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報道ENG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3 08:31:00

導語:奧運會報道ENG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奧運會報道ENG分析論文

摘要:ENG現場單機采訪以直觀、快速的特點成為奧運會電視報道的主力,作為“eng”主體的專項記者必須具備過硬的職業素質和較高的專業水平?!癊NG”系統的指揮者要有高瞻遠矚的宏觀意識和處變不驚的調度能力,這也是各個媒體奧運報道競爭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奧運會報道專業素質ENG系統

萬眾矚目的第29屆奧運會即將到來,對于各個行業來說,這都是一次機遇,一次挑戰。作為媒體宣傳中的電視報道,以直觀、快速、廣泛的特點,成為受眾率最高的報道形式。那么,如何做好奧運會的電視報道,就成為我們電視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奧運會的電視報道一共有三個層次:就北京奧運會而言:第一層次是BOB提供的公用信號,由專業從事賽事轉播的國際團隊完成;第二層次是電視臺所構建的現場演播室、場外演播室系統和支撐、補充這個系統的“單邊注入點”系統;第三層次就是ENG系統(ElectronNewsGathering),我們俗稱為現場單機采訪組。對于奧運會的電視報道而言,“第一層次”是事件;“第二層次”是看事件的兩只“眼睛”;第三層次是“第三只眼睛”。

三個電視系統,給受眾提供的視角是不同的:

“第一系統”是國際視角,雖然組成這個系統的人員來自世界各地,難免在一些賽事的信號制作中具有一些“國別”特征(例如澳大利亞人對于游泳、中國人對于乒乓球),但是總體而言,他們制作的信號是國際性的。

“第二系統”是國家視角,例如在北京奧運會上,演播室和“單邊注入點”承擔的功能,是代表中國的。這個系統所關注的,當然主要是中國運動員和中國代表團的其他成員,就這一點而言,她是有明顯傾向性的。但是,由于這種傾向性代表媒體的觀點,因此她必須是適可而止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具有“導向”意識的。換言之就是:可以有傾向性,但不應該是絕對的傾向性。

“第三系統”是個性視角,用現場采訪記者的眼睛去表現賽場上有看點、有趣味、有意義的事件。這個系統更能體現記者素質和專業水準。

本文的重點是討論第三系統——“ENG”的問題。

其中的關鍵在于:記者的職業素質、記者的專業水平、指揮者的宏觀認識、指揮者的調度能力。

1.個性視角:記者的職業素質。ENG最能體現記者的職業素質。這里指的“素質”是記者的素質而非“體育記者”的素質。筆者的主要觀點是:

A.視野的勤奮。

勤奮是對于記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對奧運會ENG攝制組的勤奮而言,這種勤奮更是“視野的勤奮”。不但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而且要有“廣闊的視野”。在奧運會的賽場上,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可能具有發現的價值。奧運會期間,作為記者,隨時隨地都可能在信息源中,視野的勤奮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有價值的素材。缺少這份素質,即使有價值的素材在身邊,也會視而不見。

B.信息的勤奮。

在多媒體時代甄別“信息”和“偽信息”非常重要,在信息的爆炸中保持獨到的信息渠道更加重要。不要說今天沒有“獨家新聞”,所有的ENG都承擔著獨家的使命和具有獲得“獨家新聞”的可能,關鍵是將單純的信息從爆炸性的信息中“提純”出來,將真實的“信息”從眾多“偽信息”中“提煉”出來。

例如,在2006年德國世乒賽中國對羅馬尼亞的比賽中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馬琳用時僅15分鐘就結束了比賽,而下一個要出場的陳杞卻不見了人影。原來,第一次參加團體賽的陳杞認為一場比賽至少要30分鐘,還在休息室里不慌不忙的粘拍子。10分鐘后陳杞才沖進場,有的記者就以中國隊實力超群的基調寫道:“不是我們耍大牌,是對手實力太弱?!倍幸晃挥浾呒毿牡陌l現代表團團長蔡振華的臉上陰云密布,就在賽后想方設法進入到隊部,蔡振華在當晚的會議中指出,類似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半決賽甚至決賽中,就有可能被視為自動棄權,對男隊出現的這一情況提出了嚴厲的批評。這位記者就以《經驗主義要不得》為題制作了一條電視新聞,顯得透徹、深入,抓住了事件的實質。

