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黨合作制度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8:26:00

導語:多黨合作制度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黨合作制度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論文

摘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利益整合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關鍵,我國的多黨合作這一政黨制度具有利益整合的獨特優勢。應該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制,更好地發揮多黨合作的利益整合功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關鍵詞:和諧社會;多黨合作;利益整合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共享共建。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政黨制度在利益整合方面的獨特優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利益整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和諧一詞,最早用于談論音樂之時。見于《禮記·樂記》篇:“其聲和以柔?!薄昂土梢月敹??!焙团c諧連用,其義即為協調、調和。《晉書·摯禹傳》中也提到“施之金石,音韻和諧?!辈煌穆?、音共存而互不侵害,組合成悅耳的音樂,謂之和諧。說明和諧原本主要指的是聲音音律,后又引用到更多的領域。儒家在講“和”時有“中庸之道”的意思,即做事情要適度、適當、“恰當好處”,否則,容易“泰極而否”、“物極而反”。與柏拉圖說到“美是和諧”如出一轍。所以,在柏拉圖那里,最理想的國家就是“和諧國”。

和諧發展則是指系統內各個子系統、各個主體、各個要素之間穩定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協調、均衡和有序是其核心。強調的是運動中的和諧。注重了和諧發展,才有可能構建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和諧社會涵蓋整個社會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狹義和諧社會涵蓋的范圍是相對于經濟、政治、文化而言的社會生活領域,主要是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包括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還包括社會領域中社會關系的和諧,主要是社會階層關系的和諧,以及微觀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思考問題的觀點,要求人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和諧社會,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1]來構建的社會。這個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一個能夠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是一個能夠使勞動、知識、人才和創造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是一個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人們能夠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相處、民主協商、自由發展的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是一個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會。

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公有制結構逐步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從以按勞分配逐步轉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從初步工業化的產業結構逐步向現代化的產業結構轉變。社會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轉變:除傳統的三大階級、一個階層外,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了一些新的階層和群體,階級階層之間的人員流動加快,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區這間人員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各階級階層的構成狀況、規模大小、意識傾向、利益關系都發生了變化?!拔覈纳鐣A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盵2]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新的社會階層以及從業人員人數已超過1.5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社會階層正產生著巨大影響力。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然而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出現社會階層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和諧,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協調好各階層利益關系,竭力避免個別的局部利益沖突轉化為整體的社會沖突,保證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差距調整在一個合理恰當的結構范圍內,調整城鄉、區域和就業結構,使該縮小的農業勞動者階層逐漸縮小,使該擴大的社會中間階層的規模逐漸擴大。引導培育形成一個合理、開放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面臨這種社會改良機遇,我國的多黨合作的利益整合的獨特優勢應盡力發揮。

二、發揮多黨合作制度利益整合的獨特優勢,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和諧社會承認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前提下,社會各階層追求各自正當利益的行為得到肯定和重視,而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黨派,他們的利益訴求是不相同的。不同的階層之間,利益矛盾和沖突不斷出現。這些矛盾和沖突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整合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尤其是利益關系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整合,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質特點的前提下,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利益整合,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在保證各群體利益的基礎上,使各個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利益共同體”[3]。我國的多黨合作具有利益整合的獨特的優勢和功能。

首先,多黨合作提供了不同階層利益表達的途徑。利益沖突是社會不和諧的主要表現,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利益表達途徑,不同的階層沒有機會和渠道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平等很難實現。多黨合作提供了利益表達的有效途徑。

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中的骨干分子,基于共同的意志,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動,圍繞著奪取、執掌政權或影響政府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4]。任何一個政黨,它都代表著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我國多黨合作下的各參政黨,也都是不同的階層或集團的代表。民革主要由原國民黨革命派和與國民黨有一定歷史聯系的人士組成;民盟主要由文教科技界的知識分子組成;民建主要由工商界和經濟界的人士以及有關專家學者組成;民進主要由從事教育、文化、出版、科技的知識分子組成;農工黨主要由醫藥衛生界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組成;致公黨主要由歸僑、僑眷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組成;九三學社主要由科技界中高級知識分子組成;臺盟主要由在祖國大陸的臺灣籍人士組成。我國的多黨合作中的派成員有65萬人,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具有空前的廣泛性。而且各黨派都已確定了相對穩定的組織發展對象和各自的分工活動重點,確定了各自所聯系的階層的對應關系,民革聯系著一大批原國民黨的黨、政、軍人員,去臺人員的家屬和一部分臺灣同胞等;民建聯系著一大批工商界以及與他們有聯系的人士,如新階層中的個體戶、私營企業主;民盟、民進、農工黨和九三學社聯系著科學界、文藝界、教育界、和醫療衛生界等領域的一大批高中級知識分子,如新階層中的民營科技企業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致公黨和臺盟聯系著國內外一大批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因而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各自所聯系的階層關于利益的信息,了解各自所聯系階層的利益訴求、政治意愿,并為他們擔當利益表達的代言人。

