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與文化建設論析
時間:2022-07-28 04:40:38
導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與文化建設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意義上,文化和生態倫理呈現二位一體關系,文化是生態倫理的載體,生態倫理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相應地,生態倫理會多方位促進文化建設,包括指引文化建設的價值向度、決定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引領文化建設的教育導向,少數民族地區有效實施倫理文化建設舉措具有當代實踐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文化傳統;文化建設
生態倫理一般是指,人類在進行與自然有關的生態活動中產生的倫理關系以及調理原則,是人類處理本身與周圍的動植物、自然環境等生態環境關系的一系列德行標準。從它真正被人們定義至今不過幾十年時間,但它的起源幾乎可以追溯至人類文化產生之時。在人類文化發展相當長的時期里,文化都是以民族為載體的,因此對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進行分析,不僅有助于把握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特性,還可以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所擁有的生態倫理觀念。根據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特點及地域特性,有的放矢地制定文化建設決策,不僅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本文以黑龍江省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為視角展開研究,闡釋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與文化建設的關系,以期為正處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時期的農業大省———黑龍江省,進一步改善野生動植物群落、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打開新的視角。
一、文化與生態倫理的二位一體關系
(一)文化是生態倫理的載體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的載體。在歷史上,諸多語言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等始終致力于從各自學科的專業角度對其進行總結,但迄今仍無法給出一個精準而普適的定義。綜合來講,“一個群體(如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能被傳承的思維方式、生活模式、行為尺度、價值觀念、傳統風俗、風土人情、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等,即是人類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進行交流的,游離于物質之外又在物質之中的凝結能夠被傳承和普遍認可的一種意識形態”[1],這種意識形態就是文化。文化包羅萬象,貫穿于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不斷思考探索而積蘊的思想內涵,支撐著各地區、各民族獨特的思想構架,記錄著其自身的發展內容、發展脈絡及意識走向。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內,文化展現出的既是對先時內容的發展和延續,又創造著不同以往、獨具特色的新內容。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生態倫理概念的正式確立時間較短,但生態倫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至“文化”產生的同時,它幾乎存在于文化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及各地區民族主體思想中。生態倫理的概念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及特殊的時代要求下,由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發現并總結出來的。中國少數民族群眾為在各自獨特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于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禮法、習慣,這些為適應自然環境而生的生活方式同時承載著傳承各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與認識的歷史使命。各民族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摸索出相宜的生態文化類型和模式,表現出鮮明的特征。第一,宗教文化蘊含生態倫理要素。少數民族原始的信仰觀念與其早期形成的意識活動有關,并反作用于意識活動。在原始社會,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極低,時刻處于自然的威脅之中,為了維持生存,人類在主觀上渴望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但由于認知所限,人類將這種具有威脅性的自然現象歸結于某種神秘力量,并希望得其庇佑,在形式及思想上向其表達崇拜,確立了原始的信仰觀念,并以此驅動意識活動,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所以,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突出表現于少數民族的宗教與禁忌文化中。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思想不單囊括了對現實事物認識的理性思維,還融入了對萬物起源、人類由來、宇宙形成等的困惑,幫助人類在面臨殘酷生存環境時進行了最早的思考,并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倫理觀。以薩滿教為例,作為起源最早、延續最久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我國北方地區16個民族中有12個信仰薩滿教或仍保留有薩滿教的傳統習俗,這其中包括我省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等。到20世紀50年代,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生活仍相對閉塞,依然從事較為原始的狩獵生產,所以族內對原始的薩滿教文化保存得相對完好,深刻影響著本族的文化習俗、觀念信仰等方面。多神崇拜的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為信仰核心,它認為世間萬物為天所生,一切運動規則皆由神來掌控,神具有比人更高的思維方法和意識,他們通過賜福或降禍的方式支配人類的生存環境。這種為維系人類生存,將自然界中的客觀事物進行神化并加以崇拜的行為,深刻地體現了自認為本的生態倫理觀念。在薩滿教的宗教觀念中存在著純粹的生態保護觀念,它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持續生存的樸素生態哲學觀,它要求信眾平等地看待世間萬物,珍視大地、森林,珍視動植物,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謙卑和敬畏。這不僅是對古老崇拜觀念的延續,同時也表達了對作為意識來源的大自然的重視和感恩。當人們失去理性、無法自覺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薩滿教則會憑借禁忌習俗等形式強制進行調節,從而穩定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如在特定區域及時間內禁止漁獵、采集活動等,這種對本區域內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努力,都是少數民族先民在長期的自然生存實踐中得到的啟示。第二,傳統文化凸顯生態倫理要素。