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抉擇

時間:2022-01-18 04:10:00

導語: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抉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抉擇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源于農業的生產效益,農業效益的產生,取決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必須實現向生態農業的跨越。

所謂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學原理、按照生態規律進行生產的良性循環農業,保證人類農業生產與自然規律的協調。

所謂效益農業,是遵循市場學原理、按照價值規律進行的農業生產,力求以最少投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

生態農業是效益農業發展的前提,效益農業是生態農業成果的最終體現。只有果敢地沖向生態農業,才能擺脫困境,減少代價,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結合實際,發展效益和生態農業是山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山西農業生產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水平偏低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農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全國發展水平相比,其發展速度明顯緩慢,生產水平明顯偏低。農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9.01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32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平均每年遞增4.5%,同其他產業相比,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人均農業產值由1978年的119.7元提高到2000年的995.4元,雖然有較快增長,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相比卻呈擴大態勢。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8.2億元提高到2000年的179.9億元,平均年增長10.9%,發展還較為平穩,但同一時期占全國GDP的比重卻由20.7%下降到10.2%。從人均主要農產品來看,2000年山西糧食人均占有量為263公斤,全國人均占有量卻達到357公斤;棉花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國人均占有量3.4公斤;油料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國人均占有量23公斤。從2001年目前農業生產形勢來看,這幾個主要指標人均占有量還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二、農業生產效益偏低

從勞動生產率來看,以山西較高水平的1998年為例,每一農業勞動力生產的農林牧漁業產值為5609元,比1999年提高了1.8倍,勞動生產肉類為95公斤,然而這兩項指標分別僅為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74.6%和54.3%。

從耕地生產率來看,山西每公頃耕地農林牧漁總產值1978年只有739元,1998年達到8211元;每公頃糧食產量1978年為1915公斤,1998年達到3280公斤。但農業主要指標的耕地生產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每公頃糧食產量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72.9%,棉花為84.7%,油料僅為67.6%。

從資金產出率來看,以比較適中的1996年為例,按農業總產值和年末固定資產原值近似計算的資金產出率全國為303%,山西為249%,按農業增加值和年末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資金增加值率全國為180%,山西為140%。山西農業資金的產出效益明顯偏低。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偏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由農業生產諸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達到的農業綜合產出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是反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絕對水平的一個比較理想的指標,因為它是農業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直接結果。以1995年至1997年的平均值為例,按當年價格計算目前山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絕對值為331.03億元。產出能力占全國的1.5%,在全國的排列位置是第22位。同時選取六大類25個有代表性的農業生產要素指標通過計算,山西相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指數值為0.71,即相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

山西農業發展滯緩的原因

一、農業發展基礎依然脆弱

自然條件的影響仍然是山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主要障礙,其中十年九旱更是尤為突出。

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災害保障率低。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日趨突出,現有水利設施大部分是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目前已年久失修,抗災能力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積不僅沒有增加,而且實際處于減少趨勢。造成上述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性質和作用認識仍顯不足,沒有實質性把農業基礎設施問題放到優先發展的地位加以統籌安排,盡管從數字上看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數字較大,但如果從增長速度相對指標來看,可發現政府投資額仍顯不足。

二、農業生態條件不斷惡化

山西省大多數農村貧困人口都居住在自然資源貧乏、缺少可耕地、農業生產條件低下、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而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又增加了對有限資源和脆弱環境的壓力,其直接后果是,人們由于生活需要而對森林、耕地、草地等資源過度利用,甚至濫砍、濫伐、濫墾、濫牧,從而造成自然資源破壞,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竟然達到9.5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60.8%。生態條件退化,反過來使土地生產率進一步下降,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存變得越來越困難。

三、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還較落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必須適應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要求,提高其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水平。目前,山西農業還存在耕作粗放、結構不合理、規?;y度大等問題,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化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難以抵御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不適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展變化的要求,不利于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不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發展效益和生態農業的優勢所在

一、土地資源尚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目前山西土地資源中,尚有可開發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3944萬畝,其中宜農面積450萬畝,宜林面積1458萬畝,宜牧面積達2036萬畝。山西共有灘涂面積297萬畝,適宜開發為耕地的有51萬畝。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發展效益和生態農業具有較大的潛力。與此同時,在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占到2/3,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亦大有可為。

二、農業產品具有獨特優勢

目前山西廣為種植的雜糧品種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麥、蕎麥、大麥、燕麥、糜子、黍子、馬鈴薯、紅薯、黃豆、黑豆、青豆、綠豆、豌豆、紅小豆等17個品種,占到全國糧食品種資源庫的105以上,居全國首位。不僅品種多,而且品質好,山西雜糧營養含量比周邊省區要高出2—3個百分點。

此外,山西蘋果產量已占到全國產量的10%左右,成為中國五大蘋果產地之一;紅棗產量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占到全國的16.1%,近些年因種種原因產量增長不快,但2000年仍占到全國的8.7%;核桃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上升到15.2%,已成為僅次于云南省的全國第二核桃生產大省。

