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通俗文學勃興的原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2 03:52:00
導語:抗戰時期通俗文學勃興的原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通俗小說抗戰時期市場理論建設
【論文摘要】抗戰時期,中國通俗小說勃興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通俗小說自身的發展需要,二是戰爭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場的需要,四是理論建設的推動作用。
中國近現代通俗小說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文學史地位也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肯定。而要研究這類文學類型,則不能不對其發展繁榮的原因進行研究剖析??箲饡r期,現代文學格局和趨向發生的轉變最為顯著,通俗小說在此期間不斷繁榮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討抗戰時期通俗小說勃興的原因。
一、通俗小說自身發展需要
(一)小說一直在中國文壇內處于邊緣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啟超倡導的“小說界革命”。19世紀末,梁啟超在日本發現了政治小說,于是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提出“欲新一國民”必“先新一國之小說”。這種倡導促使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小說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視,以夏曾佑、狄葆賢、吳趼人、徐念慈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視小說為啟蒙的工具,開始從事小說的創作。
西方文藝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學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我國近現代通俗小說具有了社會性。西方的文學思潮、文學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學、自由、人性等傳人了中國,新小說開始注意表現這些精神對中國民眾的影響;小說創作也開始改變傳統的情節結構模式和敘事方法,借鑒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橫斷面來表現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和心理描寫、景物描寫、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角度、采用倒敘手法等等。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到抗戰前期,現代通俗小說已經走向了現代化。敘事模式、創作技巧、語言運用都已成熟,主題關注現實和社會,審美標準也趨向新文學倡導的西方藝術思想,并且產生了一批實力強勁的作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市場,有著一定的文學地位。這些為通俗小說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雖然通俗小說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仍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與西方國家的通俗小說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美國30年代的《飄》在國內被視為通俗小說,而在中國則被認為是高雅文學。
戰前通俗小說藝術觀念還比較陳舊,依舊是封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是居高臨下的姿態,不能令讀者獲得感同身受的震。張恨水、劉云若等通俗小說大師也不免于此?!短湫σ蚓墶返劝l表后,讀者關心的是情節的發展、人物的下落,而不是人物的命運本身。相比之下,老舍的《駱駝樣子》更能啟發人們思考自己的命運,關注社會現實。另一方面,通俗小說的創作模式雖然經過改良,也還是傳統章回體格局,需要新的變革。
現代通俗小說的藝術革命速度快、烈度強,不斷向新文學汲取營養。張恨水的《真假寶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夜深沉》等,每一部都有創新,一部比一部更接近新文學小說,使通俗文學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文學史告訴我們死守傳統、故步自封的文學是無法生存的,沒有市場的?,F代通俗小說要積極向西方文學和新文學吸取先進的藝術手段,與時俱進。
二、戰爭的催化作用
(一)新文學需要通俗文學??谷諔馉幈l后,救亡成為全民族關注的主旋律,民族意識空前統一,文學普遍“通俗化”1938年文學界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戰前基本處于對峙狀態的新文學與通俗文學,這時也冰釋前嫌,一致舉起抗戰大旗。戰爭要依靠大眾的力量,這就要求文學通俗易懂,新文學小說意識到要降低姿態,重視讀者,深人民問,走向大眾化。尤其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民間形式得到普遍運用,丁玲、孫犁、老舍、沙汀等有代表性的新文學作家都在通俗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戰爭不允許通俗小說一味消閑娛樂,召喚它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箶秤甑拿褡迩榫w日益高漲,以張恨水為代表的大批通俗作家轉變了寫作觀念,抗戰小說、國難小說應時而生。張恨水曾指出:“今國難臨頭,必以語言文字,喚醒國人,略盡吾一點鼓勵民氣之意?!彼摹稛嵫ā?、《東北四連長》等一批作品,熱情歌頌了浴血獻身、毀家紓難的英雄,表達了當時人民共同的悲憤與愿望,為抗日救亡斗爭起到了吶喊助威的作用。武漢失陷后,張恨水又寫出了《偶像》、《魍魎世界》、《八十一夢》、《紙醉金迷》、《五子登科》等一大批“譴責”小說,對那些積極反共反人民的“將軍”們,壓在人民頭上元惡不作的豪門,不顧死活只知道抱錢的貪官污吏以及在官僚資本豢養下的囤積居奇、跑“滇緬”路線、發“國難財”的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丑類作了比較集中典型的刻畫,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廣大人民極度貧困的根源。這些作品人民性強,俗中融雅,為抗戰時期通俗文學打上了光輝的烙印。
