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求思索

時間:2022-05-21 10:42:00

導語: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求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求思索

綠洲農業是干旱區經濟的基礎,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干旱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資金支持是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所以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求分析成為農村金融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求研究方面的文獻主要有:王川,張峭,杜彥坤(2007)從農業資金需求的角度研究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理論需求量和實際資金需求量的需求缺口[2]。龐守林(2006)測算了農業財政金融資金對貧困地區科技進步的貢獻程度不斷下降,對其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促進作用較大[3]。王春嶺,龐守林(2005)以回歸模型對農業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農業財政金融資金影響進行了分析,結論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對資金的投入依賴程度逐步增強;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或設立專門的資金項目是改善貧困的重要舉措。王東勝(2010)以新疆昌吉州為例分析了設施農業發展中的資金支持力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5]。金媛媛(2006),季方等(2000)分別從農業自身特點和宏觀環境、金融機構運作發展情況分析農業發展資金供給短缺的內外成因,提出加快農業產業化來改變農業比較利益低的現狀和國家應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以上文獻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資金供求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幫助,同時存在以下不足:1)沒有從資金供給主體和資金需求安排上分析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需問題;2)沒有從可持續發展視角研究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求問題。文中以新疆1989-2009的相關數據應用金融相關率和資金供求理論從兩個方面研究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給和需求:1)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研究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給和需求;2)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分析資金的供給主體,資金的需求安排,資金需求缺口產生的原因。

1相關指標和數據來源

1.1相關指標

(1)理論資金需求量。根據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了金融相關率[8](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以下簡稱FIR)用以衡量綠洲農業經濟金融化的程度,以計算綠洲農業發展的理論資金需要量。綠洲農業FIR=新疆農產品商品化率×全國FIR(1)綠洲農業理論資金需求量=綠洲農業FIR×新疆農業GDP(2)。

(2)實際資金需求量,即資金需要的實際滿足量。實現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包括滿足基本生產需要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經營費用資金;農機、家具、生產用房等建筑材料的生產性固定資產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土壤改良、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資金。文中的實際資金需求量是綠洲農業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費用支出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資金總和。

(3)資金需求缺口。理論資金需求量與資金需求的實際滿足量之間的差額。

(4)資金供給量。包括正規渠道資金供給量和民間資金供給量,正規渠道資金供給量包括財政、金融機構、外資等對農業進行的生產投入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民間資金供給量包括農民自身積累的再投入資金和民間借貸資金。民間資金供給量因無統計數據,依據實際資金供求平衡原理,推算如下:資金供給量=正規渠道資金供給量+民間資金(3)實際資金需求量=資金供給量(4)

1.2數據來源

正規金融機構資金供給量,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量的數據來源于1989-2010年《新疆統計年鑒》和1989-2010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售的數據來源于《新疆中國60年―新疆人民生活》;金融資產的總量和金融相關率的數據來源于1989-2010年《中國金融年鑒》和《中國保險年鑒》。

2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求分析

2.1資金需求分析

圖1綠洲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農業金融相關率Fig.1CurvesoftheratesoffarmproductioncommercializationandFIRinOasisagriculture

2.1.1理論資金需要量

根據上式(1)和(2)得新疆綠洲農業金融相關率,綠洲農產品商品化率和綠洲農業發展的理論資金需求量(圖1和圖3)。從圖1可以看出:

(1)1989-2009年綠洲農業農產品商品化率較低,在0.4-0.65之間,比較平衡,2001-2006年農產品商品化率有所提高,2007-2009年有所回落。綠洲農業農產品商品化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疆地域廣闊,農產品的運輸、儲存費用較高,對道路、運輸工具的要求較高,近年來新疆政府采用各種政策促進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

(2)1989-2009年綠洲農業金融相關率不斷上升,進一步驗證了戈德史密斯的結論: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一般都伴隨著金融的超常水平增長。1989-2009年,農業生產總值在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89年的35.9%下降到2009年是21%,說明農業在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同時新疆農業發展的理論資金需求總量在新疆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也相應下降。