現在有很多事件的報道都存在“人云亦云”的情況,“跟風”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如果記者多去仔細的咀嚼這些信息,從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或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換言之,一是信息的數量;二是信息的質量。

2.了如指掌:記者的專業水平。北京奧運會的ENG報道中,專業頻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專項記者和承擔ENG任務的記者身上。筆者的主要觀點是:

A.反對“唯金牌論”。

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宣傳導向問題,而是一個專業水平問題。從以往歷屆綜合性運動會的ENG面臨的問題(也包括“單邊注入點”面臨的)首先是“輸了怎么辦?”贏了滔滔不絕,輸了無言以對的情況在很多賽事報道中屢見不鮮。勝敗乃兵家常事,競技體育更是新人輩出。運動員奮斗多年,都想拿金牌。但除了個人實力外,還會有環境、心態、身體、經驗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作為體育記者應該理解、鼓勵他們。記者與運動員之間不僅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關系,更應該是朋友的關系。而在金牌之外,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和關注的東西。

B.反對“唯中國論”。北京奧運會上,反對“唯中國論”可能比反對“唯金牌論”更重要。每屆奧運會上,世界都帶著一半詫異和一半理解的眼光,看中國人在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項目上迸發的熱情。在像田徑這樣的項目上,中國記者不能只關注中國運動員,更應關注世界。無論是世界頂級明星還是來自普通選手,不管是來自“體育大國”還是來自“體育小國”。

C.關系的眼光。注意各個項目的歷史的人物關系和現實的人物關系,對于體育記者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之所以會說外行話,主要是在關系上犯錯誤。例如,一位記者曾在采訪現任游泳中心副主任周繼紅的時候問道:“您以前練過跳水嗎?”曾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跳水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的周繼紅該怎樣回答這樣的問題?

D.提高記者的專業水平。體育報道不同于社會事件報道,雖然很多項目看起來比較直觀,觀眾能夠看懂,但專業記者不是一個單純的觀眾,更要為受眾反映更為專業、正確的信息。

每一個項目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比如有的項目是通過預賽產生決賽人選,而有的項目的決賽人員是通過資格賽產生。雖然意義上差不多,但準確地稱謂也體現了記者對項目的透徹了解。

再比如,曾經有一位記者在新聞會上問跳水名將郭晶晶:“你為什么每次比賽的時候總是前面幾跳的得分低,而后面才慢慢得到高分,是不是你在一開始不太用心?”稍微有一點跳水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跳水決賽時,動作的順序是由規定到自選,難度系數逐漸增加。面對如此外行的記者,也難怪郭晶晶沒好氣地說:“請您先回去讀讀跳水比賽的競賽規則?!?/p>

3,排兵布陣:一言以蔽之,奧運會的魅力在于——所有關于體育(當然是奧林匹克項目)的事件一起發生了,所有和體育有關的人物一起到場了,而正在發生著的事件過程和所有到場的人物命運,又具備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個理想的“指揮者”,應該是這樣的人:第一,他的視野寬闊,能夠看到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所有正在表演的人物;第二,他的判斷力強大和想象力豐富,能夠判斷和想象事件和人物的所有可能性。沒有人能具備這種能力,但是媒體的“指揮者”應該永遠追求這種境界,而且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團隊”將變得異常重要。就北京奧運會而言,有這樣幾個問題:

A.“峰值”意識和提高工作效率。要根據精準的賽程研究,確定報道的“峰值”。ENG的數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防止均勻布局的“撒胡椒面”現象,也要防止焦點熱點的“獨木橋”現象。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說,很難像央視那樣形成龐大的“ENG群”,在這樣的情況下,合理調配利用現有人員就顯得尤為重要。若干重要項目的采訪任務很難由一組ENG全部完成(例如田徑和游泳,特別是田徑,還有就是中國選手參加的重點賽事),而彼此相近和相鄰的賽場可能發生的事件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在北京奧運會上,兩個臨近的賽場北京射擊場和老山賽場,可以構建彼此相互配合的ENG,以便防止資源浪費。

