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環境生態保護綜述

時間:2022-01-11 15:47:57

導語:耕地環境生態保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耕地環境生態保護綜述

摘要:耕地生態環境是實現耕地資源保護、農業生產發展、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大連市受耕地生態環境及地理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用地矛盾及耕地利用不充分等社會因素、農業生產配套及污染等管理水平因素制約,耕地生態環境有待加強保護。為此大連市需要從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耕作現代化管理3方面創新開展保護,由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等多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參與。本文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為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耕地保護;農業資源;環境;高標準農田

耕地作為農業生產、農業生態環境的必需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食品安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經濟條件改善有重要意義。耕地是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載體,在糧食有效供給方面發揮著根本約束作用。作為東北名片的黑土地具有優越的土壤肥力,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和限制因素,隨著農田生態資源的無序開發、過度利用、低效浪費等行為作用,農田生態環境受到顯著影響,耕地數量、質量下降,農業災害頻發,農業環境污染,農業生態環境需要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保護與利用。大連市作為東北典型黑土區中的一部分,根據《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提高耕地質量等級與管理水平,實現對耕地資源的生態保護。

1大連市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情況

大連市2019年糧食總產量118.3萬t,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3萬hm2,平均單產300.1kg·667m-2。谷物產品產量103.1萬t,農用化肥施用量14.37萬t,農藥使用量9481t,農業機械總動力235.8萬kW,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1%[1]。截至2020年末,大連市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8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瓦房店市規?;B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國家試點縣”項目建設。開展河流兩側及全市無配套設施規模養殖場的排查整治工作,全年查處畜禽養殖環境違法案件194件,創歷年新高[2]。大連市已研究起草《大連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及《大連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預備項目。

2大連市耕地生態環境威脅因素

2.1自然因素

2.1.1土壤環境質量受到酸雨、土壤酸化侵擾根據遼寧省生態環境廳2015—2020年歷年公示的《遼寧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大連市連年出現酸雨,且降水年均pH值處于5.6~5.94,酸雨頻率于9.3%~4.2%波動,在遼寧省屬于酸雨最易高發地區;同時根據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公布的《2020年大連市耕地質量監測報告》(以下簡稱檢測“檢測報告”)顯示,大連市土壤偏酸性,常規施肥區種植作物后與播種前相比,土壤pH呈現下降趨勢,耕地酸化程度加劇,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嚴重,進入惡性循環[3]。2.1.2氣候條件及地理環境影響農業生產環境農業生產離不開適宜的日照、溫度、水量等,所以農業穩定生產發展離不開適宜的氣候與土壤環境。大連市的氣候條件及地理環境,出現的干旱、大風、強降水等極端氣候現象,給本地區糧食生產與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在氣象災害多發年,糧食減產約50%左右,農業經濟損失約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1%[4]。大連地處丘陵地帶,山地多,平地少,不宜大規模大型機械化耕作[5]。

2.2社會生產發展因素

2.2.1違法破壞耕地,影響耕地實際保有量長期以來,大連市工業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發展及耕地保護工作存在用地矛盾,對農業生態、耕地環境發出了重要挑戰,非法占用及破壞耕地案件時有發生。根據2014—2016年大連市違法占地情況,見表1,違法占用破壞耕地面積逐年下降,違法占地案件來源于巡查發現、自然資源部衛片檢查發現、群眾舉報發現3種。耕地破壞類型主要以建筑壓占、下挖破壞耕作層、進行非農建設為主[6]。違法占用耕地需要自然資源部門調查取證、出具耕地破壞鑒定意見,移交公安部門進行處罰,處理過程時間較長。在處理過程中,涉及占用耕地無法有效進行糧食生產,也無法進行有效保護利用,耕地實際保有量受到影響。2.2.2耕地撂荒,影響耕地利用率及土壤生態環境大連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很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耕地撂荒情況時有發生,撂荒情況普遍存在于普蘭店區、瓦房店市、莊河市耕地面積較大的農田種植區。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為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農戶不進行耕種,致使土地荒蕪。耕地撂荒是一種全球性的農業現象,不僅影響耕地有效利用、土壤養分、土地覆被情況,還影響土壤生態環境與糧食安全。