2.1.2實際資金需求滿足量

綠洲農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資金需求:

(1)生產經營費用投入資金。農戶生產經營費用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活圖2綠洲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實際滿足量及其構成Fig.2CapitaldemandanditscompositionforOasisagriculture動而消費的商品和服務、自產自用產品,如種子、化肥、農藥和地膜等。滿足基本生產和收獲過程的各種基本生產費用支出。

(2)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資金。指農民用于建造和購置使用期限超過1年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所支出的費用,如生產中的建筑材料、生產用房、役畜和農機、農具和打井灌溉等。

(3)農業公共基礎建設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公共物品生產,包括:農田水利和氣象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農田防護林建設;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等;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投入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推動農業生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具體數據(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新疆農居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從1989年的23億元,到2009年為402.6億元,增長了16.5倍;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支出從1989年到2000年增長了14倍,但是從增長的絕對數值上看,1989年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僅有50.38元,到最高2009年為462.4元。說明農民的生產投入資金主要集中在經營費用支出上,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相對較小,主要因為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一次投資支出額較大,農民收入積累有限;生產經營費用支出是必須的,如果不滿足這部分支出當年的生產無法正常進行,而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一般不是那么緊迫,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推后支出是很普遍的情況。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由1989年的18841萬元,到2008年是187.4億元,增長了98.5倍。從增長的整體趨勢上看,波動幅度較大,在2001年前增長緩慢,投入資金較少,在20億元以下,在2001年以后,增長迅速,主要原因是2001年后,國家預算內資金投入增加迅速,帶動整個新疆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

2.1.3資金需求缺口分析

通過以上測算,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資金需求量和實際需求資金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即為資金需求不足。圖3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理論需求量,實際需求量和資金需求缺口Fig.3CapitaldemandandthegapforOasisagriculture從圖3可以看出,1989年資金需要缺口僅為6246.99萬元,1989年以后資金需要缺口迅速擴大,到最高的2007年達到951億元,2009年回落到605億元。在2002年以后資金需求缺口超過實際資金需求量。1989-2009年新疆農業生產總值增長了9.69倍,理論資金需求量增長了41.5倍,實際資金需求量增長了21.5倍,實際資金需求量大大低于理論資金需求量的增長。造成了資金需求缺口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農業的弱質決定其自身積累緩慢。從實際資金需求量構成來看,1989~2009年家庭生產經營費用支出和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中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的絕對數遠遠小于生產經營費用支出。主要原因還是農民收入增長有限,積累慢,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優先滿足生產經營費用支出。

(2)相對于工業和其他行業來說,農業基礎公共設施投入的資金較少,主要由于農業生產產出規模低,收益不穩定,大部分的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只能由財政預算來滿足,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條件下,農業投入規模就受到限制,從新疆財政支農預算的比例可以看出,新疆財政支農支出占預算的比例僅為10%左右,最低的2002年僅有5.64%。

(3)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的現狀造成農村居民收入、消費與城鎮居民相比有較大差距,同時農民能享受的社會保障項目少,范圍窄。在有限的收入中,支出依次為農業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生活消費支出、子女教育、婚嫁,醫療、養老支出等,長期以來新疆農業自身積累緩慢,無法向農業再投入更多資金,形成日益擴大的資金需求缺口。

2.2資金供給分析

綠洲農業生產資金供給主體主要有政府財政、金融機構、外資、農戶資金和民間借貸融資,前三者是正規渠道資金供給者,后二者屬民間資金,與其他行業的發展相比,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供給主體相對較少,因為小規模生產的農業企業很難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獲得直接融資,資金供給渠道有限。

2.2.1資金供給主體分析

(1)財政支農投入。政府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發展和社會救濟。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農機具購買補貼、退耕還林補貼、村村通道路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投入,農村自然災害救濟和社會救濟等。