三、農產品加工前景廣闊

農產品加工,是農產品生產的后續產業,是對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其附加值高,具有增值、增效之功能。通過對農產品的多層開發,多層增值,產生聚變效應,從而達到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之目的。

山西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營造了適宜氛圍。目前山西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已涌現出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集團,亦形成了一批享譽省內外的名牌產品。

依托山西資源特色和優勢,強力開發十大農副產品系列化加工前景廣闊,即:以蘋果、梨為主的水果系列;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干果系列;以小米、莜麥等雜糧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以老陳醋為主的食醋系列;以玉米、土豆為主的淀粉系列;以玉米、秸稈為主的飼料系列;以肉牛、肉羊為主的食草動物系列;以雞、豬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以牛奶為主的奶制品系列;以沙棘為主的野生植物飲料系列。

四、典型示范,經驗可資借鑒

山西各地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已經涌現了許多具有示范意義的典型,其思路清新,經驗豐富,具有可資借鑒的作用。

運城市竭力發展質量效益果業,使蘋果的優質果率由原來的35%提高到55%,全市共有214萬畝果樹,預計2001年質量將達到24億公斤,成為全國重點產果基地。據本市鹽湖區龍居鎮王吞村村支書介紹,目前農民種出的蘋果質量高、果面好,加上連片種植,貨運便利,1畝果樹平均能收入2000—2500元。

朔州市大膽確立了“優玉米,精雜糧,穩油料,擴蔬菜,增牧草”的“十五字”農業發展方針,逐步實現“三三制”目標(即1/3的耕地保證農產品總量供求平衡,1/3耕地發展名特優新產品,1/3耕地發展飼草、飼料)。

太谷縣致力于新的做好,優的做強,小的做大,一大批農業種養大戶迅速成長壯大,涌現出了規模、質量10個全省第一的農業典型。本縣范村鎮發展旱垣日光溫室目前已突破2400個,該鎮西河村僅溫室收入全村人均達到2100元,創全省旱垣溫室規模效益之首。

大同市市民李良浩自投資金300萬元在大同縣倍家造鎮南河灣農牧場建成100畝固定噴灌田和2700畝移動噴灌田,節水率達到80%。同時,他引進了速生楊、速生柳,使林木產品逐年增加,還購進了一批小尾寒羊、肉狗,使養殖業也興旺起來。用樹葉、樹枝作飼料,羊糞、狗糞肥了田,作物不用施化肥,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發展。

發展效益和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山西省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國營、鄉鎮煤礦的長期開挖,土地塌陷十分嚴重。據統計,目前全省煤礦采空面積已達2000平方公里,全省已累計塌陷土地100萬畝,電力、建材工業累計損壞土地300萬畝,其中耕地占到60%以上。此外工業“三廢”及化學農藥對河流及農田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全省主要河流85%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凈能力和目前回收處理能力,從而使山西省土地的污染程度名列全國前茅。

二、農業水利資源浪費嚴重

山西省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省份,但水資源浪費現象卻十分普遍,從而使有限的水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現在:一是灌溉方式原始、落后,跑冒滴漏現象十分嚴重;二是自然降水利用不充分,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三是土質差造成水資源利用不充分;四是地表封閉不嚴密造成不保水;五是部分地區私采亂挖破壞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農業種養規模明顯狹小

現行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山西絕大多數農戶依然是抱守土地,小塊承包,多項種植,兼業經營,客觀上形成了家家有地種,人人有活干,分布零散,經營規模狹小的生產格局。2000年,全省每一農村勞動力經營耕地只有5.9畝,每一鄉村農戶人均養牛0.3頭,養豬1頭,養羊1.4只,飼養家禽8.9只。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并束縛著科技因素的廣泛、快速導入和推廣以及生產率的提高,要素資源組合聚變艱難。

四、農業市場化程度過于偏低

在農產品價格基本放開以后,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驟然加大,農業豐收并不意味著農民必然增收,關鍵取決于市場的供求關系。近年來,農產品市場價格持續低迷,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較為普遍。山西省同發達地區相比,農副產品市場建設起步晚,規模小,檔次低,體系不健全,市場發育程度低,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直接影響著農業商品化、市場化進程。

發展效益和生態農業的戰略思考

一、勇于借鑒先進經驗

發展效益農業,在山西關鍵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山西農產品加工業不僅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而且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也有相當大的距離。以荷蘭為例,谷物種植產品除了人們直接食用外,其余部分基本為畜牧業所轉化,種、養業的產品全部經過加工才能進入市場,2/3的農產品還要經過深、精加工之后才進入市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的份額達到28%,而山西省目前僅占5%左右。以周邊鄰近省份為例,河北省以強大的行政推動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惜斥巨資,集中財力一個一個地扶上馬送一程,繼承德“露露”集團之后,“三鹿”乳業集團又成為全國最大的乳品集團。此外,內蒙的伊利集團,河南的春都火腿也譽滿華夏。

