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綜合治理休閑農業發展實踐分析

時間:2022-09-13 10:48:01

導語:石漠化綜合治理休閑農業發展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漠化綜合治理休閑農業發展實踐分析

[摘要]近年來,農業發展、生態治理及鄉村旅游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在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結合地區實際,就云南省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休閑農業發展實踐經驗進行介紹。

[關鍵詞]休閑農業;生態治理;鄉村旅游

如何把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與生態治理、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發展休閑農業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下面以云南省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為案例,介紹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1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介紹

滇黔桂石漠化貧困區是我國14個連片特殊貧困地區之一,而西疇縣是最典型的石漠化貧困縣,山區面積占99%,石漠化面積占75.4%,是集老(革命老區)、少(少數民族)、邊(邊疆)、窮(貧困)、山(山區)和戰(原戰區)六位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被澳大利亞巖溶專家稱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為解決石漠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探索石漠化綜合治理之路,改變“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的現狀,西疇縣委、縣政府在興街鎮三光片區800hm2范圍內開發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核心示范區,圍繞“山、水、林、田、路、村、產業、扶貧、機制”等內容,重點實施“生態修復、水利設施、農田整治、道路建設、村莊建設、產業發展、扶貧開發、機制建設”八大工程,全力打造成集生態修復、土地整治、五小水利、特色農業與休閑旅游統籌發展、民族團結于一體的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西疇縣創造了“山頂戴帽子(天然林保護)、山腰系帶子(退耕還林)、山腳搭臺子(坡改梯)、平地鋪毯子(高標準農田治理)、入戶修池子(沼氣池和小水池)、村莊移位子(移民搬遷)”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以及“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經過多年治理,三光村已成為享譽全國的石漠化治理、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西疇精神學習實踐的示范區。333.33hm2以獼猴桃為主的高端水果種植園已經開始掛果;旅游設施進一步完善,獲得3A景區掛牌,成功申報為國家石漠化公園;鄉村風貌治理使鄉村變得干凈、美麗、宜居;西疇精神展覽館已成為西疇精神的學習傳承實踐基地。因“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三光村,已順利脫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萬元,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三光村變成“群眾聰明、干部清明、前途光明”的“三明”村,石漠變綠洲、石窩成桑田,實現了“山上綠起來、水土留下來、姑娘嫁進來”的美麗蝶變。

2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休閑農業發展特點

2.1發展高端水果產業。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核心示范區引進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高端水果產業,核心區流轉土地超333.33hm2,按照“產業園區+旅游基地”、四季有水果、月月有鮮花的理念進行開發建設。示范區引進獼猴桃品種14個,種植獼猴桃233.33hm2,發展主栽品種6個,實現了8—11月均有獼猴桃采摘。同時,示范區建設了配套的冷庫、包裝分揀線、田間市場、獼猴桃觀光走廊、獼猴桃科技展示中心和獼猴桃科普文化館等產業鏈設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獼猴桃盛產期,將年產獼猴桃5000t,產值過億元。除獼猴桃外,還發展了桃、李、梨、柿子、棗子、桑葚和柑橘等多種水果,3月采摘桑葚,4月采摘櫻桃,5—6月采摘桃子和李子,10月采摘梨,12月采摘柿子,基本上實現全年有10個月的水果采摘期。水果全部采用綠色和有機標準進行種植,達到一流水果品質,讓客戶愿意親近果園、放心享受高品質水果。在發展水果產業的同時,示范區注重觀花植物搭配種植。水果本身具備觀花效果(如桃花),邊角地和路邊種植櫻花、三角梅、四季玫瑰、芍藥、金銀花、藍花楹和萬壽菊等觀花植物,形成了地里有水果、田邊地角和路邊有花卉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1]。2.2開發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把果園建設成生產園、觀賞園、采摘園、科普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建設配套旅游設施和旅游觀賞項目。2.2.1萬畝石漠梯田。石漠化治理的一大成就是炸石、壘埂,建設“三保”(保肥、保水、保土)梯田臺地(見圖3)。大規模用石頭壘成的石埂梯田,是具有震撼力的景點。西疇縣的梯田石?。s5萬km)可以繞地球1圈,是世界奇跡之一。文山人稱“紅河有哈尼梯田、文山有石漠梯田”。圖3石漠梯田2.2.2上山棧道。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建立了3處上山觀賞棧道(見圖4),一處為觀賞33.33hm2桃花、梨花、李花;一處為近距離觀賞園區獼猴桃;一處為最高點,觀賞園區全景和欣賞霧海、日出、日落。2.2.3涂鴉基地。園區整理出來一片石頭區域,各種石頭和石壁林立,適合游客刻畫涂抹,專供游客涂鴉。2.2.4園區觀光文化走廊。園區建設了640m的獼猴桃文化觀賞長廊(見圖5),穿獼猴桃園子而過,用石柱、雕塑點綴,布置西疇縣農科文化知識和三光片區介紹展板,使游客邊走邊欣賞邊學習。2.2.5獼猴桃科技中心。園區建設獼猴桃科技中心,包括檢測化驗室、智能化管理中心、專家工作站、產品展示中心和分選包裝生產線等,在進行園區管理生產的同時,讓游客可以通過觀光走廊進行參觀,向游客展示現代農業管理和產品生產管理過程。2.2.6獼猴桃科普文化。獼猴桃是一種新型水果,許多人并不了解獼猴桃,為加強宣傳和科普,讓旅客、消費者對獼猴桃有全面的了解,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基地設立了獼猴桃科普文化展廳(800m2),全方位介紹了獼猴桃的起源、分布、生產栽培技術、產品體系、營養價值、科技支撐、扶貧模式、存儲方法和食用方法等。在展廳設立了西疇縣農特產品展銷大廳,讓旅客了解西疇縣農產品,可以品嘗和購買,并配套電商服務,購買后快遞送到家。2.3發掘、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至初六是苗族的傳統節日“花山節”,斗牛、斗鳥是重要的節日活動。三光片區有一個苗族村寨“老黑箐村”,該村結合三光片區旅游打造設立了花山節,建設了活動場所,每年節日期間每天吸引近萬人前來參加節日活動。2.4展示脫貧攻堅精神。2.4.1石漠化展覽館。為弘揚“西疇精神”,宣傳介紹石漠化治理成就和西疇縣脫貧攻堅情況,在基地建設了超1000m2的西疇石漠化展覽館(見圖6),并把石漠化展覽館列入文山黨校干部培訓學習點,由西疇縣委黨校管理。圖6西疇石漠展覽館(西疇精神資料館)2.4.2西疇精神實踐體驗基地。在基地開辟了一塊西疇精神實踐體驗基地,游客可以體驗挖石頭、壘石埂、造梯田、植樹造林的艱辛,同時可以從事農事體驗活動,給獼猴桃施肥、澆水、綁枝、拔草和采野菜等。2.4.3西疇精神講習所。園區規劃了一個占地4.67hm2的西疇精神講習所,作為新時期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農村基層干部培訓基地。2.5開發游客參與的體驗活動?;亻_發游客參與的活動內容,如舉辦水果采摘活動、采三七花、挖三七、撿雞蛋等。2.6引導群眾參與。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農村旅館、農家樂、特色商店等。目前,三光片區已有旅館4家、接待房間100余間、農家樂6家、特色小商鋪10余家。2.7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政府整合資金開展了農村風貌整治,三片區核心區6個村的農村房屋統一鋪設小清瓦、進行黃色外墻粉刷,整修村莊道路,加強村莊綠化,把村莊打造成美麗、干凈、有文化特色的新農村[2]。

