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與對策

時間:2022-02-22 03:28:39

導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與對策

摘要:2020年7月,在四平考察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為切實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以農業大市四平市為例,介紹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成功經驗、現狀與模式,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對策研究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從未像如今這樣深刻影響農業發展。如何借助科技創新催生現代農業新動能,四平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為農業發展指明方向,就是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由此可見,農業科技創新是新時代四平農業希冀所在,必須堅持將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第一動力,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新路徑,為四平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1農業科技創新現狀與模式

1.1農業科技創新呈現良好勢頭。截至2019年初,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9%以上,成功研究、引進并應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伊通縣手機定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國推廣,梨樹模式在東北地區推廣應用面積超過66.67萬hm2,平均增產10%以上,“稻蟹(魚)共生”等綠色種植模式在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秸稈綜合治理、無人機植保等高效生態技術成果推廣應用292.13萬hm2,農業科技到田率超過9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59萬kW,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85%。1.2農業科技成果得到進一步轉化?!耙橇柰饽X”,支持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黑土地論壇等高端創新平臺發展,開啟四平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加速度。創建吉林省梨樹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吉林省吉春制藥鹿產業開發2個院士工作站,柔性引進石元春、李德發、張玉奎3位院士,有7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填補國內空白,共同執行49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通過中科院驗收項目“鹿膠原肽的規?;苽洹毙略隹萍紕撔庐a值3億元。依托院士工作站,連續舉辦五屆“黑土地論壇”,建立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2個東北地區農業科研基地、38個試驗示范基地。整合資金3億元,集中打造了以梨樹實驗站為主體的66.67hm2院士專家試驗田等在內現代農業綜合體,開展新技術新成果新試驗示范50多項,引進重大課題22項,完成有份量報告多篇。梨樹縣被授予“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示范基地縣”“中國優質綠色農產品創新研發基地”。高新農企龍頭吉春制藥被評為國家鹿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建立“省級博士后科研創業基地”等基地,申請專利22項、參與起草國家標準108項。中聯重機、吉林康達等自主研發填補國內空白,四平獲批“現代農機裝備區域創新示范基地”,促進農業科技企業創新成長。1.3智慧農業催生科技創新新態勢。“云上智農”“惠農通”實現專家遠程技術會診,“中化農業MAP”搭建智慧農業平臺,集成最先進的關鍵農業技術分析墑情、預測產量、防蟲防害,成為現代科技示范樣板;“拱e拱”生豬追溯系統率先在全省推進“四平市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APP網上商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以惠麗農場、天元潤土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經營主體依托“智慧農業+物聯網”“互聯網+”,實現現代農業管理信息化、遠程化和智能化的無縫對接,走上了新型綠色發展之路。1.4人才振興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柔性引進4名院士作為農業創新發展高端智囊,吸引近100名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加拿大農業部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和碩博研究生,通過論壇、實驗站、院士工作站、科技創新聯盟、科技小院等載體,開展長期科研合作和科技服務。引進17名碩博生充實農業崗位,有效地解決了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緊缺這一短板。重視本土人才培育。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形成涵蓋縣鄉村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涵蓋全市125個貧困村的農業科技扶貧網格化管理網絡,一大批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上萬農戶成為了示范推廣農業技術的領路人?;鶎愚r技推廣戰線標兵王貴滿被授予“黑土地保護成就獎”。開展冬春科技培訓、科技下鄉等活動,每年培訓農民7.5萬人左右,開展農業方面咨詢與技術指導服務5.5萬人次以上,發放科技技術資料30萬余份。依托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創新“點餐式”“體驗式”“互動式”培訓模式,培養“土專家、田秀才”,促進農業適用新技術快速到田到戶。2016—2019年初,全市培養農村實用人才13064人,向上推薦現代青年農場主178人,推薦參加赴國外省外學習交流200余人次,組織參加吉大集訓356人次,涌現“全國十佳農民”盛立國、“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侯剛等優秀典型。

2農業科技創新問題及不足

2.1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仍不夠健全?,F代農業產業體系仍不完善,農業大而不精、產業鏈條多而不長等問題依然存在,大多數農企同質化競爭嚴重,農業技術研發與創新、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低。如何破解改革后基層農技體系建設存在的管理難題,避免業務管理缺位至關重要。2.2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力量仍然薄弱。本土大專院校與科研機構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農業研發人員儲備不足,一般性人才多、學科帶頭人和有研發實力創新人才少。2.3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素質有待提高?;鶎右痪€專技隊伍年齡結構老化、知識更新不足;一線專技人才常年在田間地頭,工作艱苦收入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人才普遍文化較低,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其綜合素質,仍需要持續不斷加強培訓指導等相關工作。

3農業科技創新建議與對策

3.1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發展。以高端創新平臺為基礎,著力構建東北地區有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孵化基地。發揮科研院所主體作用,爭取更多省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落地,促進農業科技資源整合,適時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鼓勵龍頭農企申報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引進專家和人才成立科技研發中心,扶持龍頭農企逐漸過渡成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研發投入主體,牽頭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技術研究項目。加快集成推廣綠色攻關高效高產技術,建設大數據中心和智慧指揮中心,打造現代數字農業農機科技示范樣板,建設高標準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構建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支持有實力龍頭農企作為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做大做強企業。3.2構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新時期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方式,試探公益性與經營性農技推廣相互融合機制。試行招募特聘農技員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才到基層推廣站所兼職兼薪、引導農技人員為相關農企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加快充實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隊伍,借鑒外地成功經驗,試行農業部門與農業學校簽訂協議,定向培養專業學生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工作,“三扶一支”大學生在基層工作年限滿足條件后通過考核成為鄉鎮站工作人員。3.3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加快適宜本土種植的豆、雜糧、蘋果、梨、櫻桃等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推動黑土地保護、綠色植保、全程農機化、數字農業技術等推廣應用。各縣(市)區都要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每個縣(市)區都要建設綠色高效高產攻關增產增效示范基地,搭建起市縣鄉村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3.4激發農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抓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加快綠色化生產科技新技術推廣。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積極推動田間學校型、現場傳導型、典型示范型、項目推動型模式培育科技型農民。構建農村實用人才制度框架,引進精通農業科技技術型人才、專業專長型碩博到科研機構和龍頭農企工作。給政策“扶上馬,送一程”,探索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表彰及獎勵扶持機制。

參考文獻:

[1]李采鴻.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路徑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0):3.

[2]舒坤良,楊寧,孫旭,等.科技創新推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思路與對策[J].東北農業科學,2018(6):44-48.

作者:姜丹 李采鴻 單位: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