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養殖場犢牛養殖技術研究

時間:2022-01-11 15:42:44

導語:規模養殖場犢牛養殖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規模養殖場犢牛養殖技術研究

摘要:犢牛在牛養殖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牛養殖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養殖場經濟效益的關鍵。為此,采取科學的養殖技術非常的關鍵。犢牛的各項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尤其是消化機能和免疫能力比較差,很容易患各種疫病,要結合犢牛的生理特點采取科學的養殖技術,加強對犢牛的飼養管理,增強犢牛的抗病能力,確保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犢牛;養殖技術;疫病防控

犢牛指的是出生到6月齡階段的小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新生犢牛、哺乳期犢牛和斷奶犢牛。犢牛生長階段的組織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犢牛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通過養殖實踐表明,科學的養殖技術和疫病防控技術能夠降低犢牛的發病概率,促進犢牛的健康生長。

1犢牛的生長特點

1.1抵抗能力差

犢牛出生之后的抗體來源于母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侵襲。加之潮濕的環境、不科學的飼養管理等措施都會增加犢牛的發病概率。

1.2對營養條件的要求高

犢牛出生之后,由原來的母體環境轉變到外部的圈養環境,對營養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母乳喂養,母乳不夠需要人工補充,才能促進犢牛健康生長。此外,犢牛的自身的抵抗能力比較差,在飼料、飲水和其他方面的需求比成年牛高,要保證營養的充分,否則會影響犢牛的生長。

1.3養殖環境要求高

外界溫度過高會造成犢牛的身體不適合情緒煩躁,或者滋生各類病菌。溫度過低會使犢牛出現感冒和腹瀉等癥狀,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在犢牛出生的8~12h必須要做好保溫工作,否則會影響犢牛的成活率。在冬季要做好圈舍的保溫工作,可以加配保溫設備,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增加電熱器和暖氣等設備。在夏季要做好通風,避免犢牛出現熱應激。犢牛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清潔環境的要求比較高,長期生長在臟污和有污濁空氣的環境下會嚴重影響犢牛的健康,為此,要做好養殖場的衛生消毒工作,定期的檢查衛生情況,為犢牛生長營造健康的環境。

2犢牛的養殖技術

2.1新生犢牛養殖技術

2.1.1及時的清除口鼻中的粘液在犢牛出生之后,需要使用干凈清潔和經過消毒的軟布將口鼻中的粘液擦拭干凈。如果犢牛出現呼吸不暢或者假死的現象,應該將犢牛倒立提起,拍打胸部和背部,讓氣管中的粘液和胎水能夠及時的排出,恢復正常的呼吸功能。2.1.2斷臍消毒在犢牛出生之后還要做好期待地剪斷工作,應該在犢牛臍部的10cm處,使用經過消毒的剪刀將臍帶剪斷,然后再使用10%的碘酒溶液消毒,及時的擦拭身體,然后對犢牛進行編號稱重,放在養殖舍內單獨飼養。2.1.3及時的吃上初乳新生犢牛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而且也不能產生免疫球蛋白,為了提高犢牛的抗病能力,可以通過母乳來獲得免疫抗體,構建被動免疫系統。在犢牛出生之后的0.5~1h內,應該保證其盡快的吃上初乳,并且可以逐漸的增加初乳的喂食量,通常情況下,在犢牛出生后的2h,初乳的飼喂量控制在3~4kg。如果母牛的泌乳能力比較差,不能給犢牛提供充足的初乳,需要將犢牛轉移到其他的母牛群體中飼養。另外,初乳中含有鎂鹽,具有輕瀉的作用,能夠促進胎糞的排出。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約占24%以上,在預防腸道感染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保護消化黏膜。初乳的酸度比較高,能夠為犢牛的腸道和胃部營造酸性環境,減少有氧細菌的滋生和生長,有效的抑制細菌的繁殖,有時甚至能夠殺死病菌。

2.2哺乳犢牛的養殖技術培育方向

不同,導致哺乳期的長短也存在差異性,而養殖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不同也會影響哺乳期的周期長短。隨著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許多養殖場為了提高母牛的繁殖效率而縮短了母牛的哺乳周期,減少哺乳量。過去哺乳周期通常在40~60d,隨著早期斷奶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在犢牛出生后的40d可以進入斷奶期。2.2.1出生后的飼養管理在犢牛出生后的前40d要做好乳汁的充足供給,并且訓練該階段的犢牛能夠自由地采食飼料,可以誘導犢牛采食,堅持由少到多的增加飼料喂養量。在整個哺乳階段,禁止喂食青貯類發酵飼料。需要注意的是,在犢牛出生的35d之后,要檢測犢牛的采食量,并且適當的減少母乳喂養量。在犢牛出生40d之后可以逐漸的斷奶,如果外界的天氣突然變化,或者溫度比較低,適當延長斷奶的時間,避免犢牛出現應激反應。2.2.2常乳階段的飼喂對于20~30日齡的犢牛,可以讓其適當的采食混合精飼料,確保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有充足的飲水供應,保證水槽的干凈衛生,每天做好衛生消毒工作。有條件的養殖場,在犢牛出生的40d之后達到斷奶標準要及時的斷奶。在飼養條件比較差的養殖場,犢牛60日齡之后逐漸斷奶。

