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失地農民再就業研究
時間:2022-05-14 09:42:46
導語:拆遷失地農民再就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城市邊郊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征用產生了大批量的失地農民。這些失地農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知識技能的欠缺,以及一次性獲得巨額拆遷款產生的惰性心理,導致大量的拆遷失地農民不愿意再就業或無法再就業。這個時候,相關部門對拆遷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干預、引導和扶持就顯得特別重要。首先要對拆遷失地農民構建“可持續生計”的思想,其次相關部門要采取系列的措施引導和扶持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或創業活動。
[關鍵詞]失地農民;再就業;可持續生計;引導;扶持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不斷擴張,大量的城市邊郊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征用產生了大批量的失地人口,這些人口由原來的有地所依變成無地所靠,由原來以踏踏實實以田地為生的農民變成了無所事事游走于農村和城市間的游民。據有關學者統計,我國失地農村中完全失地又沒有工作的農民約占到失地農民總數的30%。2004年,曲天雄對完全失地又沒有工作的農民進行了預測,他說“到2030年,失地農民將達到1.1億,其中將有5000萬人處于既失地又失業的狀態”。南寧作為全國新一輪征地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據統計,2003-2015年南寧市本級共安排住宅回建用地和產業用地面積652.84公頃,安置人員數達76915人。邕寧區作為南寧市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片區,這幾年接連龍崗片區和八鯉工業區的開發建設,產生了大量的征地拆遷失地失業農民。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政府承諾將協助拆遷失地農民辦好城鎮養老保險,從拆遷安置點、居民三產用地、發展預留用地等方面統一統籌考慮,確保失地農民“四有”(有房住,有房出租,有三產鋪面經營,有養老保險保障),為了深入了解邕寧區蒲廟鎮的被拆遷村落就業現狀、就業訴求,以及地區的政府部門采取何種措施去扶持和引導再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和就業矛盾。本人對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被征地拆遷的多個村落進行了走訪調查。
1失地農民的失業情況和生活現狀
本人走訪了邕寧區蒲廟鎮良信村那粒坡安置在林8路上的幾個臨時安置小區進行走訪,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的形式,共抽取了每個家庭中年齡到18—60歲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填寫問卷及訪談,共發出問卷232份。共收回162份,有效問卷約130份。在問卷中設置了年齡、受教育水平、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情況、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情況進行調查。1.1失地農民的失業情況。根據訪談和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情況,把失地農民在失地后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如下統計:在失地前,90%的農民依靠城郊結合點的地理優勢種植西瓜、香瓜、甘蔗、稻谷等農作物帶來可觀的收入。少量的農民外出打工獲得較穩定的家庭收入。土地被征收后,60.8%的人處在無業狀態,23%的農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就近企業打工來保證家庭的穩定收入,16.2%的農民利用手中被征用土地后的補償款進行創業,創業方向多集中在飲食、美容、便利店、零售等行業。失地后,無業人數占據總人數的60.8%。通過訪談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第一,文化水平不高,職業技能單一或缺乏,無法適應臨近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第二,失地農民多為手中掌握了較大數額拆遷補償款,辛苦了半輩子,覺得應該行樂享受,享受主義嚴重,缺乏遠慮意識;第三,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在等待就業機會中度過;第四,拆遷部門缺乏較全面的就業安置模式,忽略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意識的建立和就業技能訓練。