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25 11:44:28

導語:陶瓷茶具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陶瓷茶具設計研究

[內容摘要]為明晰當代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的整體現狀,本文立足于相關專著、書籍、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等文獻資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70年間(1949—2019)有關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的文獻進行了相應分期分類的整理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綜述與簡評,為該領域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述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各類與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相關的研究文獻眾多。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基準,以1949—2019為時間區段,以“茶具”為主題詞檢索,共發現2688篇文獻,其中博士學位論文19篇;添加“景德鎮陶瓷”作為并含檢索詞,共檢索出122篇文獻,其中博士學位論文4篇。而以其所從屬的日用瓷范疇展開檢索,共發現1405篇文獻,包含博士學位論文4篇,多涉及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問題?;诖耍疚膶⒔Y合已出版的89本專著、編著、編輯類書籍文獻,從分期與分類兩個方面對70年間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述評,以期為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一、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簡況

當代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時期,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結束(1949—1977)。該階段是景德鎮陶瓷產業的恢復期,以茶具設計為核心的主題性研究較少,多散布于史料整理、方志撰寫與日用瓷生產工藝技術梳理歸納類研究中,且在發現、總結其難點與成果的同時涉及傳統陶瓷茶具的生產制作問題,而后由于社會環境背景等諸多外界因素致使該階段研究停滯。第二階段為奠基時期,自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肇始期至20世紀末(1978—2000)。景德鎮陶瓷產業隨社會趨勢進入重啟階段,日用瓷研究領域側重于技術性問題的突破與相關產品質量標準的構建,為其設計實踐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客觀技術條件。同時學界針對陶瓷史論的研究在該階段漸成體系,使豐富的史料案例資料得以呈現,其中對代表性案例的闡釋方式與思路,即工藝美術史研究范式成為后期陶瓷茶具設計研究范式的基礎模板。第三階段為發展時期,自21世紀初至今。該階段陶瓷產業在工藝技術層面已形成完備基礎,原始產業體制隨市場經濟的改革也將其設計研究推向新的階段。具體表現為文獻數量的增加,相關專著、案例匯編、刊物發表已達數百篇;原本專注于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研究也與茶文化、飲食文化演進研究出現廣泛介入融合的態勢,多元的設計實踐研究拓展了其領域研究的維度,在擴充了研究視角的同時也豐富了陶瓷藝術設計學科研究的內容。

