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傳承與創新

時間:2022-10-16 03:48:48

導語:茶館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傳承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館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茶館其實是隨著茶文化的繁榮而興起的一個休閑場所,我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茶葉生產國以及種植國,茶文化以及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茶館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現實的需要卻產生了一些變化,有了更加豐富的功能。本文主要是對茶館中的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以及創新進行探究,對茶館的產生以及發展進行了陳述,然后介紹了茶文化,再然后分析了現在茶館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思想基礎,最后對環境設計的創新進行了總結,希望對相關的研究以及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茶館;茶文化;環境藝術設計;傳承;創新

我國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世界的茶葉都是從我國傳出去的,在古代的很多時期茶葉、絲綢以及瓷器是我國外貿的重要支柱,甚至可以說茶葉影響了世界的發展。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對于我國民眾的影響是比較強的,從文學著作到做人,從養生到建筑的設計都有茶文化的影響。而在建筑領域最具有茶文化特色的就是茶館,我國的茶館歷史十分悠久,并且很多茶館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在茶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當地的建筑形式,可以說茶館的建筑樣式一直都在變化著。現代的茶館相比于比以前的茶館其功能性會更加的多樣,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了,如果用以前的茶館經營方式,茶館的客源將會非常小。而且一個茶館的客源除了由口碑以外,環境的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就是對茶館的現代設計進行一番探究。

1茶館的產生以及發展

1.1茶館的產生。茶館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很多的階段,而茶館的出現也推動了茶的普及,摒棄也推動了茶文化的誕生。茶館的稱謂比較多,有茶樓、茶亭以及茶園等多個稱謂,不過這些不同的名稱卻都同時經營者茶水生意,為過往的行人提供歇腳以及茶水,因此也可以被統稱為茶館[1]。關于茶葉的最高運用是出現在神農時期,主要是用來作為一種菜或者是藥物。在秦朝時飲茶已經較為普遍,不過僅僅限于茶葉的主產區以及周邊的地區。真正所有人開始飲茶并且普及的是在晉朝,而此時也出現了茶館這個行業。最初只不過是集市或者是路邊的茶攤,后來才出現了茶樓以及茶園,人們給予茶館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功能。可以說茶館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茶葉的普及,并且也為茶文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在建國之后的50年代到80年代,茶攤也是比較普遍的,城市中也會有專門的傳統茶樓以及茶肆,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茶館已經沒有了,現在的茶館更加的具有現代化,并且功能也比較豐富。1.2茶館的發展。茶館從晉朝開始興起,然后到唐朝就正式的確定了其名稱,最初的茶館是寺廟設立的,專門用來供賓客以及僧人進行飲茶,后續在民間也就出現了類似的機構,而這個機構也被給予了正式的名稱,為‘茶坊’或者是‘茶肆’。唐朝開元年間,因為高度發達的商業,因此誕生了很多專門賣茶的店鋪,不僅僅是對茶葉進行買賣,而且還可以提供一些小食品[2]。后來陸羽《茶經》的出現更是使得茶館在唐朝正式的確立了下來,并且給茶館賦予了文化屬性,這是茶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宋朝之后民間的茶館就開始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當時的宋朝皇室對于茶葉十分的喜愛,甚至命人定制了飲茶的禮儀,并且對于喝茶的環境有了更加高的要求,比如說名人字畫以及綠化等,可以說送茶是將茶文化進行了深一層的普及和發展。到明朝,因為茶葉此時已經完全普及了開來,而且關于喝茶的整個步驟以及方式都確定了下來,所以茶館對于飲茶的各個方面有了更多的講究,并且隨著一些民俗進入茶館進行表演,促進了茶和民俗文化的結合。到達秦朝之后,茶館發展到了巔峰,并且在每一個地方都會有茶館,而且茶館的功能也十分的齊全,可以說現在的茶館基本上都是延續了清朝茶館的功能,只不過在形式上有了一些現代化的發展。

2茶文化的概述

2.1茶文化的定義。茶文化是在1992年被確立的,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因此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不過隨著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定義出現在了論文以及著作當中。其中茶文化研究者徐永成先生的定義是:“茶為載體,然后依次來傳播各種文化,形成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其中包含了一個階段的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茶是屬于物質的范疇,但是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容卻是從精神層面開始的,不過本質上卻是從茶的物質屬性中派生出來的,而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以及大量的學者參與其中。2.2茶文化的產生。我國的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以及演變,也融合了多個民族并且多個方面的文化內容。其繼承了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哲學、倫理學、道德觀以及醫學、宗教等方面的精髓,并且還設計了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內容,從本質上來看茶文化其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但是就這一點點的深邃以及凝重,我們這些后人都無法測量出其分量。茶文化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層面以及精神文化層面兩個部分,其中精神文化層面的研究是從唐朝陸羽的《茶經》開始的,在此后不斷地被儒釋道這些普世文化進行完善,最后形成了現在我們接受到的茶文化[3]。2.3茶文化的內涵。人對于自身的滿足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第一個是物質層面,第二個則是從精神層面,而物質是自我滿足的一個基礎。茶,亦是如此。茶文化本質上是從茶葉派生出來的,人們給其賦予了各種的文化屬性,這使得差成為聯系人與社會以及人與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在現代社會中喝茶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也是人們進行精神享受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什么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喝茶,還有很多喜歡在茶館中喝茶,因為茶中融合了我國的“儒”、“道”、“釋”三家的精髓,儒家的‘禮’、中庸;道家的天人合一、返璞歸正;佛家的禪茶一味都是現代人們缺少的。