徐詩夢說,就業安置模式是一種就業指向性的安置方式,為被拆遷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但因為被拆遷農民年紀偏高、教育水平偏低、職業技能較為單一,用工方能夠提供的一般都是環衛、保潔等低層次的崗位,很難吸引每月租金收入不菲的被拆遷農民,所以無法達到提高勞動技能、適應社會用工需求的預期效果。1.2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在諸多的媒體報道中“失地農民變成富翁”“開著寶馬當環衛工”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新聞在獲足了較多的關注點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個群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當種植的土地被征收,居住的房子被拆遷后,土地和房子所獲得的補償款形成的“一夜暴富”,導致失地農民生活上增加了惰性,不愿再干苦活累活。對一次性獲得的大額拆遷補償款大肆揮霍,使用無度,坐吃山空,進而導致再度返貧?!笆У剞r民已經成為中國最弱勢、最缺乏保障、最邊緣化的群體”。通過走訪了一下蒲廟鎮莫村、梁村、利福村、公曹村、良信村等幾個被拆遷的村落,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值得思考。1.2.1部分村坡有集中安置房。在2011年《廣西日報》的一個版面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邕寧區:“和諧征拆”奠定“邕寧速度”》,在文章中提到:邕寧區政府堅持“先安置后拆遷”原則,解決被拆遷戶的臨時居住問題,并規劃出拆遷安置點、居民三產用地、發展預留用地,為征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實際上,有部分村坡并沒有過渡安置房,而直接進入到購買回遷安置房系列環節。有臨時過渡安置的村落,心里逐漸能接受被拆遷的事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感激征地拆遷帶來的改變。沒有臨時過渡安置的村落,較多村民心里無法接受,也無法理解,覺得自身權利受到極大的損害,帶有怨言卻不得不接受。1.2.2失地農民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對未來的長遠生活缺少考慮。大量的補償款用于購買豪車,吃喝享樂。大部分的失地農民每家一輛車,價位多集中在15-25萬之間。被拆遷村落的較多年輕小哥喜歡開著家中的轎車,奔往南寧市區中的酒吧、舞廳、酒樓、KTV、大排檔等場地就行聚眾消費,一晚少則消費幾百,多則消費幾千上萬。被拆遷村落中的男男女女,金銀首飾幾乎無人不戴,金項鏈、鐲子、耳環成了村中30-50歲女性之間的標配。1.2.3失地農民聚眾賭博、買六合彩現象嚴重。一到晚上,部分村落的樹根或搭建的臨時房子里就聚集了大量無所事事、以此為樂的男人,年齡從18—70均有。每逢節假日,聚眾賭博現象尤其嚴重。據了解,短短幾年時間,很多嗜賭嚴重的男人已經把家中用土地、房子廉價交換來的拆遷款賭得所剩無幾。“參加賭博的范圍以征地拆遷范圍的農民為主。當前邕寧區的農村賭場,主要開設在城鎮化建設和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征地拆遷范圍內的鄉村,以因征地拆遷獲得補償費的農民為主”。1.2.4少部分失地農民由土地經營轉為個體經營,經營范圍多集中在飲食、美容、零售等行業。但很多由于經營不善,輾轉多個行業,最終仍是血本未歸。“把人員安置、勞動力轉移工作放在與征地拆遷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政府應該在政策、措施上做好引導,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機會,并在用工上對當地農民適當傾斜,使更多的失地農民有活干,有事做,有收入”。1.2.5村中有大部分的中年男性處在游手好閑的無業狀態,處在無業狀態的年輕人開著自家的轎車游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或游玩、或約朋友聚會、或漫無目地找其他樂子,甚至轎車只用來早晚買個菜等。這些無業的中年男性,得過且過、漫無目地地打發著每天冗長無聊的日子。1.2.6部分失地農民就近進入附近的工廠流水線,特別是失地女性,年齡多集中在35-55之間。所從事的工種多為基礎的流水線可復制重復性工。根據招工啟事中顯示,月工資多集中在1200-1800之間。這些女性從原來田間勞作變成了流水線的女工,帶著自家拆遷補償款日益減少的擔憂,而自家男人也無作為的彷徨進入工廠,盡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減緩家中消耗的速度。“農民總體上文化程度較低、社會轉型能力較差、消費沒有規劃,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群體有不同幅度的變化,但總體上呈“先高后低”的特征在土地被征之初,對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暫時影響不大,甚至在一次性征地補償的支撐下,生活水平還有所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水平將會因集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個人健康狀況和就業發展能力等具體情況,發生變化,許多農民的生活逐步陷入貧困”,拆遷失地農民由于自身原因發展的限制,再加上一次性征地補償款的影響,相關的部門如不及時在就業上干預引導,將導致失地農民生活水平在突然高漲后逐步跌入低谷,并將一直在低谷的線上掙扎。