二、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分類概述

自1949年至2019年,與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存在關聯的研究文獻可分為三大范疇,即梳理性的史論研究、回溯性的茶文化研究與試探性的實踐研究,且三者之間相互為支撐。在此基礎之上,已有研究文獻經整理可分為以下五類。第一類,包含景德鎮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茶具史論、史料梳理類研究。如新中國成立初期馮先銘的《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以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詩文為線索,以概述性的探討折射了茶文化為促進陶瓷茶具演進的核心因素,此文對當代陶瓷茶具設計與茶文化研究具有啟示性的意義。此外,洪奔等人校正編輯的《茶具圖贊》運用圖示并賦雅號官名的方式,釋讀了十二種茶具的使用方法及其所隱含的文化意蘊;姚國坤等人編著的《中國古代茶具》以史料案例識別為目的,敘述了古代名窯茶具的種類與演變過程。此后胡小軍的專著《茶具》與何國松的專著《茶具》在研究視角上略有不同,前者以《茶經》為依據,以朝代為主線,探討了古代茶具的發展歷史;后者以材料分類為軸,追溯了飲茶器具衍生的脈絡。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部分以史料案例梳理、展示、描述為主的傳統陶瓷茶具研究文獻,如1987年的《景德鎮陶瓷工業年鑒》中錄入了大量的設計案例與相關說明;《趣談中國茶具》講解了茶具發展源流、使用功能、工藝特點與藝術價值;《中國陶瓷茶具珍賞》與《茶說典藏·中國老茶具》從文物呈現、鑒賞的角度介紹了自唐代至民國近代時期的茶具圖版。第二類,以景德鎮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證、回溯我國古代茶文化發展的史論類研究。如姚國坤的《中國茶文化學》、吳覺農的《茶經述評》、陳椽的《茶業通史》是此類研究的核心范例;代表性博士論文如《關于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都從陶瓷茶具的種類、使用、生產、供應、風俗的角度闡述了歷史飲食文化背景下茶文化衍生的緣由;期刊文獻則較具針對性,如《茶與陶瓷》和《“茶”與景德鎮名瓷》更是試圖從景德鎮陶瓷器物特征的角度解讀陶瓷茶具與飲茶文化的內在關聯。這類研究雖未直接就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設計問題展開相應的分析與討論,卻建立了茶具設計與茶文化關聯性研究的基礎理論文本。第三類,以景德鎮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證、構筑其與海外茶文化的比較和傳播研究。代表性著作如孔憲樂的《中外茶事》;博士學位論文如《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中韓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觀比較研究》都在主張茶的文化象征特性基礎上,突出以陶瓷茶具在歷史茶文化范疇的開發與使用沿革為研究主線,以文物發掘和典籍論證為研究方法,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以陶瓷茶具為基礎的茶文化發展規律;海外茶文化傳播類研究則較多在明清外銷瓷研究的基礎之上,多為已有文獻案例的再闡釋研究,如《中國古代外銷陶瓷茶具研究》等,都將外銷陶瓷茶具進行了相應的類別劃分,并以此探討茶文化對外傳播的形態和影響,可見陶瓷茶具設計跨文化研究雛形。第四類,陶瓷藝術史論類研究范式影響下的景德鎮陶瓷茶具造型與裝飾問題研究。如楊永善的《陶瓷造型與裝飾的關系》與《陶瓷造型三題》主張陶瓷設計的核心為造型問題,影響其功能、形式與審美;之后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對陶瓷造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性研究;而后如汪慶正的《中國陶瓷研究》、王奇的《中國陶瓷實錄》、張亞林等的《中國陶瓷設計史》等核心專著文獻,皆通過文獻整理、實物排比分類等研究方法闡述了古代各時期陶瓷藝術的沿革,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多由陶瓷器物的造型與裝飾展開專論性、脈絡性的論述而來,奠定了當代陶瓷藝術設計研究的穩固范式。在此影響下,至今出現了近百篇與造型裝飾相關的陶瓷茶具設計類論文,雖探討方式與內容重復性特征明顯,卻為陶瓷茶具設計實踐研究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理論基礎。第五類,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實踐創新研究和基于實踐基礎的設計方法與理念創新研究。設計實踐創新類研究主要聚焦于新生科技支撐、綜合技法再生、綜合媒材料介入、文化元素表達四個方面,且存在專著、核心期刊文獻較少,學位論文所占比重較大的情況。具代表性的如《陶瓷3D打印技術與實現》中所展示的3D陶瓷茶具設計與制造流程;又如《雕塑技法在現代日用陶瓷裝飾中的表現》等。此外,設計方法與理念的創新研究則處于起步階段,如趙蘭濤等的《陶瓷蓋碗茶具形式對茶性發揮之影響——以茉莉花茶為例》具備從認識論上升到方法論的研究特征;又如《現代陶瓷茶具的創新設計與實踐》等,多以設計實踐研究為基礎,或是對經典設計理論進行分解與提煉,提出陶瓷茶具設計拓展與創新策略。

三、當代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70年來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相關文獻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研究資源的充實性、研究維度的拓展性與研究內容的清晰性上,且呈現延續性、介入性、交叉性與實踐性強的趨勢。然而,綜觀已有研究文獻,也存有一定的發展性空間與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在研究視角上,有待明確史論研究中傳統景德鎮陶瓷茶具造物觀的理解與認知?,F階段對傳統經典史料案例的研究視角依然固于工藝美術史的研究視角,即對代表性時代、人物、作品的重復剖析與釋讀為研究的重心。而如何用設計學的眼光系統性、貫穿性地看待已有的經典史料案例,發現以往被忽視的表征性、現象性、人文性問題,回溯其成為經典的本源與事實背景,并綜合社會學、人類學等成熟的理論體系建構針對“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史”的基礎理論框架與起始性的研究文本,或為將來有待深入的研究問題。在研究內容上,有待總結景德鎮陶瓷茶具在陶瓷藝術與茶雙重文化背景下的設計發展規律?,F存大量的“淺談”論文如《淺談茶文化與陶瓷茶具的聯系》《淺談中國陶瓷茶具與茶文化的關系》等多注重已有關聯問題的再分析與再解讀。而如何理清景德鎮陶瓷茶具在當代不同時期設計實踐層面的技術語境與人文語境,并以此明晰其設計的核心思維,還原其真實的設計情境、設計目的、設計規律,則有待更進一步地發掘和分析。經搜集,此類具價值性、學術性的研究較為稀缺,如楊火印的《“7501工程”紀實》系列報告都涉及了在特殊時期陶瓷茶具的設計使用問題,且從客觀的角度成為其設計發展規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在研究方法與觀念上,有待突破陶瓷藝術史論類研究中側重于造型與裝飾問題研究范式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之上,從設計實踐與創新的角度出發,開拓專門化針對性的新研究范式。從設計學的角度而言,陶瓷茶具的首要屬性為其飲茶的功能屬性,以及其必然關聯的人文屬性,這就使得其設計研究的問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關聯。因此其研究的對象并不僅限于優秀的歷史精品,或是某一類試探性的設計創新應用。而如何對日常陶瓷茶具現實性設計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廣泛的思考、論證其非典型性的設計價值與意義,并運用創新性的研究思維將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設計研究問題進行有機的綜合,則有待更為嚴謹的反思與檢視。

作者: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