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公路與生態環境保護分析

時間:2022-10-10 03:22:50

導語:山區公路與生態環境保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公路與生態環境保護分析

1項目工程概況

根據《木壘縣城-照壁山鄉-三眼泉水庫-石人子景區公路改建工程外業勘測驗收鑒定書》,確認該公路等級為四級公路,設計車速為20km/h,路面寬度為6m,路基寬度為6.5m,各側土路肩為0.25m,挖方邊坡土方主1∶1,石方邊坡為1∶0.25,填方邊坡為1∶1.5,路拱橫坡為1.5%,小型排水溝造物設計洪水頻率為1/25。此外,橋涵荷載等級為公路Ⅱ級,橋涵寬度與路基寬度一致。其路面結構形式為“1cm下封層+15cm級配礫石基層+天然砂礫底基層+4cm瀝青混凝土面層”。

2山區公路設計與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由于山區公路工程項目路線長、面積廣,在施工和營運期間會對周邊的社會環境、空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水土流失、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等造成不良影響。為此,工程的前期目標之一是處理好公路工程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通過對技術指標及路線方案上進行科學性的取舍,以盡可能地彌補公路工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為最大程度地完善及提升公路整體環境質量,公路在設計階段時應考慮當地環境,以“綜合治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作為設計的主要原則,從而實現合理性、科學性的開發和利用環境[2]?!耙苑罏橹鳌弊鳛樽钣行У沫h境保護舉措,其重點體現于公路設計對于當地環境重點地區及各種環境保護項目,如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等的退讓。若出現局部環境受工程項目影響較大的情況,應對環保舉措及工程方案進行多個方案的對比工作,如此才可實現山區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使山區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達到協調統一的發展。

3公路建設

3.1路線設計

在進行道路布線工作時,應充分應用舊有道路的路線類型,對于沒有達到線型要求的舊有路段采取重新展線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在施工中大填大挖而對周圍的草原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3]。以“減少工程造價、降低路基高度、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為原則,路線應根據舊有道路布設段落,路基填高應根據舊有道路路基處治方案、擬定路面結構層厚度、道路使用情況來制定,而對于橋涵路基高度控制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適度的調整。

3.2取土坑及棄土坑設計

公路工程的路基填土施工中,主要采取集中取土的方式,具體根據環境保護標準,對取土的深度及范圍進行確認。由于在進行取土施工操作的同時需要進行棄土,為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并節省用地,在進行路基棄土工作時,應嚴格執行在指定棄土坑堆放的準則,不可隨意傾倒土坑,且在施工完成后應進行平整工作,以利于植被恢復。該項目全線設有取土坑及棄土坑各一處,以最少程度占用土地為目的,取土坑及棄土坑處于該路線K0+000右側600m上游河床400m范圍,在進行合同段清表時,棄方工程量不將腐殖土方計入在內,可將其堆放于路基兩側,并在路基施工結束之后撒在邊坡上,起到提升植被恢復效率,保護環境的作用[4]。

3.3料場位置

按照實地勘察,對以下兩處料場位置進行合理設定可起到保護環境的目的:a)混凝土預制場1處混凝土預制場設于起點木壘河河床內上游500m處,距離上路樁號600m,其平均運距為4.4km,上路樁號為K0+000,由于該地地勢較為平坦,且距離草場較遠,而與水料場及砂石料場則較近,因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少;b)瀝青混凝土拌合場1處瀝青混凝土拌合站設于S303線K387+000右方河灘內,其平均運距為17.9千里,上路樁號為K0+000,由于該地地勢較為平坦,距離料面層場較近,且遠離草場,因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少。

3.4施工期間注意事項

工程施工期間除以上措施可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外,還需注意以下五點:a)由于本項目位于旅游區內,路線貫穿林地、草原及山嶺等自然區域,在進行施工時,區域車輛通行可采取施工與通車同時進行的方式;b)施工時,必須到指定料場進行取料,嚴禁出現就近挖坑取料的現象;c)為避免具備防塵功能與保持水土功能的原生地表遭到破壞,施工車輛必須在指定路線行駛,不可任意穿越自然區域;d)在施工期間,應保證相關路段溝渠及河流流通順暢,避免農業灌溉受到影響,預防洪水等災害的發生,做到節約用水,嚴禁將垃圾及各類污染物質投入河流當中;e)施工期間,對于經過居民住宅區的路段應做好防塵工作,以降低施工期間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在該路段設置相關標志,保證行車的安全性。

4環境保護

隨著公路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公路的修建及運營工作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漸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如何將環境保護的觀念應用到工程設計當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本項目為盡可能的降低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當中對周圍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及危害,通過在平縱線型的配合、路線的布設、取土棄土設計方案、施工方案、沿線綠化工作、各類結構物的布設、工程防護等方面采取對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在施工期間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原生地表、農田水利、植被的破壞。由于施工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粉塵,可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產生損害,因而對位于人口密集的環境敏感區域,在進行作業、粉狀材料的堆放及運輸等工作時,應運用帳篷進行遮蓋,同時定時實行灑水工作,保證空氣濕潤,降低飛揚的粉塵對農田及大氣的污染[5]。對于混凝土預制場、瀝青及混凝土拌合站等的位置應設定在料場附近,并遠離自然區域。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廢棄物資及廢渣等,應采取合理措施,進行清理及平整工作,將棄渣運往指定的棄渣場。施工結束后,在施工期間所搭建的臨時建筑以及占地等均需拆除,恢復當地原始樣貌。施工人員在撤離施工場地之前,必須對受破壞的使用場地進行相應的處理,除拆去臨時居住建筑物外,還需要對環境進行清潔工作,以達到“工完料凈、場地清”的要求。工程全線禁止出現隨意挖、采倒廢棄物現象,對于廢棄物應投到棄土坑內,并進行必要的掩埋。工程取料必須到指定取土坑,此外,由于取土坑同時作為該工程的棄土場,因而不可任意到路線兩側取土。取料結束后,需運用推土機將取土坑邊緣平整為貼近自然洼地狀態的斜坡。

本文作者:任煒工作單位:新疆新紀元公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