2構建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的思想
2009年,韓志新提出“可持續生計”的概念,他說“對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的定義則是:農民在喪失土地資源后,根據和諧社會理念的指導,保持其現有生計水平不低于失地前并且改善其長遠的生活狀態和謀生能力”。但是因失地農民自身種種因素的制約,“可持續生計”在拆遷失地農民中較缺乏,為了解決拆遷失地農民對自身家庭長遠“可持續生計”的考慮,拆遷機構部門應從思想上引領失地農民進入“可持續生計”,讓這些農民能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自身卻又無一技之長的情況上,能合理管理和利用手中的巨額拆遷補償款,甚至能自覺提升自身的再就業能力,進入賬戶“有出有進,收支合理”的狀態。2012年,張暉對農民問題進行研究,他說“拆遷收入變量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明顯的抑制的作用,與無業相比,拆遷獲得的補償收入及租金收入越高,失地農民越不愿意被雇傭或者自主創業”。在現有拆遷補償款較大數額,且一個家庭中有回遷商品房幾套的情況下,失地農民也將越來越不愿意就業或自主創業。如何解決失地農民不愿意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問題,值得研究和思考。
3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引導和扶持方式
3.1“入村式”的引導培訓。原本看天靠地吃飯的農民,因為拆遷一夜暴富,一下從傳統淳樸的農村走向浮華的城市,從普通的農民一下躍升為城市的中產階級。對原本生活較結巴的淳樸農民,這筆巨額財富對被拆遷失地的農民的消費水平、結構和方式進行了巨大的沖擊。炫耀性的消費心理逐漸顯現,豪車、名表、穿金戴銀、山珍海味、出入高檔娛樂場所,他們競相對比,一浪高過一浪?!斑@種不理性的消費行為使得暫時性收入不但不能實現財富增值,轉化為永久性收入,且擠兌了被拆遷農民的發展性投資。這種消費一旦發生,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棘輪效應,最終他們會過度消費補償款而失去生活后保障,埋下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浪費”。巨額的拆遷補償款不僅對拆失地農民的消費水平、結構和方式進行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打破了失地農民原有的傳統的生活空間模式。以傳統的依賴土地種植的生產方式逐漸被失業、被雇傭或成為個體經營等方式所代替,他們身份、環境和工作方式的變化,使得失地農民在心里層面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傳統村落空間中的街巷、小橋、大樹等都是失地農民獲得較多安全感的景物。傳統村落以戶為單位,相對獨立,房前屋后有自己的場地,他們的交往活動滲透到生產和生活中,田間、街巷、祠堂、小賣部、院落幾乎所有戶外空間都是交往的場所,具有隨時性和隨機性,這種隨時性、隨機性中伴隨著領地的歸屬感、安全感。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后,會追求第三種——歸屬需求,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村口的大樹、祠堂、涼亭、池塘等對特定場所有情感依賴和精神訴求,所以失地農民大多不愿意“走出去”,所以相關的政府就業幫扶部門需要采用“走進來”的辦法深入到村落中。3.2定期定向開展技能培訓,使就業工種多樣化。針對失地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再就業技能較低、就業信息獲取渠道有限的特點,相關的政府部門應組織人員進行定期定向的“入村式”集中性就業指導。指導內容可結合拆遷區域項目建設、當地特色產業進行,甚至可具體到較大吸納失地農民的企業崗位。通過集中培訓、訂單式崗位培訓、操作過程技能指導等多種培訓教育形式,加強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掌握、再就業適應能力。真正做到將原有大量的農業生產勞動力轉化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擴大失地農民的就業范圍,同時保持失地農民收入穩定持續。根據《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總體規劃(修編)(2010—2030)》,蒲廟未來要形成“一心、一帶、四軸、六區、兩節點”的空間發展結構,成為邕寧區的經濟和交通中心,南寧市的機械與裝備制造業基地,以發展工業及物流配送為主的綜合型城鎮。當地的政府部門、人力資源保障部門、拆遷部門應根據區域企業直接對接,與一定數量的企業進行合作,根據企業工作崗位需求對失地農民進行定向的、訂單式的培訓,開展工藝品輔助制作、車床數控操作、餐飲服務、機器修理、來品加工等一對一的定向技能培訓,真正做到將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實實在在變成失地農民的就業機會,擴大對征地拆遷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范圍。3.3自主創業的政策上扶持。創業服務與創業成功率密切相關。