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通識教育實踐模式分析

時間:2022-03-17 11:18:33

導語:大學生通識教育實踐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通識教育實踐模式分析

摘要:經典閱讀,可以提高人們的感悟能力、理性判斷能力,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提高人的知識、人文和文明的整體綜合素質。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中,經典閱讀的開展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結合個人開展經典閱讀的實踐活動,提出開展經典閱讀的路徑,總結經典閱讀通識教育實踐模式的經驗,這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經典名著;閱讀;實踐模式

經典著作,一般是經久不衰,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經過歷史選擇,受過時間和時代淘洗、考驗,代表人類至高智慧,最有價值的典籍。這些典籍通常具有啟迪作用、教化作用、審美作用,可以提高人們的感悟能力、理性判斷能力,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它們凝聚了人類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明成果,承載了人類和民族的記憶與文化,關乎人類、民族發展和個人成長。經典閱讀,已然是超越了學校教育,成為21世界學科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經典閱讀的缺失,可以說是目前大學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相比中小學而言,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但是,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普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流行,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更容易成為主流方式。媒體的聲像效果吸引著當代年輕的學子。閱讀的娛樂化、低智化、功利化比較嚴重。此外,本科生在校期間,社團、學生工作等活動占據較多的時間;有的則忙于參加各種證件的考試和各種培訓,準備參加畢業職業考試,加上長期應試教育帶來的閱讀主動性的弱化,社會與校園的浮躁氣氛的影響,就業形勢的嚴峻所給他們帶來的壓力,使高校的學生經典閱讀目前常處于“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冷落”的尷尬局面。從大學圖書館的借書率來看,許多大學的經典名著借出率是被排在百位之外的。本人查閱過相關的大學生閱讀的調查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大學生閱讀量偏少,閱讀時間偏少,對于國內外經典的閱讀量也令人堪憂,與國外大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調查數據相比,更是如此;大學生的閱讀類型上偏向于消遣、娛樂方面的書籍,有的帶著消磨時間,解脫空虛的目的,而且多是教輔書。如此,無論是閱讀經典的時間和數量,尤其是閱讀時的心態方面,無疑對大學生的經典著作閱讀產生了很大的阻礙。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并提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本人任職的大學文學院自2013年起,從大二開始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雙向選擇。這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措施,傳統的做法是大四才開始選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本人利用這項改革,要求選我當導師的同學(至今總共七十多位),在不影響上課及其他相關任務的情況下,要求:一、平均每天用一小時閱讀世界經典名著,每個月布置兩部左右,一部中國名著,一部外國名著,以接受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的滋養和熏陶。中國名著以先秦諸子和前四史為主,加上歷代代表作家作品;外國名著的選擇主要是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著。二、每人每月完成一篇讀書報告,并在名著研討會上交流,交流后交給指導老師批改。三、每三到四周定期舉行一次名著討論會。四、討論會采取輪流主持的方式,以提高大家的主動性、參與意識和組織活動的能力。

