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

時間:2022-06-09 05:11:13

導語:疫情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

摘要:本文通過物流、人力成本、營銷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供應鏈以及應急保障體系等方面深入分析疫情爆發后農產品流通出現的問題,從問題出發,找出疫情過后農產品流通業所面臨的挑戰,從智能物流的廣泛應用、電商平臺的日益興起、農批市場的轉型升級、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行業整合、農產品特色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介紹,最后從農村建設、消費理念、農業平臺建設、農產品電商系統改革以及農產品供應鏈升級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疫情;農產品流通;冷鏈物流;供應鏈升級;智能物流

疫情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問題

(一)物流配送需求急劇增加,人力成本日益高漲。此次疫情,由于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多數群眾主動拒絕停留在超市、餐廳、商場等人員密集性場所,采取居家隔離舉措。隔離在家的消費者,需求卻未減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轉移。居民逐漸依賴于網上購物,多個購物平臺推出綠色通道與助農專區,更加便利了居民網上購物,快遞業務大幅增加。然而受疫情影響,公路貨物運輸量急劇下降,部分跨省市道路運輸直接被切斷,再加上司機返工延遲,節后公路物流恢復率極低,且各地區管控嚴密,只能依靠用戶本身去較遠的地方取快遞,導致大量快遞積壓,急需向外運輸,然而復工難的問題致使人力成本增加。(二)農產品線下營銷遭遇沖擊。疫情導致線下農產品實體場所普遍處于停業或半停業狀態,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得不延遲或取消已經規劃好的線下營銷計劃,轉而通過線上營銷來應對疫情對線下營銷的沖擊。農產品供應由于人力、物流以及道路受阻等因素出現暫停,很多供應商無法像以前一樣提供生產物質給農戶,物流成為保障供給的最大問題。在疫情期間,多方因素使得農產品線下營銷遭遇巨大沖擊。(三)農批市場行業發展問題突出。在此次疫情中,由于非法野生動物販運的活動,武漢最初瞄準的傳染源是武漢華南海產品批發市場。這一信息間接反映了目前我國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如綜合服務能力差、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基礎設施差、食品安全監管不足、管理服務設施不足以及缺乏倉儲和保鮮設施等。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市場主體大多分散,從業人員集中于私人或個體戶經營者,缺乏組織化、系統化和規?;α?。另外,農批市場網絡信息化水平較低,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溝通渠道不暢通等問題,遠未發揮應有作用。(四)農產品產業鏈供求關系受到沖擊,供應鏈響應速度變慢。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的供應對穩定農產品市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如何解決疫情下的農產品輸送問題,滿足城市消費者需求,無疑是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考驗,同時,也凸顯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的一些缺陷。疫情增加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各種成本,包括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農產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需失衡。同時,疫情對我國一些大型專業物流運輸企業的高效運營提出了一定挑戰。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網絡化程度低于工業品供應鏈,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儲運、產銷和配送、金融服務等環節一體化程度不高。疫情突發期間,農產品運輸體系銜接不通暢也造成物資庫存積壓、運行受阻。疫情下,農產品產業鏈供求關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運作速度變慢。(五)區域性應急保障體系不健全。產地冷庫建設相對滯后。由于冷庫投入大,田頭市場及地頭保存及預冷設施建設不足,冷鏈運輸支持力度較小,從而不能做到延長蔬菜供應時間,損耗較大。疫情期間缺乏勞動力,多數蔬菜瓜果采摘不及時,采摘下來的農產品由于運輸不通暢,影響到農產品收購,部分加工企業開工不正常,泡沫箱、冰塊斷貨,影響清洗分揀打包運輸等后續環節,同時缺乏完備的保鮮存儲設備,多數爛在地里或者低于成本價售賣,農民虧空加劇,農產品浪費嚴重。應急通道尚未健全,不能保障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大面積滯銷,但市場需求并未減少,甚至還在增加,但供應卻出現短缺,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受阻。為了強化源頭防控,防止疫情大面積蔓延,多數地方加強城市社區管理,人員流動較大、防控基礎較弱的菜市場、便利店等相繼關閉,給社區居民買菜帶來不便,同時也造成了市場供應不足。疫情影響嚴重的地方投入運營的運輸車輛和人員數量減少,物流停運,造成農產品物流不暢,農產品運輸成本增加。有的地方甚至人為截斷農產品運輸渠道,使農產品進入困難。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缺乏健全的應急渠道,流通渠道沒有做到很好地銜接,農產品流通受阻。