美國的經驗證明,未接受創業輔導的小企業,4~6年有高達55%~65%的失敗率,而接受創業輔導的企業僅有20%的失敗率。我國創業服務市場并不健全,在拆遷所在地的城郊地區,這種不健全尤為明顯。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機構,不僅從數量上、服務上規模上尚不能滿足需求,而且服務大多集中于盈利性服務領域,滿足弱勢群體需求的公益性機構很少,相關的部門應逐步健全創業服務市場,設立針對失地農民創業者的機構,并能提供便捷、全面的服務。就業屬于個人行為,而創業卻是群體性的。失地農民的創業活動,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減輕了政府的安置負擔,更大的意義在于能通過創業活動促進產業活動。幾乎拆遷地區失地農民都得到了數額不菲的拆遷補償款,結合其普遍存在資金充足的優勢,拆遷地所在政府應積極鼓勵其進行創業,以創業帶動部分人就業。相關的部門應結合失地農民自身的意愿和特點,以及本地產業優勢,積極鼓勵農民進行投入少、周期短、風險小的創業項目,鼓勵失地農民創辦小型的便利、零售、服務等企業。結合南寧園博園等資源優勢,鼓勵其開展鄉村酒店、文化創意、民俗旅游等相關實踐平臺的創業項目,鼓勵其進行文化綠色創業。拆遷所在地政府應積極引入相關的創業項目,鼓勵失地農民參與引入項目。同時對進行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給予一定的創業補貼,對失地農民創業的盈虧進行適當監控,盈利的情況下減少其納稅額,虧損情況下進行一定的虧損補償。2017年10月,南寧市出臺了《南寧市被征地農民培訓就業和社會保障試行辦法》,辦法中規定“被征地農民自主創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可享受民營企業優惠政策和城鎮失業人員自主創業的稅費減免”。這個《辦法》對于失地農民的創業行為缺乏較大幅度的優惠和扶持。在各種稅費減免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對于失地農民的創業行為,應盡量簡化各種申辦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間,同時建立創業綠色通道。適當降低公司注冊資本限額,允許注冊資金分期到位,降低創業門檻,使更多有創業意愿的失地農民能順利進入創業群體,由意愿到參與到收益。3.4“一對一”式精準扶助。拆遷所在地政府部門應把失地農民的再就業作為拆遷征地、城鎮化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設置的專門的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幫扶部門,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實行“一對一”精準式、定制式幫扶工作。除了指派專業的就業專家定期入村式的就業引導和培訓,在引導和培訓中結合失地農民的性別、文化水平、個人愛好、年齡結構、健康狀況和市場需求等因素,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培訓內容,提高其就業能力。同時讓再就業幫扶部門為失地農民不定時提供有效的就業信息,通過組建QQ群、網絡、村干部傳達、信息張貼等形式進行信息渠道暢通。對有創業意向和需求的,采取創業補貼、擔保貸款、降低貸款利率、進行創業培訓等途徑鼓勵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3.5樹立失地農民創業典型。“樹立失地農民創業典型、宣傳失地農民創業典型的活動,是最有效的推動失地農民創業工作的方式”。各個典型產生在失地農民中間,因為耳聞目睹,所以他們的事跡是失地農民所熟悉的,并感覺到真實具體,易于學習,是最實在的活教材。他們不僅告訴失地農民在創業過程中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少走彎路。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和挖掘被拆遷村落的創業典型,用先進事跡激發失地農民的創業欲望,用典型引導失地農民轉變觀念,樹立創業可形成“可持續生計”的信心。通過培育和樹立創業典型,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和榜樣帶動作用,形成“典型帶動創業”的良好氛圍局面。
[參考文獻]
[1]曲天雄.農民失地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06).
[2]林添福.失地農民問題研究述評[J].農業經濟,2005(09).
[3]陸治業.城鎮化過程中農村賭博犯罪高發的調查報告[J].法制與經濟,2011(10).
[4]張暉,溫作民,李豐.農村農民農業研究失地農民雇傭就業、自主創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蘇州市高新區東渚鎮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5]姚梅芳.生存型創業理論研究[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譚波媚 單位:南寧學院
- 上一篇: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研究
- 下一篇:農村學校團隊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