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建設論文:糧食區的建設可行性論述
時間:2022-02-26 10:28:09
導語:糧食建設論文:糧食區的建設可行性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楊銘工作單位:安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安陽市建設國家重要糧食核心區存在的問題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安陽市農田水利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依然很突出,表現在:資金缺乏,農田水利設施損壞嚴重且被盜被毀現象時有發生,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使農田水利建設投勞不足等。目前,全市旱澇保收田面積22.87萬hm2,僅占安陽市總耕地面積的56%。2009~2010年,安陽市受災總面積約6萬hm2,占耕地面積的14%以上,其中,旱災、大風、冰雹災害面積要占到災害總面積的88%以上,因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7億元[5]。尤其是隨著高效農業的興起,全市發展了許多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也培養了一批種植專業大戶,但避災抗災的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遭災,農戶損失慘重。資源不足,農業發展的空間有限首先,人增地減的趨勢不可逆轉,耕地質量不容樂觀。安陽市人均耕地0.073hm2左右,而且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耕地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農田的灌排渠系不配套,農田用養制度不甚合理,重用輕養現象較為普遍,土壤有機物含量減少,質量退化。其次,水資源緊缺,分布不均勻。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6.4億m3,人均占有量322m3,只占到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7和2/3,其中,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1.94億m3,年用水總量為16.2億m3(農業灌溉用水12.2億m3),屬資源型缺水地區。本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94.6mm,但在時間、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65%[5]。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今后水資源的緊張局面還將進一步加劇,農業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缺水危機。此外,農業污染也較為嚴重,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已成為農業生態環境新的污染源。農業科學實用技術普及不夠,增產有一定難度一是農業科研與推廣脫節,一些先進適用技術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推廣應用。二是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有利于調動農技人員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體制、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三是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安陽市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9%。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在48%左右,遠低于國內國外先進地區水平(發達國家一般在70%至85%左右)[5]。致使農作物田間管理不科學、病蟲草害防治不到位,盲目施肥、過量施用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機肥的現象比較普遍,影響糧食生產的進一步提升。市場意識淡薄,影響生產經營的效益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戶生產經營相對盲目,市場半徑較小,產品價格低;龍頭企業小而散,在市場競爭中大多處于劣勢地位,影響了生產經營的效益。據統計,安陽市土地經營面積13.33hm2以上的種植大戶111戶,不到全市總農戶數的1%,處于從屬地位。全市擁有各類農業產業化企業435家,但大多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僅29家,超10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沒有一家;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45個,成員總數3萬余戶,僅占全市總農戶數的2.5%[5]。相對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面還不廣,處在“小馬拉大車”的境地。當前務農人員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2010年筆者就安陽市當前務農人員文化素質情況做了抽樣調查(70戶、共206人,136個勞動力),結果顯示:種田的有62人,占勞動力數的45.6%。62人平均年齡為51.2歲,其中50歲以上的47人,占75.8%;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81%??梢钥闯觯斍皠辙r人員中存在著“三多一少”,即年老體弱的多,婦女、小孩多,文化水平低的多,有經營頭腦的青壯年少,在糧食主產區這種狀況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不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耕地征占和耕地資源浪費現象仍較嚴重耕地除了整體質量在下降外,還存在著未征先占、亂占濫用、耕地浪費等現象。一是農村宅基地超標準批地、一戶多宅、建新留舊、長期圈而不建等現象存在。二是鄉村企業倒閉,土地閑置;取土燒磚,耕地遭破壞。三是城鎮擴容,近郊耕地被大量侵占。在前些年開發區熱得到嚴格控制后,近年來城鎮互相攀比擴容又成為社會新熱點。四是“路邊店(站)”停業,村莊內坑、塘常年荒廢。這種既影響村容村貌,又浪費有限土地資源的現象在安陽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綜合服務能力比較薄弱由于基層農技、農機、植保、農資、農信、水利、種子等機構在業務上受上級機構指導,行政上隸屬地方主管,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普遍存在著組織復雜、結構紊亂、功能弱化的突出問題。據安陽市有關部門調查,縣級涉及到農業的部門和機構就達10多個,且多以獨立分設為主。在同一部門或機構內部,下設多個經濟實體和服務站,將服務組織分割成多個主體,形成內部無序、不規范競爭狀態。而分屬于多部門經營的化肥、農藥、農機、種子等農資和農產品銷售的服務機構,仍處于低水平下的相互競爭格局,綜合服務能力比較薄弱。這種格局若得不到及時扭轉,必將制約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導致糧食生產能力后勁不足。農資價格上漲過快、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運輸等成本費用增加的共同影響,近年來,以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據調查,2010年全市棚膜、地膜較去年同期各上漲110元/t,尿素較去年同期每袋上漲1元,玉米專用肥和花生專用肥分別較上年上漲10元/袋[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成本。據測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使小麥的每公頃綜合成本上漲900元。其中化肥、農藥和柴油價格上漲每公頃分別增加投入525、60和225元。玉米的每公頃綜合成本增加1200元以上,其中化肥、農藥和柴油價格上漲導致每公頃分別增加投入600、90和300元[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成本的增長,往往會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安陽市建設國家重要糧食核心區的對策
確保豫北糧倉地位不動搖。根據河南省制訂的《河南省關于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實施意見》,安陽市到2020年,糧食總產量確保達到47.5億kg,力爭突破50億kg,成為京津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糧食基地,豫北糧倉地位更為突出。安陽市糧食核心區糧食生產能力和秋糧作物在豫北5市中均居第2位,僅次于新鄉市(表1)[8]。表1河南全省及豫北5市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能力目標任務3.1.2著力打造品牌核心區。(1)繼續抓好滑縣產糧大縣品牌。安陽市滑縣糧食生產能力在全省居第一位(表2)。2010年滑縣又一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這是全國唯一一個自2003年以來連續8年獲得該榮譽的縣。滑縣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0,占安陽市總產量的40%,商品糧貢獻量位居全省第一,糧食總產量連續19年穩居全省首位?;h創建的優質高產示范區效果非常明顯(表3)。2011年滑縣被農業部確定為萬畝示范方整建制試點縣,將建起44個萬畝示范方,以此帶動全縣糧食生產整體上水平[9]。目前滑縣良種覆蓋率和科技入戶率均達到100%,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笆濉逼陂g滑縣將整合資金項目,加大建設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打造糧食生產新亮點。(2)認真抓好國家優質糧食基地建設。要以滑縣標準良田、安陽縣玉米良種繁育,內黃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安陽市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步伐,逐步將滑縣、內黃、安陽、湯陰4個基礎好、生產潛力大的糧食生產縣建成國家優質小麥、專用玉米生產基地,全面提升糧食大縣的糧食生產能力。