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應用

時間:2022-05-08 04:40:00

導語:深究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應用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合理、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塑造音樂形象,又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和記憶歌詞,有動感的肢體語言,學生從中得到啟發,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肢體語言;運用

一、肢體語言的含義

所謂肢體語言,就是通過面部表情、眼神、體態、手勢等來表達人的感情和態度的無聲語言。肢體語言是為了加強交流的效果,給交流的雙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時借助身體形態表意的一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觀察到,肢體語言在小學教師的音樂教學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唱歌、音樂欣賞、音樂伴奏活動、節奏樂、唱游活動等,無一不有著體態語言的輔助。因為它形象生動,易為兒童接受,因為它變化豐富又不需要什么輔助材料,所以深受小學教師的喜愛。那么,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1.提高興趣。小學生的年齡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的天性,因此,他們不可能長時間安靜地欣賞音樂。如果能輔助以肢體語言,也就是動起來學音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養創造性。用什么樣的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這就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增強對音樂的理解。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時候就要憑肢體語言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音樂的節拍、樂句、力度、速度等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獲得外在的表現。

二、主要肢體語言類型

肢體語言是很廣泛的,凡是用動作來表達音樂感受的都可稱作是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有面部表情、聲勢、手勢、肢體律動及表演等。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學生接收到老師最直接的肢體語言,教師的面部表情是表達思想的有利工具。一般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部表情應該是自信、友好、開朗和藹的。如在輔導學生練習音樂的演唱技巧或器樂演奏技術動作時,教師應以和藹熱情的笑臉、一絲不茍的投入和鼓勵信賴的表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提高信心。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頭部的動作對于表達思想或態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2.聲勢語言。聲勢就是通過拍手、拍腿、跺腳等肢體的動作表現音樂,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聲勢的表現過程中,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聲勢的動作,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在合奏的聲勢中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創編聲勢的過程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手勢語言。手是人體強有力的表情器官,可以描摹復雜的事物狀貌,傳遞豐富的內部心聲,表達特定的含義。因此,它更多地被用來組織教學、協調師生關系。簡潔明確、大小適度、自然親切的手勢,可以有效地幫助音樂教師的歌唱教學,音樂教師應當能夠熟練巧妙地使用這一有力的表達工具。合唱時的指揮就是顯而易見的手勢語言,并且已經成為教師進行歌唱教學時必須使用的有效的手段。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欣賞一部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手勢或者身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克服歌唱中的難點,傳達作品的情感,以便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4.肢體動作語言。肢體語言不僅可幫助教師表情達意,還可使教師利用學生肢體語言的反饋信息更好地“解讀”學生。在音樂知識、技能的講解和示范中,學生做出的點頭、微笑或目不轉睛地注視教師等積極的反應,都說明教師所講的內容與學生的求知欲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賞一部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語言來傳達作品的情感。

三、教學中該如何運用肢體語言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觀察到,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師的教學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小學音樂教育綱要規定小學生要學會一定數量的歌曲,欣賞一定數量的歌曲與器樂曲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常運用一些教具。有時教具運用不當,不僅起不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肢體語言就不同了,它所表現的內容恰恰就是要讓學生學習和理解的內容,它的各種變化可以讓學生邊學習邊模仿。這樣一來就大大加快了學習進度,使學生很快掌握所學內容。

以下案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嘗試:

1.在小學音樂教材第四冊《新疆是個好地方》這一課中,引導學生將新疆的地理特點及風土人情和欣賞新疆的音樂作品結合起來,總結出新疆音樂的特點,使學生的認識上個臺階,然后再進行演唱及音樂表演活動。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段新疆歌曲《青春舞曲》的欣賞。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媒介,不能提供空間的視覺形象,而舞蹈則以肢體語言為媒介,屬于視覺性的表現藝術,可以結合音樂、節奏,有組織的肢體語言表情達意。所以我在音樂課堂中針對這段音樂設計了一組很有特點的新疆舞蹈表演,學生在視、聽的結合中,自發地自如地就用手把節奏打出來了,在肢體語言運用下,學生在課堂中主動起來,對新疆音樂特點的認識,在美的音樂、美的肢體語言中,激發出來。隨后在歌曲演唱中,學生拍著手,跳著舞步,把自身對新疆音樂的認知表達出來,表現出情不自禁對美的望渴和追求。

2.教一年級小朋友學唱新歌《法國號》時,我首先采用聽唱教學,由于孩子年齡小,對法國號一點都不了解,無法作出表現教材內容的各種動作,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只記住了歌詞。對曲子的情感處理一點也不好,后來,我采用實物演示法和肢體語言教學,要求孩子們與教師一起做出各種表現教材內容的動作,并一起朗誦歌詞。孩子們很快就能用甜美的聲音演唱,而且能夠用動作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及三拍子的旋律。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是其最大的特點。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調動其自身的各個感知通道,參與音樂,使其在參與過程中感受美、體驗美、享受美,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在觀摩眾多音樂課中,我發現如果老師的語言多,音樂少,肢體語言少,那這節課就沒有了音樂的氛圍,結果也只會是學生對作品的滲透力不夠。在教學中,我認為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啟發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動作去讓學生思考,去領悟,然后在結合音樂作品一起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理解作品。在我們的音樂課里如果老師不是笑臉相迎,在課堂中不挪動,不管學生學的如何,只顧自己的備課方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回答不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的話,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就完全沒有了,更談不上大膽嘗試,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當然,學生也不可能會喜歡這樣的音樂課了。所以我覺得在音樂課中,老師的肢體語言和和藹的話語一樣可以引導學生去理解音樂可以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

[2]楊麗.肢體語言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探析.貴州教育(半月刊),2006.6.

[3]王家萍.《音樂天地》。2008.4.

[4]朱名燕、彭志修主編,《音樂教學實施指南》.

[5]參考音樂教育叢書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