各派通過在人大,政協,政府機關中的合作以及與中共的直接合作等多黨合作的形式,可以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等形式,反映廣泛收集來的本黨黨員及所聯系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表達他們的意志,為各自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參與政治生活、表達自己的利益提供了組織、程序和途徑;

通過各黨派的充分協商,達成各方面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主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主、科學的決策,使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表達。這樣,能夠使各階層的意志引入權力核心、決策中心,使不同階層、群體的利益表達有的放矢,避免了由于缺乏利益表達渠道或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而采取的消極的或過激的利益表達方式的出現,從而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洞察民意,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發揮多黨合作的利益整合功能奠定了廣泛的民意基礎,維持了社會的有序和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其次,多黨合作具備協商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的機制?!吧鐣后w對社會資源的不同占有狀況及相互關系,形成不同的社會階層?!盵5]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定時期,社會資源的總量是一定的情況下,不同的階層,對資源的占有量是與互為消長的關系,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必然存在矛盾、沖突。由于資源的有限和分配不公,我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不少。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是所有矛盾沖突最根本的原因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不處理好,不協調好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法建成。如何協調好各階層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按照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既要讓每個人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又要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對不同階層的利益矛盾、沖突進行協調,通過彼此的協商、妥協達到盡可能共贏的平衡。而大量的協商、妥協需要一種制度的安排,我們的多黨合作制度具備了這種協調的機制,最能發揮協商的優勢。

我們的多黨合作主要包括六種基本形式和內容:中國共產黨和各派之間的政治協商;發揮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作用;舉薦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發揮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的作用;為了更有效地對中共和政府進行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歡迎派和無黨派人士多渠道、多形式地參加監督工作;支持派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其中,“中國共產黨同各派之間的政治協商”,是由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各級地方黨委主要領導人通過召開協商會、座談會等形式,直接與各派領導人、無黨派代表人士進行黨派間的政治協商,即直接協商?!蛾P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同各派政治協商,主要采取民主協商會、小范圍談心會、座談會等形式[6]。協商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中共中央委員會的重要文件;憲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國家領導人的建議人選;關于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關系國家全局的一些重大問題;通報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況并聽取意見,以及其他需要同派協商的重要問題等。“發揮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的作用”是一種間接協商,主要通過“政協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主席會議、常務委員專題會議、政協黨組受黨委委托召開的座談會、秘書長會議、各專門委員會會議、根據需要召開由政協各組成單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參加的內部協商會議”[7]等形式,協商“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8]等。這些具體規定將政治協商的具體形式,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保證了執政黨和參政黨的協商貫穿整個決策的全過程。

代表不同階層、群體利益的各參政黨、無黨派人士,通過各種形式對中共中央委員會的重要文件;憲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等的協商,也就是各階層之間利益的協商。協商按照既能夠使勞動、知識、人才和創造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個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致富,又要消除兩極分化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既要保證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階層的利益,又要保證其他各階層的利益訴求。承認差別,允許差別,又要將差別控制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圍內。多黨合作的這種協商保證了我們黨和政府的政策、決策是在充分考慮民意的基礎上形成的,既尊重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又能照顧少數人的合理的要求,是尊重多數人的利益與照顧少數的利益的統一。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惠及各階層而不是偏惠某一個或某幾個階層。確保每一個階層占有的資源和享有的利益既能得到本階層的認同,又能得到其他階層的認可或基本認可,體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再次,多黨合作具有利益整合的結構優勢。只有不同的聲、音共存而互不侵害,才能合成悅耳的音樂,才能謂和諧,一種聲音無法實現和諧。社會和諧的前提也必須是承認多樣性,承認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如果只有一個單一的利益主體則無法達到和諧。多黨合作鮮明的多樣性,具有既承認多元的利益主體,又能達成利益主體和諧相處的利益整合的制度設計和結構優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證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的社會主義方向,是主旋律。同時,為了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凝聚更多的力量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還需要兼顧少部分人的合法、合理的正當利益。作為這些不同階層、群體代言人的各派,通過直接協商、間接協商等形式,表達他們的意志,協商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發出各自不同的聲音,是一種和弦。中國共產黨不是哪一個特殊階層的利益代表,而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社會各階層不同利益的協調者的地位,是整個社會利益調節的核心。各派雖然各自所聯系的階層、群體的利益、主張存在差別,但各派與共產黨的終極目標指向和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他們在代表各自所聯系的階層、群體的利益的同時,始終保持同執政黨的利益目標一致。主旋律與和弦既有差別,又能達到統一,實現和諧。