(3)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糧食名牌產品。如“華州”牌優質強筋小麥、“滑玉11”玉米優良品種、“火龍崗”牌無公害小雜糧等,盡快形成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糧食品牌。通過名牌擴大優勢,提高安陽市糧食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堅持保護基本農田的紅線不動搖,嚴格控制耕地面積和質量下降幅度;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投入,興修水利,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加大對糧食核心區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業的各項強農惠農扶持政策,保證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加強對糧食生產核心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水平和基礎配套設施;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防止城鎮“三廢”污染,增強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建立高標準糧食生產“示范區”。完善糧食作物優勢區域布局,鼓勵規?;N植。根據農業部建立優質強筋小麥標志性示范點的做法,安陽市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在全市范圍內建立2~3個高標準糧食生產“示范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力爭通過3~5年建設,把滑縣、內黃、湯陰和安陽縣糧食生產示范點建成農田標準化、耕作機械化、品質優質化、生產規范化、布局區域化、管理科學化、經營產業化的現代化糧食生產示范點,帶動全市糧食生產現代化建設,真正發揮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作用。繼續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轉化。要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將糧食產業做大做強,變糧食生產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積極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創立品牌,開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等方式,形成集生產、收購、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經濟實體;要把糧食生產基地建設與糧食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推廣優質糧品種,發展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糧食生產基地;要加快糧食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提高糧食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值。重視科技,強化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撐。推進科教興農,轉變糧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教興糧步伐,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路子。全面普及推廣農業科學實用技術,培養農民增強現代農業的意識,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過度到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積極推廣農業科技項目,將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要認真落實糧食直補、小麥良種補貼、優質專用玉米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等扶持糧食發展的惠農政策[10],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切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各級政府要以實施良種補貼項目為契機,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區,充分發揮良種補貼對糧食生產的促進、帶動和示范作用,確保農民得到最大實惠。建立健全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建立和完善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按照國家確定的加大“三農”投入的強農惠農政策和投入方向,安陽市各縣要抓好落實,保證足額提取,定向使用,重點傾斜;同時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促進糧食新品種研發、繁育,結合安陽市農業生產條件研究高產栽培技術。建立農科教協作機制。要主動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攀親結緣”,建立研發基地和研發項目,簽訂協議,付諸實施;同時,積極鼓勵科研教學人員、專家教授深入田間,現場指導,推廣技術,培訓農民。建立健全糧食穩定增產的保障機制。健全安陽市農作物病蟲害應急防治體系,建立植物檢疫監測、控制體系。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積極引導農民參加農業保險,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加快制度創新,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必須把加快新型工業化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把推進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結合起來,把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把促進生產方式轉變與促進生活方式轉變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積極推進戶籍制度、農村土地使用制度、股份合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重大制度創新,著力在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注重政策的有機銜接和改革的綜合配套,整體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繼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糧食生產支撐能力。加強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創新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以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立和完善市、縣、鄉、村4級生產經營服務網絡,保證為核心區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努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設和完善信息服務網絡,充分利用農情信息調度平臺、安陽農業信息網,加大對國內外糧食市場信息的采集、整理和,通過信息引導,增強生產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果,努力促進安陽市糧食生產再上一個新臺階。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順利推進。加快推進安陽市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步伐,關鍵在于加強領導。要建立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組織機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把規劃落到實處;建立與糧食生產核心區相適應的考核機制和政績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商品糧提供和農民增收作為考核縣長、鄉鎮長和村委主任的硬指標,以調動地方各級政府和組織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深入開展高產競賽活動,要與目前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結合起來,統一組織評比考核,年度進行獎懲,真正把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落到實處。各級領導部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惠農政策,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
突出糧食核心區建設,必須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根本前提;必須重視科技及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必須創建高產標準良田,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抓手;必須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必須加快制度創新,這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面對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宏偉藍圖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有利形勢,安陽市要立足優勢,強抓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使安陽市“豫北糧倉”的地位將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