(2)金融機構農業信貸資金。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新疆分行承擔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具體業務有:糧棉油收購貸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商業銀行農業貸款主要對象是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農業銀行和農行新疆兵團分行因特殊體制盈利情況相對較好,其他商業銀行因農業貸款業務不良貸款率較高,低收益或無收益而不斷縮減農業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主要面向農戶、農村中小企業和微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服務。緩解農民貸款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服務新疆農業、農民的主要金融機構。

(3)外商投入資金。國家鼓勵外商進行農業投資,但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對外資的吸引力較弱。外商投資主要限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節水灌溉設施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和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

(4)民間資金。綠洲農業正規金融融資與其他行業相比是比較薄弱的,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農村民間資金就成為綠洲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農村民間資金主要包括:農民手存現金和存款;農村民間借貸。民間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規金融體系不能滿足農村、農業、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而其本身的比較優勢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農村民間借貸方便快捷,適合農業經濟主體的需求;受民間借貸鄉規民約的約束和本土文化習俗的影響,具有預算硬約束的優勢等是正規金融無法比擬的優點[9]。

2.2.2資金供給量分析

(1)正規金融渠道資金供給。通過以上測算,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給量(圖4)。圖4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給量Fig.4CapitalsupplyforOasisagriculture從圖4可以看出,財政支農投入的資金總額1989-2009年不斷增加,從1989年的5.2億元到2008年的196.78億元,增長了37倍。但財政支農投入資金在地方財政預算的比重很低,平均為9.35%,2002年最低為5.64%,最高是2009年為14.6%。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總額在1989-2009年增長迅速,但農業貸款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0.09%下降到4.22%,1997年后增長緩慢,說明金融機構對綠洲農業生產的資金支持力度在不斷下降,也體現金融機構"嫌貧愛富",追求經濟利益的特性。外商投資農業的規模呈現不穩定性,1989和2000年外商投資為零,2004年以來外商投資規模維持在1億元左右,說明綠洲農業還缺乏吸引外資投入的項目和能力。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綠洲農業發展的正規渠道資金額供給從23億元增加到507.6億元,從資金供給的構成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占比為78%,是新疆農業占正規渠道資金供給中的中堅力量。正規渠道資金供給量在1989-2009年期間迅速增長,仍不能滿足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財政支農投入資金的比例較低,且大部分財政支農資金用于事業費支出,無法滿足綠洲農業發展的公共需求。

(2)民間資金供給。從圖4可以看出,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給量中民間資金占的比重較大,平均占整個農業發展的供給總量的34.73%。占到新疆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給的三分之一以上,民間資金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調劑作用,對綠洲農業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3結論

(1)從資金需求上看,實際資金需求小于理論資金需要,需求不足,原因:一是從事綠洲農業生產收益不穩定,積累少,風險大。可發展定單農業,同時利用農業保險和大眾農產品期貨分散農業風險,維護農民的利益,提高生產積極性;二是完善農民社會保障,解除后顧之憂,促使其將更多的資金用于農業生產;三是政府應盡可能加大投入并引導社會其他投資主體參與投資。

(2)從資金供給上看,正規金融中除財政支農投入,其他供給主體主要從收益和風險的角度來確定投入,綠洲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收益低,正規金融供給主體發放農業借貸的積極性不足。財政支農是政府的一項責任,財政支農投入是必須支出,但是受財力限制(新疆地方財政自給率不足50%),農業投入不足。民間資金是新疆綠洲農業發展中重要的資金供給主體(占資金供給量的35%),對民間借貸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是促使其為綠洲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保證。

(3)從資金供求上看,資金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資金供給不足造成的,長期以來農村、農業發展是資金供給主導向型,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長期被忽視,資金供求存在結構性差異。應由目前資金供給導向型向資金需求導向型轉變,根據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增加資金供給是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