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臺幼兒社會實踐課程研究

時間:2022-08-23 02:49:34

導語:微信平臺幼兒社會實踐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信平臺幼兒社會實踐課程研究

[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手機成為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微信成為了人際交往的新媒介,公眾號成為了接軌社會的百科書……微信平臺作為隱形的新興社會資源,我園創造性地運用其“聚力”“號召”“投票”“展示”等功能,有效解決了社會實踐課程的志愿招募、影響力擴張、民主決策、成果記錄等環節的問題,從而依托公眾號效應,拓寬幼兒朋友圈視野,為幼兒社會實踐課程打開窗口、走出新路,為幼兒社會經驗豐富、社會實踐能力發展醞釀沃土、開拓平臺。

[關鍵詞]公眾號;社會實踐;資源;視野

繽紛多彩的自然社會予人以美,文脈深厚的人文社會發人以思,奧秘無窮的科學社會啟人以智……社會是兒童汲取新知的場所,社會實踐是兒童開拓經驗的方式。同時,《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效幫助幼兒拓寬視野,豐富經驗。因此,如何開發利用富有教育意義的社會資源、如何將社會資源轉化為兒童經驗,從而幫助幼兒真正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熱愛社會,這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與實踐的。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手機成為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微信成為了人際交往的新媒介,公眾號成為了接軌社會的百科書……微信平臺儼然變為生活的縮影、社會的回聲,變為一種隱形的新興社會資源。鑒于此,我園對微信公眾號進行了適當調整和創新變革,以期依托“公眾號”效應,拓寬“朋友圈”視野,為幼兒社會實踐課程打開窗口、走出新路,為幼兒社會經驗豐富、社會實踐能力發展醞釀沃土、開拓平臺。

一、聚力———吸納志愿參與者

社會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人在社會中的嘗試與探索,其核心要素便是人。因其公益性質影響,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中需要志愿者作為主力軍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因此,幼兒園在開展社會實踐課程中著手打造“蒲公英志愿團”,將適合的幼兒、教師、家長、社區相關人員吸納至其中。但是志愿者的招募和篩選需要依托一定平臺進行宣傳推廣。起初,教師嘗試在幼兒園醒目處張貼告示、在家長中分發傳單,在班級教師處填寫報名表,但是效果不盡人意,招募到的志愿者數量較少、類型單一。因此,通過教研探討,教師大膽嘗試探索,利用幼兒園微信公眾號招募號召令以及志愿者選拔條件,并且直接在微信平臺填表報名,填寫自己的志愿領域以及空余時間,有效擴大了宣傳力度和選拔范圍,簡化了報名流程和方法,“蒲公英志愿團”很快招募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群,有時間充裕的全職媽媽負責每日蒲公英護學崗,有專業技術較強的工人爸爸提供各類技術支持,有對社會民俗嫻熟的爺爺奶奶幫助幼兒豐富生活經驗,還有廣大幼兒和社區人員加入,“蒲公英志愿團”很快團如其名,借著風的張力不斷傳播、分化、壯大,從一粒種子成長為一片花海。

二、號召———擴大幼兒影響力

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皆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幫助幼兒逐漸成為健全的社會人。在開展社會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社會經驗的習得必須使其回歸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去,并且適當擴大其社會效應。例如,在3.12植樹節活動中,植樹環保作為一個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教師的組織范圍不應僅僅拘泥于幼兒園范圍,而應將社會問題還原社會生活,引導幼兒在家庭甚至社區中進行宣傳、實踐,使幼兒在社會實踐中了解植樹造林是造福家鄉、利及子孫的大計。然而,在“自媒體”新時代,這些社會實踐課程的實施,除了需要實體的社會場所,還需要具有影響力的隱性媒體影響,而微信公眾號受眾范圍廣泛且使用便捷,群眾影響力不容小覷,正是合適的宣傳媒介。因此,在開展社會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幼兒微信公眾號將幼兒的宣傳理念、活動過程等傳上社交平臺,讓更多群眾看到動態、領悟精神、響應號召。例如,在3.12植樹節活動中,教師將幼兒的植樹照片、護林宣傳畫作品、志愿者剪影等傳上微信公眾號,鼓勵用戶轉發、點贊等,活動后發現,很多家庭響應號召,紛紛進行植樹護林,并將活動剪影上傳反饋給幼兒園,形成了逐步輻射擴大的自媒體反饋循環,有效擴大了幼兒園社會實踐課程的社會影響力。

