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比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11:30:00

導語:人民觀比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觀比較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如何正確認識和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和鄧小平圍繞這一問題所引發的對人民的內涵、人民的作用、人民的利益及其實現途徑等方面的總的認識和根本觀點,形成了他們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人民觀。學習、研究、鄧小平的人民觀,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著積極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英文摘要】ItisthekeytothevictoyoftheChineserevolutionandsocialistconstructiontocorrectlyorganizeandbringintotheplaythemass''''sdecisiveroleofcreatingthehistory.Havingstudiedthisproblem,MaoZedongandDengXiaoPingobtainedthegeneralthoughtsandbasicperspectivesonthecontent,role,benefits,andrealizationsofthemass.It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thesocialistconstruc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chmakestheirperspectivesrelevanttoanddifferentfromeachother.

【關鍵詞】人民觀/為人民服務/階級斗爭/改革開放

mass''''sviews/servingthepeople/classstruggle/reformandopenness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03)04-0001-05

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和鄧小平都十分關注人民問題。他們在領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人民觀。所謂人民觀,是指對人民的內涵、人民的作用、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實現等諸多方面的總的認識和根本觀點。認真比較和研究和鄧小平的人民觀,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和鄧小平人民觀的共同點和歷史繼承性

(一)和鄧小平都認識到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作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鄧小平在創造世界歷史動力的問題上歷來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對歷史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綜觀的一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始終是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和全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在革命戰爭年代,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預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還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盵2]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我們黨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后,仍然堅持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他認為,搞社會主義的關鍵在于調動、發揮和保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正是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巨大成就。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并發揚了關于“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思想。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到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盵3]他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開辟了更為廣泛的依靠力量:從“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出發,平反了大量冤假錯案;正確地解決了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找到了全面振興中華民族的新途徑;通過開放政策爭取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注和支持,加強同世界各國科學界的友好往來和合作關系,等等。他認為,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就要在決策中貫徹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終于開拓出了聯產承包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光明大道。從尊重和依靠群眾實踐出發,鄧小平制訂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政策。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其實很多事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盵4]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獲得了迅猛發展。

(二)和鄧小平都主張“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畢生致力和追求的人生準則。為使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的黨,他要求全黨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把它寫入黨章。他指出:“我們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币敖逃恳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傾聽群眾的呼聲?!盵5]經常告誡黨內外一切同志,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居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么,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盵5]不僅是為人民服務的倡導者,更是為人民服務的實踐者,他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用實際行動為人民服務,為我們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鄧小平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他堅定不移的理想和追求。在他經歷了“三起三落”后的第三次復出時,他不計個人恩怨得失,明確坦言自己不是做官,而是為人民做事的。他為人民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通過改革開放逐步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針對黨內一些黨員公仆意識淡薄、忽視人民利益、貪污腐敗等一系列問題,鄧小平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繼承和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無論何時都要“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盵6]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最終使鄧小平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鄧小平對人民觀的發展和創新

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進行了長期探索,但總的來看,如鄧小平所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清楚,才導致了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屢遭挫折,歷經坎坷。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和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顯然有著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民觀。鄧小平就是在探討和明晰這一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大大發展了的人民觀。

(一)由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不同,與鄧小平對劃分“人民”的標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看法也不同

1、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的認識差異使兩位領袖有了不同的“人民”標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社會的性質是由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因此,要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必須首先搞清楚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不容否認,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反復。在中國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是正確的,由此決定了他對敵我矛盾的認識是正確的,從而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展。但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后期,尤其是在黨的“八大”以后,隨著反右運動的擴大化,又提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7]從這一認識出發,賦予了“人民”以獨特的內容,從而明確了人民的劃分標準。他說:“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盵8]從這一論述中我們發現,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的范圍進行界定之時,也伴隨著對“敵人”范圍的界定,這恰恰是對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的反映。從對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的認識以及特定的“人民”內容出發,雖然歷來強調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但卻在依靠什么樣的人民群眾上出了問題,的這一失誤比較典型地表現在他對待知識分子和黨內持不同政見者的問題上。由于對知識分子的作用認識不足,使得知識分子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甚至將知識分子排除在“人民群眾”這一范圍之外。同時,由于十分自信自己真正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他把黨內一切持不同政見的人都視為嚴重脫離人民群眾者,并最終導致了階級斗爭擴大化,造成了人民內部的大混亂,嚴重混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我們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這一主要矛盾出發,鄧小平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中豐富了的“人民”標準:第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完成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