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方法

時間:2022-03-23 03:44:01

導語: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方法

摘要:為了破解體育院校計算機人才缺失問題,本文分析了用人單位與學生能力之間不對等的原因,以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根據體育企業用人需求進行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模式轉變,學校以供給側身份為需求側的企事業提供訂單式學生產品。將用人需求、科研項目與理論教學結合,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改革,發揮教師主持與導向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融入需求決定教學、促進教學改進的新型教學思路,形成一個校-生-企三者相互作用,學校、用人單位(企事業)、教學(知識)、人才具有產學研用特色的完整生態產業鏈,真正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計算機技能人才。

關鍵詞:供給側;計算機課程改革;產學研用

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明確指出應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互聯網+”在體育領域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體育企業在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具備計算機技能的體育產業技術人才。但在體育人才就業市場,出現大量人才荒,企業需要的符合企業需求規定的人才大量缺乏,體育院校如何根據社會、市場的需要,培養具備專業計算機技能、適應體育行業領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體育院校計算機教學部門急需正視的問題。如何有效破解學校培養人才技能和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一致的難題,與國家主席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全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破解供給與需求兩側不平衡問題,實現要素最優配置,主動進行供給側的結構調整與優化,達到為需求側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的目標,從而切實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實現供給側的長遠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2]。學校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實現企業人盡其才的目標,僅根據網絡、學術論文、書本上了解的需求而進行教法改革效果不明顯[3],難以填平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最后一公里”的“鴻溝”[4];離開用人單位的應用土壤,單憑假想環境,無法培養出真正符合企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學生要想達到學以致用,需要教師不僅在課堂內提升自身理論素養,亦要能走出校園、步入企業、融入用人環境,切實了解社會企事業單位的真正需求,通過有針對性地教學調整,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才有可能較好地實現科學知識轉變為生產力。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按照企業需求課程建設與改革人才培養的思路,運用內涵豐富與外延拓展等多種手段,實現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的升級與改革,建設一套適應體育企業需求、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計算機課程體系,為培養高質量的體育產業計算機應用型技能人才提供支撐。(二)研究意義1.把握企業需求方向,人才培養有的放矢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比,學校也可看作一個生產人才的大工廠,經過學校悉心培養四年的學生能否最后成為企業滿意的產品,還有待企業的實踐檢驗。學校立足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以逆向思緒設計,可在準確的人才需求指導下,在高校非定單式學生培養中制造出競爭力強的高水平人才,對囊括并超越所有用人單位需求形成有的放矢的培養目標。2.利于學校至企業間計算機技能人才之間供需鴻溝變通途目前,體育院校學生工作后,需要企業花費大量資源對其培訓后才能適應職場生活,究其根本計算機課程與企業的人才需求不對等。學校如果花費精力提前了解企業需求,讓學生在校期間有一個真實環境實踐,學校提前搭建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就能將所謂最后一公里鴻溝變通途。3.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通過用人單位提供的一線真實案例(工作案例、產品開發等),結合計算機課程內容,益于消化吸收,能解答在哪用、學什么、怎么學等困惑。4.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學生參觀用人單位工作環境,企業真實計算機操作環境、實訓等實踐教學,以及工作人員現身說法的講解,可讓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更多了解,提高學習的緊迫感、責任感,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計算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保證學習效果。5.有利于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吸收企業、兄弟院校的豐富經驗,改變原有教學中單一枯燥的PPT講解、實驗操作,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任務式、實訓式、翻轉教學等教學手段與方法,可以在有限教學時限內超額完成教學任務,有助于學生形成計算思維,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二、研究方法與實現技術路線