疫情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機遇

(一)智能化突起,無人物流成為新常態。此次疫情期間,物流訂單加速增長。在疫情期間,各小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鎖,物流配送難以進入小區,配送問題困難。而且在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物流配送場景復雜程度高,將更是嚴峻考驗。目前,大型電商企業紛紛對物流無人機進行探索。無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后,無人物流都從各個方面體現出獨特優勢。無人物流的產生既可以在特殊時期解決問題,又可以一般狀況下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效率,減輕用工荒問題。(二)直播帶貨興起,數字化農產品成為銷售主力軍。疫情期間,在農產品銷售面臨嚴峻挑戰之時,數字化農產品創新模式出現,各地已出現了上萬個“大棚直播間”。淘寶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村播日”;拼多多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各大生鮮電商線上訂單量猛增,交易額大漲。這次疫情,涉農商家只有充分借鑒電商成熟的經驗,向線上轉型,走線上銷售,通過直播來帶貨,做好線上運營,實現“五聯”(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五通”(通鄉村振興、通內外市場、通品牌質量、通源頭可溯、通模式創新),才能真正提高抗風險能力。(三)“互聯網+農批市場”銷售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農批市場轉型升級與互聯網緊密相關,“互聯網+農批市場”新模式將成為未來農批市場發展的主要模式。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規?;芾?,市場內部注重數據采集、信息、智能支付、溯源管理、電商應用等功能,加速與電商平臺合作,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其次,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將系統進行深入整合,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將肉、菜、水產、水果等行業納入農批市場全面管理,對市場商戶采購進貨、食品檢測、交易明細、銷售終端等方面數據進行存儲,打造健全的市場多環節信息數據庫。最后,對于消費群體,擅于運用技術手段,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關聯消費特點等,深入分析消費者購物偏好,精準找到擴大消費群體的營銷點,發展相關產品體系,擴大消費群體,促進“互聯網+農批市場”模式發展。(四)冷鏈物流加速發展,注重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是冷鏈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既是解決農產品季節性短缺的“避震器”,也是“菜籃子”“米袋子”戰略儲備能力的“加壓閥”。在此條件下,大型低溫物流冷庫因其規?;⒅悄芑?、區域性優勢,將取代一些規模小、穩定性差、耗能高的小型冷庫。對于冷鏈物流這種基礎設施,電商自身建設僅能滿足一小部分需求,更多的還需要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協助。因此,冷鏈物流發展也面臨著機遇,特別是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平臺型冷鏈物流企業,應加大深低溫冷凍設備研發力度,在技術上注重采用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冷鏈產品市場競爭力,加速冷鏈物流發展,真正保障生鮮農產品流通。(五)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行業整合并購,實現規?;l展。疫情導致農產品供給短缺,農產品市場供需不平衡,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承受了巨大壓力。其中,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壓力更加明顯,部分落后加工企業可能會順勢被迫出局。對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而言,盡管短期內也遭受疫情沖擊,但弱勢競爭對手在疫情中的衰敗,使得市場發展空間變大,提高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而且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出現農產品加工核心企業為主的聯動合作模式,同時也出現集群化平臺模塊模式,這種模式能夠針對各流通主體進行統籌管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在此次疫情后可以抓住機遇,順勢推進對上下游企業的整合,可通過并購、入股等方式,打造集群化、規?;J?,提高自身對整個農產品產業和市場的把控力,實現規模化發展。(六)搶抓農產品品牌發展,占據高端消費市場。疫情期間,一部分地區抓緊機遇,發展自己的農產品品牌,不僅有效緩解了眼前危機,而且在“后疫情時代”可能會產生更大影響力。農產品品牌發展對農產品消費者、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民增收以及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將會更加注重農產品品牌,特別在多元化消費時代,農產品品類多樣,同一種農產品競爭加劇,此時品牌聲譽無疑是消費者考量的標準與重點。我國不少優勢農產品目前只能占據低端消費市場,無法帶來更高價值。因此,抓住此次發展機遇,搶抓農產品品牌發展至關重要。