2.3斷奶犢牛的養殖技術

犢牛成功斷奶之后,需要在原來的圈舍繼續飼養1~2周,避免因為環境突然變化而使犢牛出現應激反應。在圈舍養殖期間,應該投喂優質的干草,避免飼料發生變化。該階段如果投喂太多的飼料很容易造成母牛的乳腺脂肪沉積,導致乳腺增生,影響后期的生長和發育。為此,要控制好犢牛的每一天的增重量,控制在800g左右。需要注意的是,2~4月齡是犢牛瘤胃系統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犢牛斷奶之后,適當的增加干物質的喂養量,促進瘤胃消化功能的完善。此外,控制好飼料中的粗蛋白的含量,在20%左右,碳水化合物控制在40%~50%,粗飼料的喂養量控制在10%~50%,讓犢牛自由的采食。當犢牛生長到4~6月齡,可以控制粗蛋白的含量,將粗飼料的含量增加到40%左右,保證犢牛的健康生長。

3其他的飼養管理技術

3.1溫度的管理

犢牛生長過程中的圈舍的溫度控制很關鍵,適合的溫度能夠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通常情況下,牛舍的溫度應該控制在16℃~18℃,很適合犢牛的生長。在溫度控制中,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條件和氣候環境等因素科學的控制。

3.2衛生消毒

要保證犢牛圈舍和運動場的干凈衛生,能夠及時的清理糞便,做好嚴格的消毒管理工作,經常更換消毒藥物,避免細菌或病毒產生耐藥性。在疫病發生的高發時期,要合理的消毒用藥,保證圈舍的空氣流通,及時的排出圈舍內的有毒有害氣體。養殖場內的濕度的控制也非常的關鍵,犢牛圈舍的濕度應該控制在45%~60%。在每次轉欄之后,需要對圈舍嚴格的清理和消毒,每天更換干凈的墊草,減少疾病的發生。

3.3犢牛的分欄

科學的分欄能夠提高犢牛的生產性能,還能為之后的斷奶工作奠定基礎,包括單欄和群欄兩種。在犢牛出生之后,選擇靠近產房的單欄飼養,做好嚴格的管理工作。在犢牛出生的一個月之后,逐漸過渡到群欄,同一欄內的犢牛年齡應該相當,保證毒犢牛生長整齊,便于后期的管理。

3.4犢牛的運動管理

通過運動能夠提高犢牛的機體免疫能力,通常情況下,犢牛每天需要運動2h以上,選擇天氣晴朗時讓犢牛在運動場自由的運動,除了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之外,還能接受陽光的照射。隨著犢牛日齡的增加,可以適當的延長運動的時間。進入夏秋季節外界的溫度比較高,可以適當的縮短運動的時間,冬季要做好防寒和保溫工作,減少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

3.5干凈的飲水

在日常養殖中要確保飲水質量符合飲水衛生的標準,保證水質清潔,選擇深井水或者地下層水。在犢牛出生的兩周之后,可以適當的減少乳汁的投喂量。在每次吃乳之前,可以飲用適量的溫水,水溫控制在35℃左右,經過一個星期可以過渡到自由飲水。

3.6疫病的防控

3.6.1新生犢牛臍炎犢牛在出生之后如果臍帶沒有剪斷或消毒不徹底很容易遭到感染,從而引發臍炎。如果出現該病,要選擇青霉素對臍帶孔的周圍進行封閉,選擇碘酊對臍帶進行消毒,如果臍孔周圍已經出現膿腫現象,要及時的排出膿汁,避免感染。3.6.2新生犢牛衰弱母牛在妊娠階段缺乏營養物質會造成體內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新生犢牛會出現衰弱的癥狀。如果母?;加卸狙Y或者截癱的話,也會使犢牛出現衰弱的狀態,為此,在發病之后應該將犢牛放在適合的溫度的牛舍內,為其補充充足的營養物質,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并且加入鈣元素和維生素。針對衰弱比較嚴重的犢牛,可以使用強心劑,或者結合病情使用三磷酸腺苷和輔酶A等,促進犢牛的生長發發育。3.6.3新生犢牛窒息母牛在分娩過程中時間太長會造成胎兒受阻,羊水破裂之后導致胎兒吸入羊水,引發缺氧和呼吸困難,導致犢牛窒息。發現該病之后要及時的治療,將犢牛倒提,拍打胸部和腹部,讓口和鼻中的羊水和黏液能夠排出。也可以選擇一些刺激呼吸道中樞的藥物,如尼可剎米等,控制好濃度和劑量,肌肉注射即可。犢牛的窒息緩解之后還要做好預防酸中毒的工作,靜脈注射5%的碳酸氫鈉溶液50~100mL左右。在犢牛治療期間,可以使用一些廣譜類的抗生素,能夠預防繼發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新生犢牛窒息在臨床上比較普遍,接產人員應該做好準備工作,在分娩時要時刻觀察犢牛的情況,一旦出現窒息要及時的搶救。

參考文獻:

[1]張鵬,弓瑞娟.犢牛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養殖與飼料,2016(4):28-29.

[2]周非帆.犢牛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獸醫導刊,2016(12):248.

[3]賽音娜.犢牛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5(4):89-90.

[4]王志榮.新生犢牛的早期飼養管理[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5):93.

[5]高正學.淺析育肥牛飼養管理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9):135.

[6]付云寶,付薔,何開兵,等.冬季犢牛飼養環境控制技術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2):77-79.

作者:關婷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畜牧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