B:甲基叔丁基醚-三乙胺(體積比100∶0.05),流動相B在15min內由0%線性增至55%。
1.4數據分析
色差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數值以平均值±標準差(χ±SD)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指標間的顯著性,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色差值
試驗A:越南巴沙魚片和海南巴沙魚片色差值的測試結果見表2。越南巴沙魚肌肉的L*值(代表亮度,數值越大,色澤越淺)顯著高于海南巴沙魚(P<0.05),而海南巴沙魚肌肉的a*(代表紅色,數值越大,顏色越紅)和b*值(代表黃色,數值越大,顏色越黃)顯著高于越南巴沙魚(P<0.05)。試驗B:對照組及試驗組巴沙魚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和肌肉色差值的測試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添加玉米蛋白粉后使巴沙魚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和肌肉b*值均顯著增加(P<0.05);但與對照組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和肌肉的L*值均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組背部皮膚a*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腹部皮膚和肌肉a*值均無顯著差異(P>0.05)。
2.2飼料、皮膚、肌肉中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的含量
試驗A:用液相色譜對巴沙魚以及海南巴沙魚所用飼料的色素進行測定,最終確認巴沙魚體中主要為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兩種色素(見圖1)。由表4可知,海南巴沙魚肌肉中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的含量顯著高于越南巴沙魚(P<0.05)。試驗B:添加8%的玉米蛋白粉的飼料比對照組飼料中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的含量顯著提高(P<0.05),巴沙魚經飼喂添加玉米蛋白粉的飼料90d后,其背部皮膚、腹部皮膚和肌肉中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的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目前使用的類胡蘿卜素著色劑可分為富含類胡蘿卜素的天然動植物原料和類胡蘿卜素添加劑。以微藻分別飼喂紅鯉、金魚[3]和六須鯰[4],顯著提高了皮膚中類胡蘿卜素的含量;法夫酵母(向飼料提供的蝦青素含量為60mg/kg)對金魚的體色改善也有顯著效果[5];Kalinowski等[6]在飼料中添加40mg/kg蝦殼粉來源的蝦青素可使赤鯛皮膚有效著色。冷向軍等[7]在胡子鯰成魚和幼魚飼料中分別添加100~150mg/kg和50~100mg/kg葉黃素,可以顯著改善魚類的體色;史少奕等[8]在飼料中分別添加200mg/kg普通葉黃素(以黃體素為主)、200mg/kg轉化葉黃素(以玉米黃質為主)和100mg/kg包被普通葉黃素對雜交鯰皮膚和肌肉的著色效果均很顯著。
玉米蛋白粉(CGM)是濕法生產玉米淀粉的副產物,黃體素、玉米黃質和隱黃質是其中主要的3種葉黃素類色素[9],配合飼料所用的玉米蛋白粉中大約含有145mg/kg的葉黃素類色素[10]。玉米蛋白粉作為常見的飼料蛋白原料,其對巴沙魚肌肉顏色的影響尚未見報道。以往通常采用分光光度計測定魚體中葉黃素類色素的總含量,沒有確定葉黃素的種類,而本試驗采用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和分離類胡蘿卜素專一性的C30柱對巴沙魚體內的色素進行測定,使類胡蘿卜素得到良好的分離,最終確定巴沙魚皮膚和肌肉中的色素主要為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研究表明,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對人類的健康也有重要作用,其具有區別于其它類胡蘿卜素的特殊作用,在保護視力[11-12]、預防心血管疾病[13]和癌癥[14]以及增強免疫力[14-15]方面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因此,二者被認為是重要的營養物質。
有研究表明,魚體大小和年齡[16]以及養殖環境、光線[17]等會影響色素的沉積效果。以辣椒紅素中提取的240mg/kg的類胡蘿卜素飼喂荷蘭鳳凰短鯛,75d后幼魚類胡蘿卜素累積量為59.34mg/kg,而接近性成熟的成魚僅飼喂45d,類胡蘿卜素的累積量可達86.55mg/kg[18]。在飼料中黃體素和玉米黃質的含量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試驗B中添加8%的玉米蛋白粉飼喂的巴沙魚肌肉中色素的沉積量比試驗A海南巴沙魚低(表4,5),可能與巴沙魚的大小和年齡有關,驗證試驗用魚僅養殖3個月,而海南巴沙魚養殖9個月出塘。本實驗在設計飼料配方時,用了與海南巴沙魚飼料比例一致的玉米蛋白粉,即在飼料中添加8%玉米蛋白粉,通過實驗驗證了玉米蛋白粉的添加可使巴沙魚皮膚和肌肉中色素含量顯著提高。
- 上一篇:IVM對鯽魚影響研究
- 下一篇:米蝦性腺分化時間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