對策建議

(一)注重農村冷庫建設,加強現代物流技術應用。目前,農村物流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不高,農村物流標準化、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這些問題在農村物流發展中尤為重要。因此,在疫情過后,發展農村物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面對“電商平臺+基地”、“無接觸”配送等新型模式的出現,農村地區必須抓住農產品供應模式的新機遇,利用自身質量可靠的農產品,匯聚地方特色資源,探索組建農產品直供平臺甚至開設直播,加強全村人民合作意識,帶動全村人民積極性,帶領全村人民參與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構建產業鏈一體化的農村物流運作體系,加強現代物流技術應用,建設大面積農村儲藏冷庫,減少突發事件產生的影響。(二)加快城市農業平臺建設。疫情下農業產業經營平臺要充分采用創新技術,加強信息整合與共享,把握生產過程中的需求,解決生產者的效率、成本和風險控制問題,以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擴寬市場空間。此外,政府也應給予政策支持,搭建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數據平臺,鼓勵產業鏈相關主體共同參與平臺建設。(三)注重農產品供應鏈升級?!叭恕薄柏洝薄皥觥笔遣豢煞指畹牟糠郑咔槠陂g“人”的消費轉移,使“貨”和“場”的壓力變大,供應鏈成為核心競爭力。對于“人”來說,注重消費升級,更加著重于消費者的便利性、滿足感和幸福感,增加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消費意愿。對于“貨”來說,注重產品升級和技術升級,“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降低,相對于價格更加關注價值,而對于農產品消費要求不僅限于數量,更加注重質量,更多追求品牌和自我價值的認同,區塊鏈技術能夠做到所有的農產品可溯源,真正實現買的放心,吃的放心。對于“場”來說,注重場景升級,多場景、全場景的觸達用戶,才能在疫情期間保證對用戶的服務。尤其當線上訂單暴增、物流配送不足的情況下,拓展新場景、新渠道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四)提倡綠色消費,樹立正確消費理念。疫情過后,社會各界應努力倡導消費者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農產品,重視綠色消費,禁止非法農產品進入餐桌,樹立正確健康的消費理念,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在農產品需求方面,重點關注天然、綠色、無污染、高營養、高質量。同時,政府應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嚴格執行監測制度,對于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從源頭進行銷毀,禁止不達標農產品進入消費者的餐桌。(五)加快農產品電商化系統變革。在“后疫情時代”,推動農產品流通領域發生深層次、多渠道的電子商務轉型,促使新的產銷體系形成,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農產品消費群體既包含市民也包含農民,暢通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信息溝通,解決農產品品牌、質量、營銷、價格等問題,是農產品電商系統的核心方向。農產品電商系統的改革,一方面要建設自己的營銷模塊,另一方面要通過第三方平臺的連接促進營銷,促進線上與線下緊密集成,使交易、支付、配送、供應鏈上升到更高層次,以便電商服務體系打開中國特色農產品銷路,為農產品跨境電商創造新機遇。(六)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此次疫情規模較廣,影響嚴重,政府應注重案例收集,總結涉農部門在這次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的經典做法,重點是建立和細化“應急預案”,對防疫、生產、倉儲、流通、用工等環節進行規范。搭建滯銷信息集散平臺,促進農產品信息傳播,防止大面積滯銷問題發生。針對此次疫情中出現問題的農戶,收集受困農戶信息,與電商銷售平臺連接,實現供銷信息對稱,防止此類情況再發生,盡量降低農民在此次疫情中遭遇的損失。

作者:潘建偉 郭苗苗 單位: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