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迥異論文

時間:2022-07-26 11:36:00

導語:西方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迥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迥異論文

摘要: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優美,秀麗,典雅,熱情,聽后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華彥鈞的音樂風格流露出一種剛毅、穩健的氣質及不甘向命運屈服的性格,同時也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關鍵詞:莫扎特;貝多芬;華彥鈞;音樂風格

風格,是指藝術作品因內在的必然性而從頭至尾表現出來的一種特征。風格決不是純形式上的東西,風格可以說是形式與內容的一種綜合,它是在人種、國別、宗教等因素之下,由處于特定生活環境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而且它不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性質。因此,風格論在美學和音樂史中一樣,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莫扎特的音樂風格

1.概述。在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人。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扎特幼年就顯露出超人的音樂才華,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神童”。莫扎特精神上遭受了很多的苦難,但他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決不忍受大主教的侮辱。所以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音符的背后,往往還可以感受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優美、秀麗、典雅、熱情,聽后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他的音樂像泉水一樣清澈透明,處處充滿了愉快的生活氣息和青春的活力。羅馬尼亞作曲家喬治-艾涅斯庫說:莫扎特的音樂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里面火熱,充滿了翻騰的巖漿;而外面卻是一片寧靜、清新、甜美的景象。一般來說,莫扎特為古典樂派做了總結,從中吸收各樂派的成就。筆者認為,莫扎特除了把古典樂派推向頂峰之外,更為浪漫樂派開了先河,可以說是上承巴赫、亨德爾、海頓,下啟貝多芬、布拉姆斯、門德爾松。

2.作品分析(例示)

(1)《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由于它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常常單獨在音樂會上演奏,尤其是被改編成管弦樂曲以后,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土耳其進行曲》由于主題的多次出現,具有回旋曲的特點。

第一部:A具有舞蹈性質的優美輕快的特點;B回旋曲的主題具有土耳其風格。

第二部:A是一個華麗流暢的曲調;B音樂在軍鼓隆隆聲中輝煌地結束。

(2)《G大調弦樂小夜曲》創作于1787年8月。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前奏部分堅定有力,充滿信心和青春的活力,然后是主題與副題的反復、變化與發展,音樂堅定有力流暢完整。

第二樂章:抒情的浪漫曲。開始的主題具有莫扎特作品中特有的溫柔、細膩、典雅與安逸的氣質。隨后在小提琴與大提琴相互模仿對答等表現的新主題中出現了一種輕快安逸的氣氛。

第三樂章:小快板,樂曲輕快,小步舞曲節奏。

第四樂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題是威尼斯地方流行歌曲的曲調,輕快活潑,好象一群年輕人在月光下歡快地跳著民間舞蹈。最后音樂以火熱的情緒將全曲推向高潮,朝氣蓬勃地結束全曲。

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1.概述。貝多芬(1770-1827)德國人。18世紀維也納浪漫主義樂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音樂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樸實鮮明,音樂作品表現的內容較為豐富,同時又容易被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他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

2.作品分析(例示)?!兜谖褰豁懬\)》是《第三交響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一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后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命運”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斗爭,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即從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搏斗,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三、華彥鈞的音樂風格

1.概述。華彥鈞(1893-1950),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我國現代民間音樂家。他十三歲時已經學會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他通過拉琴把一生中所遭遇的屈辱、痛苦、歡樂的情感都表達出來。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音樂才是使他留戀人世并堅持生活下去的忠實伴侶。華彥鈞用音樂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時,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會有一天變好的吧?”帶著這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華彥鈞在音樂中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華彥鈞的音樂風格流露出一種剛毅、穩健的氣質以及不甘向命運屈服的性格,同時音樂作品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品分析(例示)?!抖吃隆窐非梢宦暺喑拈L嘆開始,接著音樂表現了作者沉痛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盲藝人背著樂器、拄著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想象著這優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卻按捺不住內心的痛苦而大聲疾呼,周圍的世界為什么漆黑一片?何處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憤的語調,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的時候,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會有一天變好的吧?”帶著這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織著疑問和傷感,音樂在夢幻般的意境中結束。

四、莫扎特、貝多芬、華彥鈞音樂風格對比

古典樂派講究樂律平正,和諧動聽,突出的是一個“和”字,而浪漫樂派則注重矛盾沖突、情緒渲泄,強調的是一個“力”字。聽古典樂派音樂仿佛是音樂家為你刮了一陣春風,下了一場細雨,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對處于心浮氣躁、茫然無緒的人們猶如一副清新劑;而聽浪漫樂派音樂更象是音樂家當著聽眾的面把他內心的所有矛盾、痛苦、斗爭都統統發泄出來,令人勇氣百倍,不失為人們在志氣消沉,情緒低落時的一貼興奮劑。

貝多芬與莫扎特是一脈相承的,莫扎特音樂發展的結果必然是貝多芬。貝多芬命運坎坷,失戀、失聰、養子不教,從他的音樂中,我們仿佛聽到他痛苦的呻吟、憤怒的咆哮、激烈的抗爭。面對困境,貝多芬更象是一位全身披掛、雙目圓睜、一怒拔劍、力戰不屈的斗士;而莫扎特則仿佛是一位已修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境界的高士。在我們的想象中,他們的精神家園就是這樣一個畫面:在一條荊棘叢生、危機四伏的路上,貝多芬正排除萬難、高歌猛進,在路的終點是一個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伊甸園,莫扎特在那怡然自得、沐浴春風。華彥鈞的音樂緩慢而有規則的節奏和穩定凄苦的音調,則滲透了一種剛毅而穩健的氣質,表現了不甘向命運所屈服的性格。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如果把莫扎特比作是天鵝,那么貝多芬就是雄鷹,華彥鈞則是大地上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朱秋華,高蓉.《現代音樂概述欣賞》.人民音樂出版社

[2]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

[3]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

[4]余秋雨.《國際現代藝術詞典》上海文藝出版社

[5]王一寧,楊和平《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現代出版社.2000年

[6]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