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殖率提升效益論文
時間:2022-06-09 11:38:00
導語:奶牛繁殖率提升效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影響奶牛繁殖率的因素;提高奶牛繁殖率的對策措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遺傳因素、近親繁殖易造成死胎、弱胎、畸型胎兒、環境因素、突然改變地理環境或氣候條件都可影響奶牛生殖機能而出現暫時性發情不孕、飼養管理、營養不良或營養水平過高,均會對奶牛發情、受胎率、胚胎質量、生殖系統功能、內分泌平衡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管理不善、運動不足會引起奶牛不發情、疾病、卵巢疾病、奶牛產后敗血癥和膿毒血癥、激素水平、病理、飼養管理不當、年齡等原因使母畜激素水平分泌不均衡,對繁殖率產生影響、初配年齡和產犢間隔、繁殖技術不當、選購奶牛時要做好鑒定,防止購入遺傳缺陷奶牛、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做好母牛的發情觀察、積極防治牛的不孕癥,提高牛繁殖力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對影響奶牛繁殖率的原因進行分析,指出要正確了解影響奶牛繁殖率的因素,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來提高奶牛的繁殖率,不僅能增加奶產量,提高奶牛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而且,對于奶牛的品種改良,加快育種進度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奶牛;繁殖率;原因
1影響奶牛繁殖率的因素
1.1遺傳因素
由于近親繁殖易造成死胎、弱胎、畸型胎兒,生長發育緩慢,抗病力差,使繁殖率降低。
1.2環境因素
母牛在嚴寒的冬季和酷熱的夏季受孕率最低;突然改變地理環境或氣候條件都可影響奶牛生殖機能而出現暫時性發情不孕。就是在同一地區,各年間氣候的不同變化也能降低奶牛的繁殖能力。
1.3飼養管理
營養不良或營養水平過高,均會對奶牛發情、受胎率、胚胎質量、生殖系統功能、內分泌平衡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牛在幼齡時期給予標準的50%飼料進行限制性飼養,體成熟受到抑制,初情期會推遲,長期在不良飼養條件下,母牛的生長受到影響,生殖系統出現如子宮細小、卵巢很小,長期不發情。另一方面,奶牛日糧中精飼料比例過高,將導致物質代謝障礙,乳脂率降低,當精料比例超過50%時,奶牛瘤胃中醋酸發酵被抑制,蛋白質和礦物質代謝紊亂,繁殖率下降;維生素A、E不足,微量元素缺乏,母??砷L期不發情或發情無規律、不排卵、受精卵著床困難,胚胎早期死亡等;粗纖維不足,除可導致代謝病以外,還可造成胎衣不下與產科疾病。
管理不善、運動不足會引起奶牛不發情,母牛因干奶期管理不善引起的機體狀況不良使產后乏情期延長。北方冬春季寒冷,奶牛飲水溫度過低、飼喂冰凍的飼料等,可引起流產、胎衣滯留等疾病。懷孕奶牛由于管理不善受到外力的沖撞,有時可使胎兒死亡、流產或干尸化。奶牛產后護理不當、產房衛生差易患產科疾病,使產后發情延遲;不合理用藥對妊娠牛造成流產、死胎等,降低繁殖率;初生犢牛護理不當,造成犢牛繁殖成活率下降。
1.4疾病
1.4.1卵巢疾病
如卵巢發育不全、卵巢靜止、卵巢萎縮、持久黃體、卵巢囊腫等卵巢疾病都可影響奶牛繁殖率。
1.4.2子宮頸管炎
奶牛子宮頸管發生慢性炎癥時,臨床檢查可發現子宮頸管陰道部粘膜松軟,粘膜褶肥厚、水腫、充血和溢血,體積增大,常伴發潰瘍,病程較長的可發生結締組織增生。發情配種由于精子不能順利通過子宮頸管或由于炎癥滲出物或毒性物質的影響,可造成精子死亡,致使奶牛不孕。
1.4.3子宮疾患
如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瘤、子宮積水、干尸化等,使子宮內膜不能釋放雌性激素,體內溶解黃體的機制遭到破壞所致。引起子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產后子宮感染、助產、輸精、剝離胎衣消毒不嚴或操作不當均可將病原微生物、細菌帶入子宮。
1.4.4傳染性疾病