本活動還有另外兩個目的:一、通過閱讀、撰寫讀書報告和發言討論(強調脫稿發言),不斷訓練學生讀、寫、說三方面的能力;而這三方面的能力,無論是對于一個中文系的學生而言,還是以后做為一名老師、國家公務員或者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不可或缺的。二、特別強調中外名著并舉,不可偏廢,以為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思維方式的滋養和熏陶,有助于擴大學生的胸襟眼界,有助于文明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F在,這一活動已經堅持了前后八年,風雨無阻,不計報酬,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前后舉行了近百場世界名著讀書報告會,提交了近千篇的讀書報告,并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革和完善閱讀與研討方式。后來,我所指導的研究生也加入其中,有時也推廣到本人主講的基礎課和選修課的教學活動中。參加的同學們在讀、寫、說等方面,都得到極大的訓練和提高。他們在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和答辯等方面,水平顯然比往屆有了極大的提高。作為師范大學的學生,他們都有實習和支教的任務,而參加經典閱讀教育實踐模式的學生,都能較快地進入教師的角色,更好更出色地完成實習和支教的任務。他們的變化,即使在平常的言談舉止中,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出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平等交流,互相啟發,容納不同觀點的胸襟眼界,并逐漸地形成一種閱讀和思考的習慣。這對他們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所需的各種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容納不同觀點的能力等等,都有了極大的幫助。討論會形式自由活潑,氣氛輕松愉快,互相之間的啟發和收獲顯而易見。這與平時課堂上較為單一、呆版和枯燥的上課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學反應良好,甚至有反映說,不少不是我指導的學生,很羨慕我們有這樣的一種方式和平臺,也有一些不是我指導的學生主動要求參加這一活動。當然,我們也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由于本科生基礎比較一般,有的討論很難達到較高的專業水平。但這也說明,大量閱讀名著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這方面的問題恰好說明他們經典閱讀的缺失。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習主動性弱化,活動又缺乏成績約束力,個別同學也沒有按時按量閱讀完相關的書目,特別是難度較大的中國古代名著;撰寫讀書報告也存在個別應付的情況。三、因為本校大三下學期大四上學期學生分兩批開始實習,大四下學期又忙于各種就業考試和畢業事宜,能正常開展活動的時間也受到較大影響。四、因為本人教學任務較多,每個月交上來的許多讀書報告,很難每篇都詳細地加予評點,并反饋給學生。幸好讀書報告已在討論會上宣講并進行過討論,后來又建立了微信群,把讀書報告發在群里,以便進一步的討論。但畢竟這也是一個難題,涉及到教師人手和時間不夠,其實也是教育投入不夠的問題。

現在,我們已在進行多年的實踐方式和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已做或擬做以下幾個方面的補充和完善:一、從原有一個導師擴大到多個導師,導師也分屬不同專業,有利于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指導的范圍和學生數也不斷擴大。這對大學校園良好學風的樹立,將具有更大的價值和影響。本實踐模式一些成熟方式和經驗,也可以具體運用到基礎課的教學改革之中,從而改變教師主講、學生被動聽課這一長期存在的單一刻板方式,使學生不但從教師那里,也從經典名著和同學之間交流中,多向獲得知識和啟發。二、推薦閱讀的名著基本上是中文系基礎課教材中所要求而實際上學生很少或根本沒有去閱讀的著作,也推薦當前熱門其他學科的名著;雖然指導老師也在討論會的現場參與討論,并做相應的總結,但指導老師的作用應該側重于多介紹一些名著的研究現狀以及不同的觀點和結論,因為這一方面正是學生缺少時間收集或比較難獲得的,以此拓寬學生的思路,增加學生對世界名著的理解和閱讀興趣。指導老師可以在詳細批閱和評點的優秀讀書報告的基礎上,從中發現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提煉優秀學位論文,把活動和畢業論文的寫作聯系起來。三、建立QQ或微信討論群,把讀書報告發到群里,互相交流,使實習期間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參加現場報告會的同學,也能參予討論。這一點可以推廣到學生寒暑假期間,甚至畢業離校之后,借助網絡的方便,繼續進行經典閱讀的實踐活動,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四、按期撰寫一份詳細的實踐報告,希望其中總結和提煉的經驗和數據,并借助國內外相關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加以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以此希望有助于改革中文本科基礎科目教學中長期存在著的較為單向僵化的授課方式和較為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推動學科整體教學改革向前推進。

總之,力求每一個經過指導的學生,在專業基礎,學術涵養、理性批判精神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口頭表達和交流水平方面,都有一個質的飛躍。這方面雖然很難有一個量化標準作為衡量,但一個人的這些變化和提高,往往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一樣。在目前大環境下和小環境的校園里,堅持經典閱讀的通識教育實踐模式,是頗為不易的。但一切總有一個開始,從小到大,由點到面。只要方向是對的,對國家、民族還是個人是有益的,剩下的就只有堅持而已。而且,本人相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不矛盾,而是是統一的。素質教育是基礎,考試應該是對這一基礎的一種檢驗而已。即使在目前的體制下,通過世界經典名著的閱讀和領悟,受其智慧的啟示和知識體系的熏陶以及嚴謹邏輯思維的訓練,學生對于掌握專業學科的知識,并應付其中的考試,也會是比較容易和輕松的。

作者:蔡阿聰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