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

時間:2022-04-17 09:01:43

導語: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產品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由于大多缺乏系統性和多樣性,導致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雷同與單一。為了滿足地方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建設從設計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特色課程四個方面將現有傳統課程進行重組群化,打造符合地方市場需求的交叉學科專業課程群,然后通過人體工程學、設計表現、計算機輔助設計三門專業必修課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從單一的技術型人才向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轉變,為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產品設計;創新型人才;專業課程群

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國工業設計教育規模不斷壯大,但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卻提出:“設計教育與產業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設計教育規模與市場需求增大,專業化的設計隊伍與合格的設計人才卻相當缺乏。”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出的人才不符合市場需求。一些院校盲目照搬重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忽視自身的教學軟件和硬件條件,導致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和雷同性。

一、國內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研究現狀

課程群構建是高校課程改革建設的發展趨勢,也是各國在課程領域研究的新方向。課程群的理念在國外早已形成,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在內的許多高校都以某一課題為基礎進行課程整合,建立了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并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國內重點院校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建設體系較為完善,特色突出。例如,中國美術學院的工業設計專業,大三劃分為四個方向,分別為移動、家居、交互、休閑方向,每一個方向的課程群系統而專業,為畢業生指明就業方向。而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新建專業,在課程建設上缺乏先進的理論指導,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現象,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多樣性,導致人才培養模式的雷同與單一,課程建設遭到嚴峻的考驗。筆者通過對國內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的相關文獻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結合實地考察中國美術學院、蘇州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理工大學等多所特色院校,得出目前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問題尚未解決,易造成學生學習過程的困惑與迷茫。②例如,藝術類學院低年級階段開設多門基礎課程來培養新生的藝術修養,但是此類與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無直接關聯性的學習內容,易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不解。第二,課程群結構設計狹窄,對交叉學科重視不夠,導致學生去向單一,就業難度加大。例如,工藝美術類院校產品設計專業建設方向多以傳統工藝技術教授為主,缺乏產品設計的系統學習課程,此類產品設計專業有名無實,很難培養出優秀的產品設計人才。第三,專業特色不突出,難以體現學生的專業優勢,造成就業方向不明確。例如,一些綜合性大學大三、大四期間開設了多門實踐課程,其中有公共設施設計、品牌形象設計、交互界面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繁雜的課程內容包含了產品設計領域的方方面面,卻沒有突出學院的專業特色。針對目前國內一般院校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迫在眉睫。筆者認為,高校應努力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設計教育課程體系,從專業課程群體系建設和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兩個方面著手,實現大學教育對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思路

(一)以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教高[2016]2號)。依據指導意見,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素養精深、動手實踐能力強、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為目標”③,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按照知識結構及課程之間的聯系對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進行更為細致的重組群化,加強對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明確課程群的內容和目標

課程群的建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從專業基礎環節過渡至專業核心技能的訓練,逐步深化至理論結合實踐的綜合應用”系統教學體系。將大學課程按階段性教學目標劃分為四個階段,對應建設四個課程群,分別為設計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方向課程群(圖1)。每個階段的課程群建立嚴格遵循理論指導實踐的思路,理論課與實踐課合理分配,最后以實踐課程的成果作為檢驗階段性教學質量的評估手段。1.設計基礎課程群的內容和目標設計基礎課程群是以構成藝術為核心,結合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概論等同屬于基礎設計類的課程,使學生的設計審美意識能夠從具象美學轉向抽象美學,從臨摹寫生轉向個性創造,進而具備一定的現代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2.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內容和目標專業基礎課程群以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為基礎,以人體工程學為核心,結合產品形態設計、工業設計史等專業基礎類課程,使學生一方面從對專業方向的迷茫轉向以興趣為導向的探索性學習,另一方面為后期的專業實踐課程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3.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內容和目標專業核心課程群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基礎,結合機械制圖、專業手繪、材料與技術(木、金、樹脂)、綜合構造等專業技能類課程,使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不斷深化,并以產品系統化設計課程作為檢驗此課程群建設的標準教學合理性。4.專業方向課程群的內容和目標專業方向課程群的建設遵循“專業分流”的先進思路,以事理學設計方法論為指導,以“問題”為導向,結合玩具設計、教具設計、家具與空間等與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環境密切相關的應用類課程,使學習者更多關注青少年的健康和教育的研究。文化創意方向以產品語義學為指導,結合情感化設計、文創設計、品牌與設計、概念設計等,以“美好體驗”為導向,使學習者適應當下社會和市場的發展趨勢,更多關注人文價值的探索創新研究。專業分流的改革方向,是根據地方性資源的實際情況以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年師范名?!薄扒嗄昙o念館”等文化特色提出來的教學改革思路,有效解決了傳統課程體系單一、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同時,專業分流既有利于學生走向社會后選擇性就業與自主創業,又有利于積累本校產品設計專業特色,使其在眾多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產品設計課專業程群建設實踐

作為一名產品設計專任教師,筆者在近兩年時間里,開展了數門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帶領2015級的46名學生,完成了設計基礎課程群和專業基礎課程群兩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下面筆者將該課程群中的核心課程教學實踐概述如下。

(一)人體工程學課程教學實踐

本門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群的核心。這個階段的重點內容是專業理論知識與設計方法的學習,目標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具備人體工程學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全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團隊協作的課程實踐,以“綠色家具”為題,以瓦楞紙為材料,分組設計與制作了一系列改善貧困人群生活狀態的創意家具(圖2、圖3)。從展出效果來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較好,但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弱,表現在學生對材料特性的把握能力比較欠缺,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新知識的體驗不深,操作太少,頭腦中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實。針對這些不足,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提高上課效率,對作業要求嚴格仔細,希望以教師的重視喚醒學生的重視。通過核心課程結合其他基礎專業課程的學習,46名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同時為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從迷茫向興趣轉變,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達到了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的目標。

(二)專業技能類課程教學實踐

設計表現課程與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是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必修的兩門核心課程,同屬于技能類課程。作為產品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群的組成部分,這兩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產品設計的表現技法,能夠將自己的設計構思通過手繪快速而直觀地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三維模型創建出真實的產品展示效果(圖4、圖5),提升了學生的造型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收集和記錄各類產品的形態和結構特征,為設計儲備豐富的素材。技能類課程考查的重點是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學習技能是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必須通過量的積累轉變成質的飛躍。技能類課程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表達設計構思,因此,此類課程的考查是以快題考試的方式開展,模擬考研的場景,訓練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從設計表現課程的考核成績統計分析表來看,及格率100%、優秀率21.74%、良好率65.22%,基本上實現了第二階段課程群建設的目標,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有所提升,符合從單一的技術型人才向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轉變的教育改革方向。

本文提出的一般院校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群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是以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素養精深、動手實踐能力強、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從設計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四個方面將課程重組群化,構建起具有師范特色的產品設計教育課程體系,推動了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也符合社會對專業設計人才日益增長的需要,有利于學生走向社會后的選擇性就業與自主創業。通過近兩年的課程實踐,讓學生學會在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產品設計創新和專業技能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完成每一門課程的學習和制作。筆者認為,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應用到更多的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

作者:呂紫薇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