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中習題生活化的設計策略

時間:2022-11-07 08:44:18

導語:小學數學課堂中習題生活化的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課堂中習題生活化的設計策略

一、從探究性出發,在聯系“生活畫面”中實現課前孕伏

新課改下,探究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創新能力,儼然成為新課改的一大亮點。設計具有探究性的練習題,引導學生以自主思考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發現并解決問題,在學以致用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在教學新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1)結合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購物經驗,回憶一下自己所去過的商店是如何擺放物品的?(2)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小動物,你能分出哪些小動物是天上飛的,哪些是水里游的,哪些是地上走的呢?(3)找一找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分別找出天上飛的、公路上行駛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通過從學生常見的生活內容來設計探究性練習題,可以幫助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到分類的標準。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設計具有探究性的課堂練習,讓生活中的數學原形在課堂中生動地展現,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識,也讓學生在實踐簡單的分類中為接下來掌握分類的方法、體會分類思想做好鋪墊。

二、從層次性出發,在融進“生活畫面”中實現課中探究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智能、體能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承認學生的這種差異,避免習題的一刀切現象,并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練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樂趣,并不斷產生挑戰更高目標的前進動力。以《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的課堂練習為例,我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了如下幾道生活化的練習題:(1)家里來了4位客人,媽媽拿出11顆糖果,每位客人2顆,還剩多少顆糖果?(2)某班一共有46位學生,在組織春游時,每8個同學坐一輛車,請問全班需要多少輛車?(3)明明帶著33元去超市買椰子汁飲料,每瓶椰子汁為4元,請問他最多能買幾瓶,還剩幾元?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還是以書本例題為主,布置類似的題型,重要幫助學生消化課堂所學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典型的例題。對于成績較好一些的中等生,教師也可以適當變換題型,讓中等生在更具難度一點的問題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紅星小學二年級一班共有42個同學,在參加某集體活動時按照“三男二女”的順序出發了,那么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女同學嗎?而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我又設計了更具難度一點的應用題,如:紅紅買了一些蘋果,比20個多,但比30個少,如果將這些蘋果平均分給8個孩子,還余1塊。你能算出紅紅一共買了多少個蘋果嗎?富有層次性的生活化練習題打破了傳統教學一刀切的弊端,兼顧了優秀生、學困生的“分”環節,使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練習題中鞏固新知,從而實現班級整體優化。

三、從趣味性出發,在“返回生活天地”中實現課后延伸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一種具有正向的積極情感。在設計習題時,教師可以從趣味性出發,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覺得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漸漸喜歡上數學,也能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畫面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從趣味性出發,在聯系“生活畫面”中設計練習題,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形成位置與方向的概念,使他們在并不陌生的生活氛圍中學得主動、練得有效。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課改無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不斷探索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式教學模式,在豐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應用和實踐能力。

作者:吳建香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