3設計的思想基礎

3.1“儒”“釋”“道”。(1)“儒”儒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到現在也影響著我們的造物觀點。‘天人合一’思想在現代茶館中的設計應用中,主要體現在自然屬性,比如說材料的紋理以及顏色等,只有將這些自然屬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可以達到一個完美的結合。中庸之道在設計中的體現主要是從布局以及各種陳設品的選擇上,需要統一以及和諧,這樣才可以給喝茶之人一個舒適的環境。(2)“釋”這是一種以悟性為主的思想體系,其中“和靜怡真”的思想進行現代解釋就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世界,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狀態,而將這個思想體現在茶館的設計中主要是針對氛圍的設計,通過一些具體的物象營造出一個清凈、淡泊的環境[4]。(3)“道”道家思想在茶館中的體現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返璞歸真”,這是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的一個主流,具體在設計中的體現為簡約、自然、尊重自然環境。而另外一個則是“自然無為”,具體在茶館的設計中,應該是追求平淡美。這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文化審美。3.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是儒家的一種思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成為設計學的一個基礎理論。在當代的茶館環境設計當中,這也是設計的基本要求。人是茶館環境的整體使用者,而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以及精神的需求,所以在進行茶館的設計中需要進行多角度的設計,這樣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不同的服務。3.3傳統園林。園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其不僅僅是景的設計,而且還蘊含了我國的傳統為文化。在傳統的園林設計理念當中有一個‘借景’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茶館的環境設計中是普遍使用的。社會在發展,茶館的休閑功能被無限的降低,畢竟還有其他休閑的地方,因此借景就成為茶館經營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僅可以提高茶館運營的效能,而且也給飲茶者塑造了一個十分好的氛圍。

4創新與發展

4.1設計的創新。當代的茶館因為經濟的發展以及各種飲品的沖擊已經走向了衰弱階段,目前大多數經營的茶館都或多或少的經營者一切其他的營生,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茶館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高端的場所,這雖然提高了茶館的檔次以及文化的屬性,但是卻降低了茶館的平民符號。除了在我國某些地區,比如說廣東地區以及西藏地區有便民的茶館以外,其他地區的茶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便民的功能,只剩下文化功能,現在很多人對于茶館的第一印象就是談事情的地方,并不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5]。不過茶館的現代環境設計卻一直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在各個景區中都有茶館的建設,而這些茶館的建設本質上也是為了方便人們歇腳或者是觀看周邊的風景,只不過在價格上面并不是那么的親民,偶爾去一次即可。相比于傳統的借景,新時代的借景有了很大的創新性,不僅僅可以借助自然景觀,而且還可以借助人文景觀,并且利用人們的視覺差來制造一個具有新奇感的環境,比如說在各個高樓頂層的茶館,不僅可以觀看整個城市的龐大,而且當向下看去的時候會更加的震撼,正所謂‘高處不勝寒’,正好符合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4.2設計的發展。茶館是具有民族性的一個建筑,但是現代的茶館還是地域特色以及民族風格的集合體,并且功能也變得極為強大,很多的茶館不僅僅可以供行人休閑,還可以體驗茶文化、戲曲文化以及相聲等多個民族文化[5]。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世界的推廣會更為簡單,所以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推陳出新而且還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茶館文化,將優秀的文化帶向世界,這樣才可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的發展。

5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館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集合體,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聚集地,應該在繼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進行創新,將這些民族的東西推向世界,成為被所有人接受的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熊琦.茶樓環境藝術設計與漆藝元素的應用價值研究[J].藝術品鑒,2019.

[2]王馨慧.基于"侘寂美學"的茶館室內環境設計[D].2019.

[3]葉俊東.城市茶館空間環境設計[J].大觀,2019.

[4]陳卓.茶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探究[J].福建茶葉,2019,041(004):65-66.

[5]王俊茹.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有效傳承探究[J].明日風尚,2019(2):7-7.

[6]裴曉蓉.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J].藝術科技,2019,032(002):230.

作者:舒伯平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