在合作過程中,盡管各政黨之間有著利益的差別并由此會產生利益矛盾,但多黨合作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按照多黨合作的制度渠道,通過直接、間接不同形式的充分的政治協商進行調節、整合,最后形成的方針政策能夠兼顧各階層、群體的利益。多黨合作的這種結構,既承認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又能將這些矛盾、沖突保持在制度體系之內,還能夠吸收、消解、融合不同利益要求,達到利益的整合。

三、完善多黨合作機制,更好發揮多黨合作的利益整合功能

實踐證明,多黨合作這一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具有獨特的利益整合功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應該看到,多黨合作的獨特優勢還沒有發揮盡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任何制度來說,其價值的實現都依靠制度的完善和良性運行,依靠有效貫徹實施的保障機制。沒有有效的保障機制,很難保障制度的實施及最有效的功能發揮,因此,必須完善多黨合作的機制,才能更好發揮多黨合作的利益整合功能。

首先,建立派同廣大群眾溝通聯系的機制。作為政治組織,何一個政黨,都代表著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并盡可能的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在自己周圍。因此,緊密聯系人民群眾不僅是執政黨共產黨的生命線,也是作為參政黨各派的賴以生存的基礎。只有在廣泛聯系人民群眾的基礎上的協商才能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要求,才能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從而實現利益的有效整合。建立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機制有這樣幾個方面:通過黨派成員本職工作聯系周圍的群眾;利用擔任民主監督的特約職務與群眾聯系;通過大量的調研活動直接與人民群眾接觸;建立與人民群眾溝通、聯系的工作機構,確保溝通渠道的暢通;以社團為紐帶,以社區為依托,以網絡為媒介,以活動為抓手,探索出聯系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機制和方法。

其次,加強派的隊伍建設,提高派代表的綜合素質?!蛾P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黨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備隊伍。按照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把派隊伍建設工作納入人才和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通過建立健全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不斷推進派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p>

派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派自身素質。要努力提高派代表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政治把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笔古傻墓δ艿玫阶畲笙薅鹊陌l揮。

再次,建立政黨之間的信息交流機制。充分的協商、科學的決策在建立在對民情、民意,客觀事實等信息資源豐富占有基礎上的。而目前,政黨之間的信息資源交流基本上處于一種單向流動狀態,大多是參政黨向執政黨提供信息資源,執政黨將這些資源作為了解社會動態的一個依據。但執政黨通報給參政黨的信息相對要少,這對參政黨全面,準確地掌握信息,加強合作,提高政治協商質量是不利的。政黨之間應該建立信息交流機制,實現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提高協商質量,實現利益整合。

最后,堅持完善共產黨的領導,推進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蛾P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精神,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盵9]多黨合作的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需要制度的保證。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生、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征。僅僅有政策的規定,有可能會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應該建立起一整套有關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具體制度。比如政治協商應具體規定哪些內容需要協商、由哪一方面、哪一層次、通過何種形式進行協商。協商的程序上,要保證決策前協商。協商的內容提前多少天通知派,以便派進行充分調研,收集意見,以提高協商質量。協商后的意見如何落實,落實的反饋的時間、渠道等。通過這些具體的規范、制度確保多黨合作的優勢功能的最大發揮,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戰線,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06-10-12,(1).

[2].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07-02,(1).

[3]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8.

[4]吳美華.當代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