二、大膽實施資源開發新戰略

首先,要從資本高投入、重復建設轉向提高創新和吸收能力;其次,要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轉向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三,要著重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改變陳舊的思維模式,要把耕種土地的思想改變為經營土地的思想,使廣大農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究市場,分析市場,開拓市場,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不斷更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始終保持超前之勢。

三、繼續增強對農業的投入力度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又取決于農業的投入狀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在爭奪和吸納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方面處于不利地位。據統計,1978年至1998年20年間全省財政總支出增長了6.8倍,而財政支農資金僅增長了1.2倍。因此,政府必須從資金的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調整財政、投資、信貸結構,提高農業資金的投入份額,要通過充實完善《山西省農業投資條例》,將農業基建投資在省籌基建投資總額中的比重,農業生產建設性投資占省級生產建設性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穩定在17%和34%以上。同時,今后對農業的投入必須要有明確的產權制度。全省性的跨農業區和跨流域的骨干基礎設施應由省政府負責投資管理;區域性的農業基礎設施以地方政府作為投資和管理主體,省政府可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貼;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則主要由鄉村集體和農民個人負責投資和管理,地方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貼。此外,對可獨立化和單位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如小型水電站、水渠等實行“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或將經營權、使用權和租賃權拍賣、轉讓給個人,以提高小型農業基礎設施的產權效率。

四、不斷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在山西目前應采取多元化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其一,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提倡農民自辦、聯辦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興辦農場;其二,有計劃地調整細碎、分散經營的地塊,給農民提供相對集中的連片土地;其三,在保持土地所有權不變,耕地用途不變的前提下,堅持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對土地進行轉包轉讓,使土地使用權合理地流動起來;其四,建立合作服務組織,把農戶的分散生產和大市場聯結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總之,不論通過什么經營方式,只要能夠使農民在經營土地中獲得農業生產的最大經濟效益,就不失為一種好的經營方式。

五、充分發揮區域產品比較優勢

山西各地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只有因地制宜,抓好本地區原有或適合發展的優勢產業和產品,才能在市場中實現其優勢所在,獲取可觀的農業經濟效益。

玉米生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近些年來,由于山西實施“玉米高產戰略”,玉米產量已成為糧食生產的半壁江山,隨著21世紀朝陽產業的迅猛發展,玉米生產將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在重點推廣玉米增產適用技術的同時,應大力推動高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加速農業科技的擴散和科技含量的增加,進一步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同時,對14個玉米基地縣,亦應進一步加大傾斜扶持力度,發揮其支柱和輻射作用,從而為玉米的加工轉化不斷提供雄厚的物質保證。

油料生產處于優勢領域。油料作物是山西省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作物,2000年全省種植面積已達600萬畝以上。目前我國成品油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只要山西能夠提高制油業的生產經營水平,增加部分先進設備,改變落后加工工藝,提高出油率,降低可比成本,油料生產的前景將不可估量。

干鮮果品具有貿易競爭優勢。山西干鮮果品資源十分豐富,核桃已成為傳統的優勢出口產品,近年來水果生產已穩定在200萬噸以上,邁入水果大省行列。目前,多數水果價格低于國際市場,蘋果低40%,梨低70%。山西黃土高原獨特的自然條件使生產的干鮮水果品質處于上乘,只需采用先進科技的加工和包裝方式,便會具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優勢。

此外,組建產品集團也是發揮區域優勢的重要手段。山西應以平遙牛肉為品牌,組建牛肉加工集團;以武鄉、沁水小米加工為核心,組建小米集團;以山西燕麥片廠為基礎,組建燕麥加工集團;以右玉沙棘飲料廠為龍頭,組建新的飲料集團;以呂梁地區為主,組建山西紅棗集團;以萬家寨食品公司為龍頭,發展羊肉制品集團;以山西陳醋集團為基礎,擴規模,上水平。同時,在組建集團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經營管理,爭取在近幾年內使山西優勢農產品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六、竭力搞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山西是貧困縣較多的省份,這些貧困縣大多集中在東部太行山和西部呂梁山一帶,生態環境本來就比較惡劣,加之亂砍、亂挖、亂采,又使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不能自拔。

山西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態林建設。目前山西森林覆蓋率比全國低2.2個百分點,人均占有林地0.65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現有15度以上的坡耕地925萬畝,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就有365萬畝,因此,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在東部太行山應重點發展核桃、花椒、柿子、梨等經濟林建設;在西部呂梁山大力開展棗樹林、沙棘林、落葉松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把種草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偏頗,種草工作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全省已完成的退耕還林還草面積中,還草的比例微乎其微,許多地方甚至一棵草也沒有種,重林輕草這一普遍存在的傾向,亟需引起重視??茖W研究表明,草地具有較高的滲透率,對于防治水土流失,涵養土壤中的水分,減少地面徑流的流失具有獨特作用,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明顯高于林地。像山西這樣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草還具有易種植、易成活、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實踐證明,種植多年的牧草,既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又可打草養畜,增加收入,生態、經濟效益雙得??傊谵r業生態建設中要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宜林栽林,宜草種草,合理搭配牧草、灌木、喬木的比例,以求得最佳的生態效益和最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