(三)通俗小說能適應戰時的政治與文化環境,得以迅速發展。嚴肅文學受到政治勢力管制,一些敏感的作品在戰時不易流傳甚至被扼殺。通俗小說則受管制相對較松,在輕松地融合政治同時又可以回避政治,通俗小說的創作空前繁榮。
總之,戰爭的爆發促使文學雅俗互動,現代通俗小說發生了巨大轉折,為通俗小說質的飛躍提供了契機。
三、市場的需要
范伯群先生給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的定義是:“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在功能上側重于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于樂’的懲惡勸善效應;基于符合民族欣賞習慣的優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蓖ㄋ孜膶W作為一種反映市民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市場需求無疑是決定通俗文學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
近現代通俗小說的繁榮與興盛,和超級大都市的形成、工業的發展與商業的旺熱、人口的爆炸、科舉的廢除等諸多因素有極大的關系。大都市的出現,使得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受傳統文化影響頗深的這些“新”的市民成為都市人口的中下層,而他們的精神消費的需求——娛樂的、趣味性的、消閑的文藝作品——使得通俗文學迅猛發展??婆e制度廢除后,知識分子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途徑,于是出現了專門從事寫作謀生的作家。正如范伯群指出:“工業化不僅為通俗文學升溫準備了物質條件,而且也為通俗文學制造了讀者群。沉滯的小農自然經濟既為都市的工商業經濟所取代,市民生活節奏的頻率空前增速,人們覺得腦力和筋肉的弦繃得太緊,工余或夜晚需要松弛~下被機械的運轉皮帶絞得太緊的神經?!边@也恰好證明了消閑、娛樂文學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同時,機器印刷、工業造紙等先進生產技術引進為報紙雜志大量涌現提供了物質基礎;稿酬制度確立,作者、譯者與出版社及讀者之間的商品關系已經建立,這些使文學走向市場化,從而大大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繁雜。
通俗小說從一開始就有商業利益的企圖,讀者的愛好決定了其創作題材與技巧的選擇。而讀者的品位是受環境的影響而不斷改變的,前期通俗小說的不斷創新可以說是在市場需求引導下不自覺的調整??箲饡r期,通俗文學當然不能背離戰爭這個人民大眾關注的主題,在俗中注入雅的因素;另一方面,戰時人們易陷入恐懼與空虛,此時他們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與刺激,對文學娛樂性的渴求更為強烈,這也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
四、理論建設的推動作用
大眾化、民族化的討論在戰前就已廣泛展開,到30年代末4O年代初引起了兩場意義深遠的討論。解放區1939年后展開了民族形式的討論,這場討論的基調早已確定文學要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周揚、茅盾、何其芳、沙汀等紛紛在《中國文化》、《新中華報》、《文藝突擊》上發表文章探討對待1日形式的問題,要求一種經過改造的舊形式,即所謂的既富有藝術性又能通俗,同時又是有著濃厚的中國風味的一種形式。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要求文藝要為群眾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文藝要向工農兵普及和提高。講話直接促成了解放區一批劃時代的新文學通俗小說產生,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它將明晰的思想淺顯的內容和民族化形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時問實踐講話精神的范本。
同時淪陷區也展開了關于通俗化大眾化的討論。1942年通俗期刊《萬象》在主編陳蝶衣的倡導下連續推出兩期“通俗文化運動”專號。陳蝶衣、丁諦、危月燕、胡山源、予且等通俗作家展開了討論,他們認為通俗文學內容淺顯有趣、意識前進、易于為大眾接受、藝術單純、寫作技巧經濟而周詳、對大眾有提高和指導作用。
這兩場討論對新舊形式關系的認識一致,使通俗作家把通俗文學當作一個嚴肅的課題來對待。他們自覺地深化理論認識,認識到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積極地對通俗文學的形式與內容進行革新。
由上述幾點可知,抗戰時期是現代文學走向雅俗互動、蛻舊圖新的巨大轉折期。中國通俗小說在市場和理論建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戰時的特殊環境下,為了尋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藝術境界和藝術水平都發出了現代氣息,獲得了空前的飛躍。
- 上一篇:鄉干部到村任職制度調查分析報告
- 下一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