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氣象服務與加強業務現代化建設
時間:2022-10-08 04:34:38
導語:提高氣象服務與加強業務現代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氣象服務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天氣服務轉變為氣候,生態與氣象,人工影響等多軌道服務,要不斷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滿足人們對氣象情況的多元化了解需求。
關鍵詞:氣象服務;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
目前我國氣象部門全力打造氣象服務平臺,不斷增強氣象服務能力,提高氣象科技業務水平,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滿足人們對氣象情況的多元化了解需求。公共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軌道業務,不斷優化業務結構。
1氣象服務體系
1)現代氣象服務的宗旨是提高服務水平,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2)按照建設學習型機關的要求,認真學習黨的會議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中國氣象局關于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方案,加強業務現代化建設,促進氣象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3)要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和國家的保障能力,實現一流水平的裝備、人才、技術和站臺。要拓寬服務領域,加強汛期氣象服務,及時了解汛期降雨情況,對極端降雨天氣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做好災情監測預防。
4)構建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強調集約化發展,全力做好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5)多軌道氣象服務體系是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基石,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建立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
6)加快氣象應急體系,突發事件現場應急保障系統建設,確保偏遠落后地區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災情預警信息。建立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相應與反饋機制,縮小氣象服務與用戶需求的差距。
2氣象事業服務現代化建設
1)隨著經濟的發展,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2)要加強氣象變化科學研究,提高極端氣象事件監測預警能力。加快推進環境監測,氣候系統模式和高性能計算機網絡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建設能力。
3)我國氣象事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新時期,面臨著新任務新挑戰,氣象服務能力和人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氣象事業發展依舊面臨著氣象防災減災應對能力不強,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
4)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指導思想,堅持公共氣象事業發展方向,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氣象發展方式轉變,優化氣象現代化建設體系,增強氣象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
5)充分發揮公共氣象服務的引領作用,統籌氣象現代化體系各部分的協調發展,促進氣象業務更加適應需求,保障人民財產安全,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6)要建立完善以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為目標的公共氣象服務,全面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滿足公眾對氣象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實現氣象服務信息的廣覆蓋。
7)提升災害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水平,提高中期預報和短期天氣預報能力,提高精細化預報能力。完善氣候影響評價業務平臺,完善氣候服務系統。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為防災減災的重要舉措,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帶動省市區(縣)突發事件預警信心系統工程。以提升人工影響技術開發與業務指導能力為目標,建立國家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綜合實驗基地。
8)加強資料管理,建立完善基礎專題數據庫系統,構建一體化氣候資料,加強數據產品的應用共享,提高氣象資料檔案管理能力。
9)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發展要建立氣象災害預防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強化決策氣象服務,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平臺,逐步完善專業氣象服務體系,推進氣象服務機構建設,拓展氣象預警信息渠道。
10)加快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加強科研力度,不斷提升隊伍專業素質,強化科學管理,力爭在科技領域取得新的突破。要以堅定的決心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注重建立完善有利于氣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合作開放領域。
3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不斷推進,人們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要堅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多元化氣象服務需求為導向,加強完善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氣象科技信息化建設發展,強化氣象服務隊伍建設,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加快災區預警體制建設發展,保障人們生活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朝紅.基層氣象臺站的現代氣象工作探討[J].南方農機,2018,48(2):213.
[2]信志國.淺談地面氣象觀測報表疑誤記錄的處理辦法[J].農業與技術,2015,35(22):176.
[3]劉云.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業務現代化建設[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8(5):80-81.
[4]徐國富.加強業務現代化建設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J].浙江氣象科技,1994(4):23.
作者:許雷 陳龍 馬志鵬 單位:石家莊市氣象局 新樂市氣象局
- 上一篇: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工作報告
- 下一篇:論如何發展縣級農村公共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