3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市場化運作不到位。隨著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完成、國家石漠化公園批復、3A景區掛牌、千畝獼猴桃投產,三光片區已具備較多旅游亮點和旅游資源。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文山浩弘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作為三光片區的旅游開發經營公司。但由于多種原因,旅游公司處于初建階段,沒有開展經營工作,游客自發前來、自由活動,無專門公司組織、服務、引導,也沒有實行收費。3.2旅游產品缺乏。前期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村莊整治、農業產業開發,沒有專門開發旅游產品,現有旅游產品種類單一,留不住旅客,如缺少玩樂產品、中高檔住宿產品等。3.3服務管理不到位。三光片區旅游公司還沒有開展經營活動,對旅客沒有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4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休閑農業發展建議

4.1繼續完善旅游設施。按照景區的基本要求,完善旅游設施,如主要完善旅客接待中心、治安亭、大門,加強旅游標識標牌建設,為旅游經營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3]。4.2增加旅游產品。由于西疇縣地處比較偏遠,旅游業剛剛起步,當前階段應以吸引本地游客為主(文山州430萬人)。開發一批旅游產品,使本地旅客能帶孩子親近自然、帶老人呼吸新鮮空氣等,方可使本地旅客經常性光顧,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還想來。因此,要打造兒童游玩設施、餐飲住宿休閑設施(如半山旅館)、體驗活動設施(如露天燒烤、熱氣球、溜索等)、野營營地設施等[4]。4.3實施龍頭企業市場化運作。通過招商引資、旅游投資公司參與等多種模式,啟動旅游公司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活動,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帶動當地旅游發展。4.4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設國家石漠化公園已經獲得批準,要及時按照國家石漠化公園的規劃,開發建設國家石漠化公園;按4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爭取4A級景區掛牌[5]。4.5與文山大旅游結合。積極融入文山大旅游規劃,把三光石漠化休閑農業景區作為文山重要的旅游節點,規劃普者黑、西疇三光、麻栗坡老山、天??诎逗蛷V南壩美的文山旅游大環線。4.6景區建設與小城鎮建設同步實施。興街鎮作為文山第二大小城鎮,今后是重要的交通交匯點,沿邊高速(猴橋—富寧)與文麻高速交匯,沿邊鐵路也過興街。興街鎮離三光核心區僅僅7km,把興街規劃好、建設好,才能更好地支撐景區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亞玲.發展鄉村旅游與振興農業經濟的思考[J].南方農機,2019(22):64.

[2]陳先吉.對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存在問題的思考:以安徽省太湖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3):84-86.

[3]喬維德.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路徑[J].濱州職業學院通訊,2019(Z2):75-77.

[4]烏蘭.基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政府職能[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9(6):105-111.

[5]覃嘉佳,曹端榮,熊春梅,等.當前我國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中的問題之思考[J].農家參謀,2019(23):41.

作者:陳大明 王永平 周樹云 鮮思躍 單位:1.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 2.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