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轉型下的服裝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5 04:20:10
導語:人才培養轉型下的服裝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分析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引進了西方基于標準化批量生產方式的服裝設計教學理念和模式,拉開了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教育的序幕。發展至今,全國已擁有龐大的師資隊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學體系,為產業發展培養出大量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然而,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在過去30年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從形式到形式”的教學模式,即國際時尚體系上游的服裝形式本土化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諸如發展歷史短,國際時尚體系的制約,產業設計人才的要求等。我們不能斷言,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在過去的30年里,培養了一大批“買手型”設計師,但是,在當今服裝產業中買手型設計師大有人在。顯然,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相對稱,但與中國創新型服裝產業發展方向不對稱。其對稱性表現為:二者均存在設計實踐結構的不完整,以及對設計理念的淡漠和摒棄。具體表現為“從形式到形式”,即對服裝形態的杜撰和對國際時尚體系上游服裝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國情考慮,這種被動務實的學習方式在當時社會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這一務實的路徑,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及創新型產業建造,顯然行不通,中國的服裝設計教育和服裝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二、人們認識與表現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需要轉型,但其轉型過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據人們對事物循序漸進的認識及表達規律來對癥下藥。認識的過程一般由表象到結構再到本質,設計、造物則由本質到結構到表象。設計、造物從本質(被造物)開始,即從概念(文本)開始。從本質上講,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種形式,是設計對象的本質,也是設計的理想價值。中國服裝產業和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對設計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棄,其實質是對事物本質和價值的摒棄。毋庸置疑,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在服裝設計教育和服裝產業領域,的確沒有創建多少有價值的本質,因為我們從西方人那里拿來了本質、形式和價值。我們必須根據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造物的基本規律,以及特定的時代背景,培養服裝設計人才的創新理念,實現服裝設計教育和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轉型就是基于造物結構,健全課程體系,即創建新的、有價值的相關學科和知識,視覺化理念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生產營銷的相關知識。升級就是提升學生文本(概念)創新的能力。
三、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轉型升級的途徑
人才培養目標是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基礎,培養目標決定于社會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實踐的要求,后者是理論的要求。[2]培養目標需要滿足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要求。從歷史角度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反映當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人才培養應根據社會需求和當前環境因素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革,所培養的人才方能被社會所接受,為社會做出貢獻。針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社會性,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內容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理論與實踐雙重要求的滿足是服裝設計人才培養轉型升級的基本途徑。
1.系統、科學、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服裝設計是一門時尚的交叉性綜合型應用學科,其學科特點決定了該專業知識體系的綜合性、課程內容設置的時尚前沿性,以及與其他學科界限的模糊性。當今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內容要以其專業特質為依據,建立以跨學科、多維度、寬領域為原則的專業知識系統,使其更加注重設計與社會、設計與人文、設計與科技,乃至與其他多種學科之間的橫向關系。[3]服裝設計專業的轉型升級基礎應該包括課程結構的優化,不同科目之間的橫向滲透與縱向銜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單元之間、各項內容之間的協調。[4]首先,服裝設計專業的時尚性要求其專業課程內容應當具有時代前沿性,其國際性要求該專業應融入先進的國際服裝設計思想與理念,符合世界服裝設計流行發展趨勢的技術手段,使學生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研究與解決現實當中所遇到的問題。除專業知識外,文學、美學、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材料學、環境學、經濟學、市場學及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知識,不但能增強學生對社會倫理、環境倫理乃至全球倫理的關注[5],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還可進一步充實服裝設計專業的知識構架。其次,服裝的文化屬性要求提高學生對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與學習。正如我國著名藝術大師、教育家吳冠中先生所言:“藝術創造中,路遙知馬力的‘力’字,往往隱藏在文化底蘊中。”可見,要想實現中國服裝設計教育轉型升級,促使中國服裝產業繁榮發展,在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觀念以及中華人文精神等相關課程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圖1)因此,在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我們應當在保證專業知識體系具備國際化、時代性與前沿性的前提下,補充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引導其根植于社會文化的土壤,結合現代審美方式,研究傳統文化,增強人文修養,把握歷史文脈,將人文內涵貫徹到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從而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方法在設計實踐中產生符合新時代、新環境的“新思想”,創造新的“設計理念(文本)”和“切實之體(產品)”[6]。
