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時間:2022-11-27 02:43:36
導語:大學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體育運動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由父母精心照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當寶貝一樣哄著,社會經驗不多,心理較為脆弱,很多大學生自私、狹隘,缺乏毅力,情緒容易波動,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學校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視的。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更看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體育課程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體育教師注重對學生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實,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認識上,體育運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在體育運動中,無論是田徑,還是籃球,都需要學生對外界事物迅速做出判斷并做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來協調身體以保證動作的完成,久而久之,運動也就促進了學生的知覺能力的發展,讓人變得更加靈敏;二是通過體育運動,學生在運動中將不良情緒發泄,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提升情緒體驗;三是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為更好地完成運動任務,會不斷調整對自我的認識;四是體育運動一般以群體運動為主,在群體活動中,學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這就自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最后,體育運動中機體組織得到收縮和擴張,機體技能得到增強,這對預防和治療疾病都有積極意義。
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作用
體育運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活動。在傳統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更多看到的是體育運動對學生機體發展的作用,而忽視了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其實,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我們只有充分分析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首先,從田徑來看,其對學生的意志力有著較好的培養效果。以速跑為例,學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這個過程是較為艱難的,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完成。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這對學生意志力的磨礪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次,球類運動對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以籃球為例,更多地需要學生通過合作在攻防中獲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發揮自己的特長,還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勝,這也就自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馬及雙杠等既具有表演風格又具有挑戰性的項目為例,這類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擔風險等膽怯心理,還需要學生能去戰勝困難、克服心理障礙,這對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三、在體育運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結合大學體育教學實踐來看,一直以來,大學體育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是“師范生練”的模式,即在教學中教師示范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只是被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得到滲透。其實,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合作,以情境、游戲、角色等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訓練,可更好地讓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心理調試能力。首先,要注重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合作方式來組織學生完成高中體育運動項目。小組合作的運動方式可使學生在合作中相互討論、交流,共同分析并解決問題,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責任感、協同意識、合作精神自然就會得到培養。其次,要注重在訓練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再次,要注重引入競賽機制,以競賽方式來提高學生心理的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最后,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運動情況進行反思,從而讓學生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健康并不僅僅局限于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大學生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是否健康發展,勢必影響著社會能否良性運轉。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我們只有樹立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認知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結合教學分析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具體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獲得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作者:周建雯 熊偉 單位: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財政局結對幫扶共建實施方案
- 下一篇:鄉鎮形勢政策教育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