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論文:糧食生產的制約及戰略評述

時間:2022-02-26 10:37:56

導語:糧食生產論文:糧食生產的制約及戰略評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生產論文:糧食生產的制約及戰略評述

本文作者:黃尚寧工作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站

調動全社會種糧積極性,著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是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條件。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糧食生產責任,嚴格實行縣(區)長負責制,將糧食生產列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的內容;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將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合理水平上。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著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建立高產穩產農田是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必須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著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灌溉,加強對渠道排灌系統的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產成本,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農田水利灌溉建設,著力解決連片灌溉面積,建設抗旱防洪保收農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間排灌系統的建設,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農田機耕道路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五是大力實施沃土工程,穩定和提高糧田質量,培育高產、穩產、標準糧田。優化種植結構,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優先抓好水稻、玉米兩大作物品種生產,積極發展大豆、薯類及雜糧生產,促進飼料和工業用糧的穩步增長;二是優化品種種植,擴大超級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種種植面積;三是優化種植模式,穩定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充分利用光溫資源,擴大秋、冬種糧食面積,大力實施“早稻—晚稻—冬馬鈴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馬鈴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馬鈴薯”、“中稻—秋黃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紅薯”、“中玉米—秋黃豆”等種植模式,在原有種植一造或兩造的基礎上,增加秋(冬)種一造糧食作物,提高復種指數;四是大力發展間套種技術,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園、木薯地等地間套種豆類、薯類、玉米等糧食作物,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效益。

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一是大力推廣增產潛力大、抗性強的優質高產品種,擴大超級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種種植面積;二是加強良種良法綜合配套技術集成研究,進一步完善高產高效配套技術措施并加以大面積推廣應用;三是推廣避災種植,在易遭受災害的地方,科學地調整播種期,適時推遲(或提早)播種時間,使生長發育關鍵期避過災害發生期,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災損失;四是大力推廣覆蓋栽培技術,如地膜覆蓋、生物覆蓋等措施,以增強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栽培技術,培育地力,增強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區推廣應用土壤抗旱保水劑,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確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齊,為奪取高產奠定基礎;七是大面積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積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實擴大良種與良法覆蓋率,通過良種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實現全市大面積均衡增產,大幅度地提高糧食單產水平。

推廣機械化耕作,著力提高勞動生產力推廣機械化耕作是有效解決百色市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要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適合丘陵地區和耕作制度特點的農機化技術、機具研發、推廣和示范。加強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開展水稻育秧機械化技術研究與示范,加快推進水稻、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創新農機服務方式和服務機制,拓展農機服務范圍和服務內容,提高農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和高效化。著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扶持壯大以機耕、機播、機收、烘干等機械化作業為主的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全面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力。引導土地流轉,著力糧食產業化經營由于受種糧效益低和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出現了糧食生產“只種夠吃”的現象,出現了耕地季節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溫資源極大浪費,給糧食增產帶來困難。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發展糧食專業合作社,把農村缺乏勞動力農戶無力耕種的耕地流轉到糧食專業合作社或種糧大戶;二是大力扶持發展糧食加工流通企業,鼓勵各類糧食加工、經營企業和產銷服務組織,建立糧食生產基地和穩固的糧食產銷關系,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轉化增值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通過龍頭帶動,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實現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由比較松散的組織逐步過渡到緊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經濟組織,逐步把千家萬戶的家庭生產和大市場聯接起來。發展訂單生產,搞活糧食流通。

強化防災減災,著力減少災害損失近年來,凍害、寒害、干旱、洪澇、有害生物等多種災害在百色市呈多發、并發、重發趨勢?!皟珊?、兩旱、兩害”對全市糧食生產構成極大威脅。“兩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風”危害;“兩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兩害”指“夏季洪澇災害”和“有害生物為害”。對這些災害必須科學應對,及早防范,爭取主動,減少損失。一是落實防范技術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適時播種,推廣地膜覆蓋防寒保溫技術;防“寒露風”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種種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種期,使晚稻抽穗揚花期避過“寒露風”為害;“兩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選用抗旱耐瘠品種種植,推廣地膜、生物覆蓋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劑拌種種植提高抗旱能力。種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難的地方,頭季改種旱糧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種植模式,避免影響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損失?!跋募竞闈碁暮Α笔前偕兄饕鞖庑詾暮Γ靥幍屯菀姿蜎]的地方,要選用早熟品種種植,適時早播,在洪澇到來之前收獲;“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見的農作物病、蟲、草、鼠為害。其中,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紋枯病即“三蟲兩病”為害最重,要切實抓好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廣改革耕作制度,優先推廣種植高產抗逆性好的品種和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大力推廣水稻防寒育秧技術、水稻節水灌溉技術、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營養杯育苗技術、玉米育苗移栽技術,特別是針對氣候變化,大力推廣節水農田灌溉等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配套栽培技術,增強抗旱、抗澇能力。三是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增強防災減災意識,科學制定和及早落實防災減災預案,一旦災害出現立即采取應對措施,把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程度。強化技術培訓,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糧食生產發展,關鍵在于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和勞動者熟練掌握栽培技術的程度,勞動者素質高發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單產水平和實現均衡增產[5]。當前,農村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數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質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知識,因此必須更加重視農村勞動者素質科技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