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學發展觀下經濟發展路徑

時間:2022-01-06 11:15:24

導語:淺析科學發展觀下經濟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科學發展觀下經濟發展路徑

一、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對協調發展的認識

協調發展的思想,是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過長期實踐探索逐漸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驗。在1956年發表的《論十大關系》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的一些經驗教訓,特別是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盲目照搬蘇聯經驗和模式所造成的一些弊端,找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十個主要問題,指明了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方針,這些論斷為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盡管在以后的實踐中,并沒有堅持上述協調發展的思想,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倒退,但是任意打破發展協調關系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也恰恰從反面證明了當年所闡明的社會主義協調發展思想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推進了經濟建設的高速增長。當出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其他領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后,他又反復強調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協調發展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非常重視和強調社會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問題。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發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講話,這一講話系統闡述了十二個方面的關系,貫穿于其中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強調協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需要協調之間的關系,用協調發展來解決各個方面的矛盾,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但是由于“單打一”、片面性的思維方式作怪,實踐中忽視其他領域發展,過分強調經濟發展,違背協調發展的想法與做法在各級領導干部中根深蒂固、比比皆是,造成了近年來社會發展失調問題越來越突出。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協調、人與自然發展不協調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發展不協調等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不協調問題,我國社會才可能走上持續、健康的協調發展軌道。

二、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利用強度比較低,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相對還不突出,我們采取了以粗放發展為主的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增長的途徑主要是靠生產要素的增加,同時由于固定突出重工業的發展使它脫離了農業、工業和其他部門,引起國民經濟比例的反復嚴重失調,每出現一次比例嚴重失調,不僅農業、輕工業等部門遭受嚴重破壞,而且重工業部門本身發展速度也不得不退下來,一進一退,損失很大,大量寶貴資源付諸流水。盡管如此,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帶集體十分強調勤儉節約的發展方針。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堅定不移的目標,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問題在中國還沒有提出,鄧小平關于社會發展的論述中也沒有“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但在他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中包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發展的戰略目標,不僅包括經濟適度增長的目標,也包括逐步消除貧困、控制人口增長的目標;既包括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標,也包括與此相應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1995年,可持續發展戰略莊重地納入了“九五”發展計劃,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在第三步發展戰略中的重點。黨的十六大以來,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闡明了經濟的增長并不能等同于發展,科學發展觀所追求的發展目標和道路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發展目標和道路,必須徹底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走出一條新型的注重質量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正式將生態文明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建設布局中。

總之,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所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在執行中有成功,有經驗,有失誤、有教訓,有合理性,有片面性,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成功的探索可以取得接近真理的認識,失誤的探索可以成為接近真理的過程。因此,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是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結晶,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茖W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發展什么等重大問題,對于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將產生全局性、長期性地根本影響,更成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思想指南。

作者:王曉曦王曉艷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