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城鎮發展的重新認知

時間:2022-05-05 09:55:00

導語:對小城鎮發展的重新認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小城鎮發展的重新認知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小城鎮發展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優先發展小城鎮,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政府與社會各個層面努力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城鎮;新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

小城鎮是“三農”工作的物質載體,是城市與農村的重要結合點,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載體,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點,是億萬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直接體現著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狀況、農村面貌、農民生活乃至農村文明的總體水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優先發展小城鎮,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小城鎮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平臺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確指出要把推進城鎮化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小城鎮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平臺。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文化中心,通過小城鎮的功能定位和輻射作用,實現農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銜接城市和農村兩個市場,溝通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技術的流動速度,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城市文明不斷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使他們告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擺脫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禁錮,追求文明進步,崇尚開拓進取,建立有利于農村社會的小城鎮社會化、商品化、規范化、法制化的社會新秩序,從而改變農村社會結構的基本面貌,逐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

二、小城鎮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小城鎮對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

首先,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是要素的流動性,市場經濟越發達,要素的流動性也就越大。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要素總是向能獲得最大效益的區位流動,這就是區域經濟學講的優位效益原理。小城鎮具有集聚效益、規模效益、投資效益,是要素流動的最優區位,從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流動的優位偏好或資源配置效益看,小城鎮對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作用非常明顯。

其次,小城鎮是區域工業化的空間載體,能有效地聚集區域工業化的資本、技術和勞動條件,實現對區域的輻射與帶動。無論是發達區域還是發展中區域,從推進區域工業化的角度看,小城鎮對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最后,城鎮化是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城市是市場的依托,是市場經濟的載體,是區域經濟的中心。推進城鎮化有利于市場體系的完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其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技術進步、技術外溢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先進生產力。在城鎮化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城市群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成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三、小城鎮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小城鎮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農村小康的必然途徑。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發展小城鎮,要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發展最終要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小城鎮的發展目標,是要解決農民進城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問題。因此,要因地制宜,改善城鎮基礎設施環境,千方百計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民素質,通過城鎮化帶動人的現代化。

其次,發展小城鎮,要做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小康目標不僅是個經濟概念,它還包含社會、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內容。許多小城鎮在發展中為了實現增長而片面地把經濟增長和小康的其他內容對立起來,結果造成經濟發展方面腿長,社會發展方面腿短的畸形現象。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就要引導小城鎮干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教育衛生事業、重視城鄉居民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特別是要注重提高全社會居民參與城鎮管理的公共意識。

再次,發展小城鎮,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小城鎮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節約利用和保護耕地,防止過度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效應。以防止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鼓勵采用適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程度,把工業化的技術路線選擇和城鎮化的就業路線選擇有機結合起來,使小城鎮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后,發展小城鎮,要立足國情,不能與發展階段相脫節。要充分認識小城鎮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小城鎮,要克服跨越式趕超東部地區的浮躁心理,要“風物長宜放眼量”,扎扎實實地調整結構,抓好農民的就業、增收工作。

四、小城鎮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城鎮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構建和諧社會,城鎮化成為必然選擇。從我國現有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來看,在實踐中并不能起到對農民的長遠社會保障作用,容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不僅制約了城鎮化進程,還直接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因此,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政府與社會各個層面探討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城鎮化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城鎮化落后是市場需求不足、產品低水平過剩和產業結構調整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鎮化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加快城鎮化能從投資和消費兩方面促進有效需求的增長,擴大內需,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其次,城鎮化有利于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城鎮化有助于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的增長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鎮化能促進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有利于環境的集中治理。城鎮化可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鎮,減輕土地的負載,有利于推進退耕還林,給大自然以休養生息的機會,有助于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城鎮化對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城鎮化與現代文明關系密切。當城鎮化率只有10%時,城市文明僅限于城市內部;城鎮化率達到25%時,城市文明覆蓋30%的地區;當城鎮化率達到80%時,城市文明的成果將覆蓋100%的地區。我國90%的科教資源集中于城市,城鎮化的推進必將對提高人口素質、提高農村廣大群眾生活質量和促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發揮巨大作用。

我國地區差異大,城鎮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各地應根據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位、資源或產業等多種優勢,最大可能地發揮資源的邊際效益,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交通、物流、旅游、商貿等第三產業,最大可能地聚集生產要素。同時,為適應經濟競爭集團化、科技化的新趨勢和建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各城鎮要增創發展新優勢。首先是增創產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其次要增創體制優勢,形成內生機制,否則城市風貌會千城一面,喪失特色,建筑風格單一,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再次,在發揮各城鎮特色優勢的同時,城鎮之間要加強協調合作,避免產業結構雷同和重復投資造成公共設施浪費的現象,以防止城鎮之間的惡性競爭,這是實現和諧社會所必不可少的。最后編制好區域協調發展規劃,以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環境共保、基礎設施共建等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經濟導報.

[2」理論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