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與創作個體關系研究

時間:2022-11-27 08:57:32

導語:藝術市場與創作個體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市場與創作個體關系研究

摘要:中國正面臨著史上最好的藝術創作環境與機遇,然而混雜的商業環境、傳統文化的束縛、科技的蠱惑,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面對挑戰我們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并在藝術中尋求自我的力量和深度,加強對自我意識和人性的探索,創造出不愧于偉大時代、偉大民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作品。

關鍵詞:藝術;自我;傳統;科技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偽藝術當道,到處呈現出小別致、小清新、小乖僻、小可愛等流行元素。這些偽藝術雖然令人目不暇接但毫無生機,花色不同卻千篇一律,看似活力十足然則呆滯麻木。當然,藝術是個人化的,它可以以任何一種形式出現,并且用何種方式呈現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沒有人能否認你的不是藝術,偽藝術也并不是完全否認了其藝術性。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藝術被過度消費了,這是一個藝術碎片化的時代,從全球來看,各方面的壁壘都在逐漸消解,包括經濟,也包括藝術與文化。而在中國,藝術正在經歷虛假的繁榮。這也許并不是什么壞的現象,我們正在探索藝術復興的道路上。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美出現并流行的波普藝術標志著一種潮流,它是一種以被人輕視、被藝術鄙視的俗物為對象的藝術。它的旗號是:藝術不需要是高雅的,藝術應該與生活等同。雖然波普藝術的形式讓人們褒貶不一,可是這個旗號的提出卻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先驅藝術家們很快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并使其在美國瘋狂流行,因此美國的藝術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這使得西方藝術又一次大放異彩。顯然這和中國的藝術現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經歷“混戰”之后,中國的藝術必將波瀾壯闊地發展。雖然中國必將恢復藝術創造大國的地位,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坐等改變。就像2005年有名的“錢學森之問”中提到的一樣:為什么建國后我們中國的大學里再也沒有培養出大師一般的人物?可以知道的是,現今的中國在本質上還是在遵從一種極為“順從的文化”,這是一種過度服從的文化。當代教育最悲哀的莫過于學生習慣了沉默,習慣了麻木,習慣了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思想上卻無動于衷;教育者們習慣了照本宣科,習慣了不容質疑,習慣了填鴨式教學而失去創新力。而對于那些選擇睜眼看世界的教育者來說,顯然教師講述之后學生提出問題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無論怎么鼓勵,更多遇到的都是沉默。我終于意識到教師為什么會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甚至挑戰權威而產生欣慰感,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我,單純地接受灌輸,這樣的教育是索然無味的。長期傳統教育思維模式的禁錮是造成如今情況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東亞的傳統文化中,一個人具有過多的自我意識是不道德的,所以才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綱常倫理,才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言不慚。這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安寧,但是,萬物皆有度,如果矯枉過正,對人的本性的約束過嚴,反而會扼殺了人類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禮教思想對后世中國社會帶來災難的原因?!肚f子•應帝王》中有南海倏、北海忽、中央混沌三帝,倏與忽為報答混沌之德,為其鑿竅,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便是以人的有為,鑿就自然的無為,所以混沌代表的自我死亡了。正相反,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培養充滿冒險、探索和更具懷疑精神的獨立人格。簡而言之,中西方教育的差別,在精神層面是“奴隸”和“人”的差別?;氐剿囆g上來說,藝術需要的是能探索的人、更具有懷疑精神的人、擁有自我的人。齊白石曾經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卑阉囆g安上各種要求,就只是模仿。我們被規整在條理的框框里,喪失了自我意識。同時也只有藝術意識作為自由的自我意識時,它才在人類主體的心靈結構中占有永恒的地位?!皞鹘y”在中國的藝術形態中分量頗重,以至于“傳統”與“現代”作為文化的兩極,爭議不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經濟中心的東移,中國文化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增強。

從全球范圍來看,那些昔日文明古國的狀況卻不容樂觀?!皞鹘y”作為一個重要資源,卻沒能在今天對這些國家的發展發揮重要性的作用,這其實可以理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依靠傳統來應對今天世界的變化并證明其在今天的價值。以“文藝復興”來說,它在名義上是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恢復,但實質上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和價值,它主張“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就是在宣揚自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我們能提供給世界的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東方美學”,只論傳統不提未來,那就是一種文化幻覺,沒有自我的精神在里面,純粹的生搬硬套其實是自我麻痹的方式。它從根本上無助于我們解決恢復中國文化大國的地位,充其量是把自己裝扮成全球化大餐上的一盤“文化春卷”,只是裝飾和點綴而已。在2016年的G20峰會上,各國首腦在某房間中開會時,背景墻上掛著一幅中國的牡丹水墨畫。這件作品被網絡媒體無數次轉載批評,但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好壞,而是它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國在文化上仍然呈現出傳統農業文明的屬性,由此可知中國的文化和世界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我看來,當某些藝術深刻地、豐富地代表了人類自我意識時,它就獲得了沖破一般時空的生命力,盡管人們在自己的不斷創造過程中會超越它,但是卻不能否定它,它會自始至終地放射著自我的力量。這才是傳統藝術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這才是《離騷》《詩經》《紅樓夢》等喚起我們陣陣情感波動的原因。這些是人類自我的表現,是我們自身自由的形象。自我作為人類心靈結構的最高層次,賦予了藝術無法剝奪的偉大天性。時代在改變,或正在改變,僅僅是依靠傳統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要。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藝術和科技之間的跨界,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和趨勢不可避免。但藝術,既不是技術,更不會是科技結果。藝術首先是生命,生命最真實的狀態。