(一)建立供給側主導的體育院校計算機人才需求關系以往因教師與用人單位這一環節處于斷裂狀態,學生進入就業單位后,至少需要三個月以上培養才可能逐漸融入工作狀態,因企業、授課教師之間缺乏及時地需求溝通,導致課程與需求脫節現象存在。若計算機教師能根據人才、技術需求而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則可彌補此不足。傳統學生學習路線為:(教師為代表)教學生、學生到單位就業的單線單方向關系,而教師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聯系。采用供給側理論的課程安排則需要科學地分析三種產品及三者的相互關系:即學校給用人單位提供的產品(學生)、教師為學生提供的產品(課程)、企業為教師提供的綱領性產品(人才需求、技術要求等)和案例的交互關系,重點解決身為供給側方學校應該為需求側提供學生產品的質量,二者之間雖無嚴格的契約,但是有一種超越契約的信任;需求側亦應具有甄別、改進供給側提供的能力。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師-學生-用人單位關系,三者雙向互通且具有傳遞關系,教師及時把握企業需求,亦能從畢業生處獲得企業需求,目標是由教師根據人才、技術要求不斷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實踐內容及方法等。(二)課程內容、實踐及教學方法的落實1.課程內容設置研究國內外體育院校目前已開設的計算機課程、選用教材等,吸納企業用人、工作中提出的計算機知識需求。特別對計算機課程的必修課、選修課進行符合時展的課程體系更新設置,將計算機課程分為必修課(共性知識)和選修課(擴展知識)兩部份。第一,必修課包括:一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素養:信息,信息系統,信息素養,計算機發展史;二是辦公自動化:Office操作;三是工具:附件,解壓縮;四是編程初步:Python;五是信息獲?。簽g覽器,爬蟲,傳感器,接口;六是數據庫:ACCESS等課程。第二,選修課包括:一是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深度學習;二是開源硬件設計:機器人,過程控制;三是大數據:數據提純,數據挖掘等深度課程。這樣的課程內容設計,既保留經典的核心理論內容,又增加適應時展的智能技術、AI技術的最新信息課程,可以滿足企業對人才技能的需求。2.實踐教學設置與實施方法研究結合用人單位工作實際,通過課內實驗、課外實驗、實訓項目、大學生創新項目、畢業設計等形式開展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教學。3.教學方法研究與設計通過實地感受式、場景仿真式、案例式、引導式、啟發式、交互式等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工作場景中真實案例分解,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分析反饋改進的學習路徑講解理論、實驗教學內容等。4.探索開拓視野的“走出去+請進來的內外結合”模式第一,走出去:通過參觀體育企業、健身中心、訪問兄弟高校等形式,研究用人單位網站、文章、報告等資料。第二,請進來:采用邀請用人單位主管人員、信息技術人員,兄弟院校教師等來校講解,邀請畢業學長回到計算機課堂交流討論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當前最新技術發展與應用情況。(三)建立信息共享APP參照金課、MOOC等模式,研發體育院校計算機課程基于Android的“互聯網+”型移動APP,除可完成在線課程、課件、題庫管理、在線測試、問題交流、作業管理等操作功能,也可實現學校、教師、用人單位、學生(在校生、畢業生)、高校、社會大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學生可在手機上查看教學信息,企業可以在線發送用人需求、技術需求、反饋畢業生情況等。

三、結語

為破解體育院校學生計算機技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難題,本項目吸納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理內核,提出了對體育院計算機課程采用需求驅動的教學改革思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提出學校建立主人翁責任,從把握需求到生產產品(學生)全方位的改變,以為用人單位培養可用之才為目標,構建了學校-學生-用人單位之間的一種新型關系,實現三者信息互通,特別是解決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障礙,打破校企之間的鴻溝;建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分析反饋改進的創新學習路徑,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的內外結合”模式,更新理論、豐富教學內容,以滿足專業知識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4].

[2]賈康.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J].中國經濟周刊,2015(49):44.

[3]張曉菊,王海霞,王維娜.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雲,2016(13):68-69.

[4]余艷偉.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產學研創”人才培養模式[J].河南教育,2018(Z1):79-80.

作者:何文娜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