布氏桿菌病、牛鉤端螺旋體病、滴蟲病等傳染性疾病可致懷孕母牛流產或產出弱胎、死胎。
1.4.5奶牛產后敗血癥和膿毒血癥
通常是由難產、胎兒腐敗或助產不當、軟產道受到創傷和感染而發生;也可由嚴重的子宮炎、子宮頸炎及陰道陰門炎引起;胎衣不下、子宮脫出、子宮復舊延遲以及嚴重的膿性壞死性乳房炎有時也可繼發此病。病原菌通常有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化膿性棒狀桿菌等,并可形成混合感染。奶牛的敗血癥和膿毒血癥即使治愈,也會后遺泌乳下降和不孕。
1.5激素水平
由于病理、飼養管理不當、年齡等原因使母畜激素水平分泌不均衡,對繁殖率產生影響。雌性動物第一次發情時,由于卵巢沒有黃體,血液中孕激素水平較低,常常發生安靜發情,即只能排卵而不表現發情征狀;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分泌異常,使牛分娩后初次只排卵而無發情征狀;垂體促性腺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分泌不足或比例不平衡,使牛發情時斷時續,發情時間延長,卵巢上的卵泡交替發育;促黃體素分泌不足,導致卵泡不破裂,而大量的雌激素反饋作用于大腦皮層,使中樞神經系統強烈的性興奮,使牛發情持續時間顯著延長;妊娠黃體分泌孕酮不足,而胎盤或卵巢上較大的卵泡分泌的雌激素過多,造成奶牛孕后發情或假發情,容易造成誤配引起懷孕牛的流產。
1.6初配年齡和產犢間隔
奶牛的初配年齡是生長18個月,性成熟經過兩個發情周期后,此時配種受孕率高。產犢間隔為12~13個月,奶牛繁殖機能停止的年齡為15~22歲,所以正常情況下,奶牛一生可繁殖15頭左右小牛,但由于養殖戶在具體飼養管理和授精時,由于種種原因,經常導致奶牛屢配不孕。一頭奶牛一生僅繁殖7~8頭小牛,損失巨大。
1.7繁殖技術不當
發情鑒定不及時,檢查不適當,精液品質低,會造成受胎率低下;輸精技術不規范,輸精時間、輸精部位不合適都影響受胎,部分牛發情時子宮頸開張不全,輸精槍較難通過,強行插入,易出血感染難以受孕。
1.8其它因素
異性孿生母牛犢,雖有外生殖器官,但成年后絕大部分為內生殖器官發育不全,有的無子宮頸口,有的無子宮和卵巢,無生殖能力。
2提高奶牛繁殖率的對策措施
選購奶牛時要做好鑒定,防止購入遺傳缺陷奶牛,同時避免近親繁殖。要從正規渠道購進凍精,引進凍精后應定期進行精液品質檢查,保證配種所用凍精的安全性和優質性。
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做好母牛的發情觀察。為奶牛創造適宜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分娩時嚴格消毒產房和牛體后軀,以自然分娩為主。要加強飼養管理和檢查發情。每天不少于4次發情觀察,每次觀察時間不少于30分鐘,冬季牛群在牛舍時間較長,可以通過觀察牛床上母牛生殖道所排出的黏液情況來判斷奶牛是否發情。
嚴格人工授精操作技術。采用優質凍精,直腸把握,適時(奶牛發情后0~6h)而準確地把一定量的精液輸到發情母牛子宮內的適當部位(子宮頸深部5~8cm處偏排卵一側),避免生殖道損傷,實行兩次輸精,間隔8~12h輸第二次。
積極防治牛的不孕癥,提高牛繁殖力。根據牛的不孕癥的類型,分門別類,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對于先天性和生理性的不孕應注意選擇淘汰。老齡母牛繁殖力減退,也應及時淘汰更新。對患傳染性疾病牛,應嚴格執行傳染病的防疫和檢疫規定,按規定及時處理。對疑因傳染病引起的難孕?;蛄鳟a牛,應盡快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傳染病的蔓延。對于子宮或卵巢炎癥等非傳染性疾病,應根據發病的原因,從管理、激素治療等方面著手,做好綜合防治工作。
采用現代繁殖技術,提高奶牛繁殖率。包括同期發情、超數排卵、胚胎移植、胚胎分割、體外受精、性控技術、早孕診斷等技術。
做好奶牛繁殖管理檢查記錄:做好發情配種記錄;產后母牛胎衣排出時間完整記錄;惡露排出顏色、數量的記錄;是否難產的記錄;產后首次發情時間記錄等。結合記錄和實際觀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奶牛受胎率。
做好母牛接產和產后護理及犢牛培育工作
- 上一篇:縣旅游產業開發暨調度會議講話
- 下一篇:縣長在外出考察學結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