奧林匹克核心區域的三個賽場,統籌人員的協調指揮甚為關鍵。最好能有專項涉獵比較廣泛的記者組成一到兩個“ENG組”,互相協作補充。這樣的角色的建立,有助于在奧運會實戰狀態的工作效率。例如:車輛的使用和線路的熟悉;避免“忙的忙死、閑的閑死”,充分調動力量,解決“力量過?!焙汀傲α坎蛔恪钡默F象。

實際上,上述的思路和競技體育里強調的“項群”概念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北京奧運會的賽場布局問題,“項群”只是一種的思路,不可能拘泥實際的“項群”布局。

B.對于北京奧運會報道的幾個基本認識。

第一,“三國演義”問題,就整體實力而言,中國代表團不如美國和俄羅斯,使得中國在獎牌榜上難以超越美俄,但是由于主場因素、強項突出等特點,中國代表團有可能在金牌數上占據第一的位置。在奧運會報道中,可以突出“三國演義”的觀點。

第二,“測不準原理”問題。奧運會上無弱手,所有預測都是必要的,但是所有預測都是“測不準”的。假如奧運會上的制勝因素都是“實力”因素的話,那么就不是奧運會了,那樣的話世界杯足球賽上的冠軍將永遠是巴西隊。

第三,“概率”問題。中國代表團在前兩屆奧運會上的金牌數多,實際上是一個概率問題,北京奧運會上,尤其要在導向上注意這個問題。

第四,“雞毛”問題。中國的優勢項目,大多是在國際體育界地位較低的“雞毛”項目,例如乒乓球。北京奧運會上,應該更多的以奧林匹克視野構思報道規劃。

4.處變不驚:調度問題。奧運會比賽中的ENG調度可以區分為“組調度”、“場調度”和“點調度”。

A.“組調度”:ENG組肩負雙重任務:一是直接為直播服務,二是在稍后依托ENG制作體量較大的“深度報道”、“延伸報道”型節目。這里仍然以北京奧運會第一天的比賽舉例。第一天的比賽,至少要調度三個主要的“ENG組”:第一個,上午到中午的射擊比賽;第二個,下午的女舉比賽;第三個,晚上的體操比賽。射擊比賽拍攝上的難度和時間上的充裕,決定了“ENG組”制作的節目,必須為當晚的專題性節目服務??赡艿囊朁c有:第一杜麗,第二趙穎慧,第三加爾金娜,第四資格賽成績突出的其他選手,第五“單邊注入點”,第六場外的其他人物(例如總教練、家屬等)??傊谶@個時間節點的報道中,最典型地檢驗著“ENG組”方法的價值。

B.“場調度”:ENG組肩負單純任務,直接服務于直播。而當晚的比賽則體現著比較典型的奧運會特質——“場調度”。精彩的看點有好幾個:擊劍、柔道、游泳、體操……。因此,對于中國運動員較為重要的項目,要使用獨立的“ENG組”,例如體操;而對于其他項目,則要使用整合的“ENG組”。最理想的結果是當晚比賽ENG拍攝的所有內容,都迅速地得到體現,這是所有奧運會晚間賽事要追求的。

C.“點調度”:ENG組肩負單純任務,不服務于直播,但是可能將制作“延伸報道”、“深度報道”類型的節目。對于不承擔“現場回傳”任務的ENG組的調度,可以稱之為“點調度”?!包c調度”是最愉快的報道方式,但是在某種情況下,“點調度”可以“升格”為“場調度”,尤其是當某個賽場上出現意外的時候。

由于北京奧運會的特殊性,除了擁有“奧林匹克電視版權”的電視臺以外,賽時還會有無數的“非注冊電視媒體”蜂擁北京。持權與非持權媒體的最主要區別在于前兩個系統的擁有權。而作為奧運報道“第三只眼”的ENG系統才是專業記者實力素質的體現,也是各家媒體真正競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