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可持續發展及脫貧攻堅教學設計

時間:2022-04-21 02:59:53

導語:區域可持續發展及脫貧攻堅教學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可持續發展及脫貧攻堅教學設計

摘要:“區域可持續發展”是高中區域地理知識的核心和落腳點,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支撐。本文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復習課教學設計以鄉土資源為抓手,結合當前脫貧攻堅的時政熱點,通過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致貧之因、脫貧之策和摘帽之路的分析,將區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等基礎知識和技能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信息解讀和綜合分析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事物的能力等。同時,在社會現實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鄉土資源;區域可持續發展;案例教學

一、設計理念

1.時事背景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11月29日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課標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幫助學生了解區域特征及發展路徑,理解區域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的區域協調發展觀”。行為動詞是了解、理解,行為目標從具體的區域特征到抽象的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提供貼合學生生活的真實素材,引導學生從中歸納說明區域特征,并以此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途徑,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3.考向分析在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中,作為考查內容的“四層”包含了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其中,核心價值指標體系提出: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獻祖國;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義務。結合課程標準、高考評價體系和時事熱點,以扶貧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從家國情懷和區域發展的角度命題,考查學生:①材料解讀能力,分析某地的地理環境和貧困的原因;②依據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針對分析情況提出脫貧的可行性措施等。

二、教學目標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例,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判讀怒江州的地理位置,并簡要概述當地地理環境特征,鍛煉學生材料分析能力,同時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學生準確判讀怒江州地理環境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其多角度分析并闡述當地成為深度貧困區的原因,幫助學生構建問題分析的一般思路,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結合怒江州獨特的自然條件,嘗試為當地精準扶貧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進而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當地特色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并樹立人地協調觀。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關注的對象是貧困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區域認知與問題解決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上。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學生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脫貧(問題解決)的可行性措施,進而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聯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蘇柯曄 孫青 單位:昆明市第十六中學 昆明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