三、投票———回歸幼兒決策權

幼兒園社會實踐課程的主體和參與對象都是幼兒,作為教師,我們要敏感地察覺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并給予適宜的幫助和指導。因此,社會實踐的內容必須是遵從幼兒興趣需要的。但是,在課程實施階段,教師發現:幼兒人數眾多且受認知水平制約,面對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內容,他們往往手足無措,無法選擇出合適的、富有教育價值的主題。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孩子們需要一個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民主投票平臺。于是,教師考慮到幼兒的現實需求,以及家長均為公眾號用戶,積極開發小程序功能,在公眾號中添加了投票平臺,方便幼兒自主選擇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例如,在春游活動中,教師打破了以往幼兒園單方面決定的模式,將家鄉的代表性景點在公眾號平臺羅列,用圖文并茂和家長講解的形式使幼兒了解各個選擇項,從而遵從自身意愿在投票區選出“我最喜歡的春游地點”,投票結束后在平臺上公布投票結果,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最終春游地點和活動線路。通過微信投票決定幼兒園的各項事務,這種模式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自主的空間,把“民主決策”“少數服從多數”等社會規則滲透在幼兒生活中,并且幫助幼兒極大地拓寬了視野范圍。漸漸地,孩子們在游戲生活中摒棄了任性專橫,開始嘗試用投票思維解決問題;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摒棄唯師獨尊,開始嘗試用幼兒本位教書育人;家長們在家庭教育、家委會活動中摒棄了專制保守、七嘴八舌,開始嘗試用民主思維為人處世。小小微信公眾號,給予了幼兒園的每個成員大大改變。

四、展示———匯編幼兒成果錄

傳統模式中,幼兒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實錄會以紙質文字稿形式成為園本課程的一部分,其閱讀者一般為幼兒園教師。但是,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意識到:課程是幼兒的課程,課程的任一階段他們都是參與者。因此,在社會實踐課程成果梳理階段,教師開始嘗試利用影響力較大、受眾廣泛的微信公眾號進行課程成果的展示。但是,教師發現,這樣的展示方式僅僅將受眾范圍橫向擴寬,從教師擴大為家長,而在縱向擴寬上毫無作用,幼兒受認知水平局限仍然無法閱讀。于是教師開始注重對活動照片、視頻等視覺資料的收集,在活動中把孩子的活動材料、活動過程、活動作品、活動心得等用影像資料存儲,并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幼兒有機會、有條件縱觀自己的課程故事,回顧自己的收獲與成長。例如,在社會實踐課程“尋訪虞山”中,教師留心將幼兒走訪虞山、畫虞山、查找虞山資料等過程資料和成果資料以照片形式存儲,并對每張照片進行文字備注,在活動結束以后,將幼兒尋訪虞山的全部過程以及收獲發展以圖文形式刊登在微信公眾號上,收到了家長的熱情點贊和孩子們的積極留言,使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在公眾號平臺永久保留,成為孩子、家庭美好的回憶。利用微信公眾號吸納志愿參與者、擴大幼兒影響力、回歸幼兒決策權、匯編幼兒成果錄等,幼兒園的社會實踐課程不僅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鼓舞,課程更在幼兒身上留痕印記,使其逐步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依托小小微信公眾號效應,孩子、教師、家長都拓寬了自己的“朋友圈”視野,幼兒園特色課程也憑借“自媒體”之力不斷生根滋長、開花結果!

作者:沈天儀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游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