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建設和諧社會論文

時間:2022-12-18 03:58:13

導語:網絡建設和諧社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建設和諧社會論文

一、網絡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最高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和諧社會追求的目標之一。社會和諧根源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了人的能力、需要、社會關系、自由個性的內在要求。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個體心理目標結構的發展與個性的完善。如今,網絡已經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促成了現代人交往的革命性變化———網絡交往。信息、知識作為人的發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了衡量人的發展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它為人們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群體環境,有利于實現了個人需要和個性發展,個人在獲得豐富社會關系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社會本質。

二、網絡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全新挑戰

(一)從參與網絡文化的主體構成來看,青年人的網絡社會化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存在一定的潛在影響。當前網絡媒體主要的宣傳、傳播、引導的對象,大部分是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年輕受眾。他們是推進改革開放大業的希望所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有活力、最積極的一代。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西方敵對勢力所蒙蔽和利用的一代,也是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中最難于引導、說服和教育的一代。由于網絡提供的是一個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虛擬社會,對于青少年來說,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強烈的社會規范,在網絡中完成的社會化過程很可能附帶網絡影響的消極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和諧社會的建設還應包含建設主體主體意識的培育,它加大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難度和復雜性,改變了以往人們文化的傳播途徑,要求將社會的主流文化傳遞給青年個體,使個體接受主流的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

(二)從網絡文明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看,它對和諧社會建設提出了全新課題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網絡參與。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人們表達意愿渠道、促進個人發展等方面,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功不可沒。同時,又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何引領網絡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如何凈化網絡環境,如何更好地加強網絡管理,回答這些問題是新時代下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維護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環境,引導網絡文化,強化網絡管理成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上網群體與不上網群體的構成看,易形成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及和諧社會建設我國互聯網分布的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是十分嚴重的。盡管我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從互聯網普及率上看,各地區的互聯網發展差異依舊明顯。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省份,以及直轄市,互聯網水平發展較好,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中西部地區,互聯網水平發展較為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這種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F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是第一資源,城市中的知識分子,政府機關和大型的工作人員等一小部分人不僅掌握著經濟資源、管理資源,而且還掌握著為現實社會服務的信息資源。而其它較低的社會階層由于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很難參與到網絡文化中來。這不利“五個統籌”的實現,更會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和諧網絡: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加強虛實和諧建設

對虛擬現象的認同,首先需要觀念的更新。如前所述,網絡和諧社會是是建設現實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和諧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執政者轉變執政視角,從關注現實中的社會建設轉移到現實和諧和網絡和諧的共同建設。在信息化建設的今天,領導干部不關注網絡社會的呼聲和網絡文化的建設,就不能全面地、真正地理解和諧社會建設,就不能徹底地、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

(二)倡導和諧管理

首先,“和諧”表示不同事物“相應”且“配合得當”,多種要素相統一,本身蘊含著求同存異,而不是求同滅異,這就要求執政者對網絡管理抱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抵制錯誤和腐朽”的積極態度。其次,要認識到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一定會在網絡上顯現甚至被夸大,另一方面,網絡管理和網絡文化的建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這種矛盾和沖突大多屬于人民內部的利益沖突,和諧社會理論是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治國理想和治國方略的一次大飛躍。

(三)尋求積極主動建設

加強先進文化陣地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探索既保證導向正確又富有發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打造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推進重點新聞網站體制機制創新,大力培育并支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網站,積極引導網絡文化建設的主流方向,為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加快政府網站建設的步伐,順應政府職能轉變和網站發展的趨勢,樹立“服務型”網絡管理意識,積極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把政府網站建設成為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

作者:余歷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