2.高效、有用、先進的專業知識應用系統的建立。服裝設計專業的特質決定了其課程設置中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服裝設計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思維方式后,還需要將這種新的設計理念付諸實踐,通過實踐將其轉化成可視的作品,從而完成整個創造過程。通過實踐,設計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與發展,又能適應社會,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也是在學習者、社會與專業學科三者之間進行有機融合與統一,構建一個高效、有用、先進的專業知識應用系統的必然因素,用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社會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新型專業能力。在實踐課程內容上,增加與之相關的項目課程與專業實踐活動,使學生投身整個活動過程中,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親身體驗并實際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創造性的眼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參與該類實踐課程過程中,學習者還可有意無意間更多地接觸他人與社會,通過融入社會,與他人進行交往合作,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競爭能力意識與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從而提升其社會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工作夯實基礎。隱形課程的開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豐富了服裝設計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基礎上,可針對服裝設計專業的商品屬性,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深入服裝行業之中,進行市場調研,引導學生全面了解社會、了解服裝市場,有意地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隱性課程,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內在意識,培養其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設計頭腦,促使其樹立獨特的專業設計理念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助學生激發自身潛力,發現自身不同,實現自我教育,以此來促使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四、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轉型升級的關鍵
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并不代表具備一定的創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質)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因為設計概念作為被造物本質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體現的精神內容,也是設計的本質。怎樣實現概念的創新,中間必須經歷一個研究環節,才能實現現有認識—研究—深入認識—新的概念—實踐—視覺化概念的整個過程。首先,創建有價值概念的基礎是認識,對客觀對象的理性認識和概括,豐富的理論知識給我們提供了寬廣的認識面。概念的創新源于認識的深化,沒有認識不能形成概念,沒有實踐就沒有創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隨著認識的深入而產生變革,變革實現創新。所以,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才能不斷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促進認識的深化,進而形成有價值的概念。認識是基礎,實踐是推手,研究是關鍵,這也是理論、實踐、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礎是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基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現有知識進行深入研究,掙脫原有認識與經驗的束縛,實現對原有知識與經驗的抽象、提煉、超越與升華,轉化成新的、有價值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認識,形成新的有價值的概念,進而通過實踐視覺化概念實現真正的設計創新。我們所創建的設計概念不僅指向被造物本質,同時,它對于自然、特定的社會環境、企業和消費者生活應具有價值和意義,這是設計的本質,也是設計的責任。如針對當今服裝品牌高庫存現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庫存為導向的設計理念,結合市場營銷學和市場管理學,搜集資料并做深入的市場調研,對品牌市場進行認真分析,了解服裝市場現狀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幾乎“零庫存”的現象,發現其有一套獨特的管理與設計模式——基本款至上。(圖2)簡單的款式突破了年齡段細分的原則,適合任何年齡段的目標消費者,從而形成大的市場規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設計的犯錯率,進而將設計師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設計及創新上,同時彌補了其他補充款式不足帶來的銷量問題。如此,有了設計的參照物,對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庫存、符合企業利益為導向的概念,完成設計的創新。又如圖3,是國際時尚大師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難看出,作者將巴洛克、拜占庭、動物紋樣等各種所能想象到的圖案從它們各自的歷史社會及圖形的含義中抽取出來,搖身變成設計師自己的新的概念,應用于服裝設計當中,將經典與藝術混搭,風格難辯,加之極簡的線條、大膽的用色,使作品不僅成為靜止的服裝,更是流動的風景,給人們帶來絕美的視覺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種思維加工過程,對客觀事物的深入研究,實現認識的深化,透過事物的表面了解現象的本質,通過實踐環節將新的概念視覺化,有助于實現設計從形式到思想的轉變,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綜合型創新性服裝設計人才。沒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支撐,沒有研究這一關鍵方法做橋梁,沒有實踐這一物化過程,我們的專業知識、設計理念及設計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以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基礎,同時拓寬相關知識領域,通過深入研究深化認識并綜合運用是培養創新性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習者從他人知識框架的復制者轉變為自我知識模式的構建者,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建立具有服裝設計專業特質的新型意識與理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服裝設計創新人才。
五、結語
要想實現中國服裝設計教育的成功轉型升級,為中國服裝產業培養綜合型設計人才,文本知識的儲備及認識是基礎,成功的關鍵是研究。通過研究,加深設計者對事物的認識,培養設計者新的設計理念與意識,創造新的概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環節將概念視覺化,完成新的、有價值概念→視覺化概念→生產→銷售的整個過程,同時滿足服裝設計專業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要求,才能成功實現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
作者:夏巖肖文陵工作單位: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人性化室內空間設計論文
- 下一篇:就業導向下的服裝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