2.3科學管理水平制約

2.3.1耕地污染監測指標不健全,影響糧食食品安全監測報告只監測了影響植物生長的常規土壤元素項目,并未體現有害有機物、重金屬等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的制約因素指標,而根據大連市2011—2015年市售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狀況檢測結果表明,谷物及其制品樣品中鎘檢出率位于大連市7類食品鎘檢出率前3位[7],耕地質量監測數據仍需豐富細化。2.3.2現代農業配套不完善大連市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行業,農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農機利用率雖不斷提升,但存在農機老化對農田環境污染造成威脅、糧食配套產業規模小等情況與優秀地區形成較大差距,無法吸引足夠的年輕人參與農業生產工作,也是進一步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因素之一。2.3.3農業生產污染持續隨著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化肥、農藥、農膜等施用量逐年增加,部分區域存在盲目施肥、過量施肥的現象,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而且帶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農民在耕地利用上重用輕養,重化肥輕有機肥,長期沿用不合理的施肥模式,導致肥效下降。大連市存在農業生產中有機肥施用不足,化肥、農藥施用過剩現象,大量使用非降解農膜且回收率低等原因導致耕地質量明顯下降。

3未來耕地生態環境提升發展方向

3.1改善土壤酸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田生態環境保護

以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水利建設為主,而對土壤環境要求較少,農業農村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規定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需要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從2021年起大連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普遍增加土壤酸化改良工程,同時進行土壤配肥,減少過量化肥施用,調節土壤化學性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后的耕地質量監測工作。

3.2科學耕作,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

保護性耕作作為一種現代耕作技術體系,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也是國家出臺《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文件中的重要實施內容。2021年大連市計劃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2萬hm2,計劃建設縣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6個,鄉級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18個[8]。重點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和秸稈覆蓋還田少耕2種保護性耕作技術類,增加秸稈還田比例,嚴禁秸稈焚燒。

3.3改善施肥結構,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質量

改善施肥結構,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不斷提高合理施肥用藥水平;繼續推進秸稈“五化”利用,完善收儲運用體系,秸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實行耕地地力保護、保護性耕作作業、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補貼,鼓勵農戶以綠色生態導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在改善耕地質量的同時,配套完善病蟲草害、水肥運用等田間管理技術。

3.4開展農藥、包裝、農膜等廢棄物集中無害化處置

糧食持續增產離不開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產品的合理利用,但過量施用也會引起農田土壤污染。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提高農藥、農膜等產品制定標準,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制定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工作方案,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好廢棄物回收與處置工作,對可回收廢棄物處理實施補貼,協調環保部門做好廢棄物無害化處置。

3.5推動宜機化改造工作,推動農機淘汰更新

開展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工作,加大農田宜機化改造力度,對報廢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鍘草機等機械給予報廢更新補貼,促進老舊農機淘汰更新,降低老舊農機對耕地環境污染。加快技術先進農機產品推廣,提高農業作業科技含量,對宜機化改造成果顯著的地區建設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發展適應山地丘陵地形作業的特色農機,主要糧食規?;N植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

3.6摸清農田污染狀況底數,提高土壤環境管理工作

土壤環境管理工作起步較晚,成為制約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瓶頸。繼續實施大連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使大連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持續加強耕地土壤監測點工作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工作,不斷豐富耕地質量指標信息,進一步調查耕地受污染情況,對土壤污染程度實施分類管理。

3.7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各項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直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圍繞基礎設施改造完善,可以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更多考慮生產關系方向的優化、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更多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納入。根據《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重點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8個方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保護性耕作等工作,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適時開展項目績效評估,讓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助力。

3.8利用遙感監測技術,為違法用地、動態監測提供信息支撐

通過自然資源部門遙感優勢、利用衛星影像數據、結合第3次國土調查、地理國情監測和自然資源季度遙感監測等數據成果,聯合耕地保護督查和執法監督,實時發現違法占用耕地、破壞耕地、耕地撂荒等問題,自然資源局及土地執法監察部門實時進行督查整改;充分利用遙感、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動態監測監管,繼續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推動農田建設項目全程監控、資源共享。

3.9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為農業生產提供及時預警,降低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針對瓦房店市易受干旱、莊河市易受洪澇等不同地域農業氣象災害的差異性,在農田建設階段采取不同生態防護措施。繼續加強大連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都市型農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4結論

耕地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性、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農業農村部門、自然資源部門、生態環境部門等多部門與廣大農業從業者長效協作完成。需要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強化責任考核,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實行保護性耕作、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推行綠色農業產業生產方式、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等多方面作為工作重點,實行耕地信息動態監測監管,穩步提高耕地質量水平,全面保護耕地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大連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大連調查隊.大連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2]大連市生態環境局.2020年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N].大連日報,2021-06-04(07).

[3]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2020年大連市耕地質量監測報告[EB/OL].

[4]尹文昱.大連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與防御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12):95-98.

[5]金梓昕.近50年來大連市城市氣候變化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04):16-21.

[6]徐廣富.大連市土地執法監察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基于違法占地視角[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8.

[7]張磊,董倩倩,鄭曉南,等.大連市2011-2015年市售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狀況[J].實用預防醫學,2017,7(24):780-783.

[8]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大連市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5年)[EB/OL].

作者:周雨薇 單位: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