早在20世紀初,日本著名美術家、思想家、評論家岡倉天心說過:“現代人沉溺于技術,很難突破自己的境界?!薄八麄兊淖髌芬苍S更接近科學,卻遠離人性?!笨萍疾皇菃栴},真正的問題是作品通過科技呈現出人的本身深度??萍贾皇窍冗M的技藝,記憶性藝術提供的是裝飾性簡單乏味的美感。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品,顯示的是這個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和經歷——自我的表現,你所欣賞的是其捍衛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單純的傳統與科技無法救中國,那是一種幻覺,一種怯懦,一種自欺欺人的無力感。中國的藝術,缺少生命最真實的狀態,缺少自我。幾千年了,我們都習慣了遮掩自己,遮掩自己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情感,因為那不僅不道德,而且會威脅到生存。但時代飛速改變,我們正在融入世界,我們需要先學會做一個現代人。所以更多地將自我融入藝術創作中,是中國當下需要學習和貫通的。我們一直在積極努力地融入世界,而不是和現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沖突,有關于此的形式越來越清晰,中國在G20峰會上的表態也已經很明確。在這一背景和趨勢下,同其它領域一樣,中國的藝術標準逐漸和世界的藝術標準趨于一致。當下,藝術家不再以油畫家、國畫家、裝置藝術家或多媒體藝術家來區別,全世界的藝術家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你是一個好的藝術家還是不好的藝術家或者是一般的藝術家??肆_齊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而真正這種可以以“家”來稱呼的人,少了一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是程度上的、量的,但沒有質的區別。區別取決于對人性的理解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深度,自我的表達是否到位,以及藝術表現的語言具備何種力量。畢加索的偉大并不在于他是神童,不在于他早期嫻熟的寫生技藝,他認為他的這種得心應手幾乎是致命的,所以,畢加索在后期追求奮斗的是為了滿足更多的審美主動性和更多的復位要求,努力擺脫技巧和情感。貢布里希認為藝術中最吸引人的是它的表現力,拿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來說,當他開始構圖畫這幅妓院畫時,他所表現的是他的社會同情心。他賦予妓女一種惆悵和渴望之美,他不愿意再多畫一個風姿綽約的遺棄者形象,以及他如何抹去所有秩序性的跡象,即摒棄相似性的記錄,創造出一種更富有激情、更有野性的形象。這就是自我的表達。在今天,好的藝術是不需要文字解釋的,只要能夠深切地表達出自我,展現自己的情感意識,那么作品本身就足以打動別人,如果可以引發情感共鳴就更好不過了。因此無需考慮觀眾來自于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所有的文明都在向現代文明轉變,無法逆轉。

當然如果觀者對藝術史有所了解,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藝術史的了解,那么體會到的將不僅僅是情感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八囆g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只有當自我意識出現的時候,人類才對自身開始反思,才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力量,感到自己是自主、自覺、自由的存在物,這時,人才對自身的生活———即人類現實的創造過程形成審美態度和藝術態度?!闭缈档滤f,是人類給自然立法。人類通過發掘自我并由此發掘出的感情,正是人類自覺的、創造性的、典范性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意識的前奏??肆_齊認為,直覺即藝術,直覺就是充分的自我,是心中領會的那形象或意向,不假思索、不審意義、不立名言?!八麑⑺囆g的獨立性還給藝術,他把直覺(藝術審美)看作是不依賴于理智、概念以及道德的,實用的,科學的,宗教的獨立的價值活動?!弊詈?,不管我們過去的文化和歷史如何差異,不管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處于世界何種地位,我們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人性都是一樣的,在藝術中自我的力量和深度最重要。我們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要不斷打開自己原先狹小的認知,開闊自己的眼界,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理解藝術,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原先的經驗里,不要害怕改變。

參考文獻:

[1]彭富春.藝術與自我意識[J].學習與探索,1986,(45).

[2]凌繼堯.西方美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張藝瀛 單位: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