生態文化是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形成的一套為了適應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文化體系,其主要通過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化來表達。以赫哲族為例,因其生活的地域氣候寒冷難以發展農業,但漁獵資源豐富,形成了以漁業為主、采集與狩獵為輔的生產結構。“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是赫哲族中廣泛流傳的一句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赫哲族聚居區域自然資源的富饒程度,側面體現出漁獵民族與自然生態系統依賴與融合的平衡關系。赫哲族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與自然環境進行長期的互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據資料記載,赫哲族民居除少數依山而建,其余均分布于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赫哲族社會發展一直相對緩慢,生產方式基本凝滯在漁獵形式,基本社會形態仍停留在氏族部落階段。作為典型的漁獵民族,赫哲族對自然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以全面直接地獲取自然界中的動植物資源為主要生存方式。這種特殊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漁獵民族的物質生產力處于較低的水平,也使得漁獵民族為了長期的生存發展努力維護生態的平衡,不會竭澤而漁。在這種生產方式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簡單、樸素的平衡關系,使人類與自然得以和諧共處。
(二)生態倫理是文化的具體體現
第一,生態倫理體現了文化的傳承。雖然科技的發展使人類活動不再局限于環境限定的框架之內,但相異的生態環境是產生相異文化形態的必要條件,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深刻影響著本地區文化的起源、產生和發展。如果說影響相異文化形態形成的外部因素是自然環境,那么內部因素就是文化自身在逐漸適應、改造和利用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與其他文化相區別的特性。各區域內的人類群體為適應本地特有的氣候、地理、能源、動植物群落等生存條件,開發利用本地區資源,研發并使用獨特的工具與技術,最終形成其獨特的社會組織模式和文化經濟模式。如,對以采摘果實、打撈魚群、追捕野獸為生的鄂倫春族而言,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滿足生存需求,采取與自然界生物相似的游動遷徙的生存模式是必然選擇。由于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鄂倫春族游動遷徙的生存模式并不會導致生物銳減或滅絕。鄂倫春族長期生活在限定的生存環境中,為滿足生活需求進行的狩獵活動幫助野生動物種群淘汰了老弱病殘的個體,優化了群落結構,這種適度的狩獵采集方式更符合自然規律,它維持了野生動物種群內死亡數量與繁殖數量的平衡,更具合理性。鄂倫春等與自然環境具有更為密切紐帶關系的少數民族文化,蘊含著人類的存續與發展必須以維持生態的平衡為基本前提的精神內涵。當今社會,人類的生存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對野生動植物的依賴,由漁獵文化發展到游牧文化乃至融合至農耕文化時,更多面對的是馴化了的牲畜和人工培養的作物,但世代傳承的漁獵文化的精神內涵依舊深植于鄂倫春族的生態倫理思想之中,族群依舊推崇以萬物為本的自然本體思想,人與自然之間依然呈現著不可割裂的依賴關系。第二,生態倫理是文化的重要組成。人區別于動物,具有嚴密自主的獨立思維及超越感性的理智等特性。人類來源于自然,也無法脫離自然獨立生存。人運用思維、理智、活動和技能等能力不斷地進行改造自然的活動,同時以自然為研究對象促進自身的進化與發展。幾乎從存在之初,人類就開始從倫理的高度思考和認識其與自然的關系,而這恰恰促進了生態倫理的萌芽。少數民族的文化蘊含著多樣性的生態倫理思想,它形成于特定自然環境中,“不僅可以一種感知的符號化的形式存在,還以人為載體,以思想化的形式存在,既包括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自然界的思考和認識,也包括少數民族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習慣法。”[2]從某些角度來看,更為貼近自然的少數民族,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更能感知體悟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深層內涵。無論是以自然萬物的本原為研究對象,或是摒棄了自然哲學的宇宙論道路,將哲學的研究對象轉向“存在”,研究的對象、內容及全過程等依然無法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人類在對自然認識、探索及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各類生態倫理的觀點,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被表現出來,而生態倫理觀的重要性在少數民族文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生態倫理多方位促進文化建設
(一)生態倫理指引文化建設的價值向度
第一,生態倫理糾正生態危機引發的價值危機。馬克斯•韋伯在演講稿《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說過:“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它所獨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運便是那些終極、最高貴的價值已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它們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驗領域,或者走入個人之間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愛之中。”[3]他認為現代社會誕生于“祛魅”,當今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相互碰撞、影響、交融,導致人們原本的價值觀逐漸消失甚至被取代,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在各自的領域內以逐利為目的進行激烈的斗爭,崇高信仰和正確價值觀也日漸式微。“當科技的迅猛發展把上帝從第一推動力的信仰擱淺到一個普通的平凡的位置上時,人們就不再對任何存在懷有敬畏之心?!保?]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生態環境的演變是人與自然彼此作用的結果,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越接近現代,人為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越明顯,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也越惡劣。工業社會以來,人類中心主義大行其道,人類被這種錯誤的觀念支配著,過于看重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將自身與自然對立起來,對自然索求無度,惡果也日益顯現,溫室效應、植被銳減、土地流失物種滅絕、水資源污染、礦產開采過度等。如20世紀80年代初,饒河地區掀起養貉、養狐的熱潮,魚類飼料的需求量大增,價錢低廉的小雜魚最受養殖戶歡迎。為攫取暴利,無良漁民狂捕亂撈,用各種違禁漁具毀害大批魚苗,各種魚類一度幾近絕跡,魚類群落難以維持正常繁殖,區域內物種平衡遭到了巨大破壞。1986年,政府啟動的萬畝灌區工程使林地密布、沼澤縱橫的四排赫哲族村草甸基本開墾殆盡,嚴重破壞了該地區生態環境。這些問題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而惡劣的影響,甚至危及人類生存。第二,生態倫理體現文化重塑中人與自然的內在價值。人類一直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并非獨立于自然之外,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同時具有各自的內在價值,二者在這種價值層面上地位平等且價值內容相互交融。人類中心主義的盛行錯誤地指導了人與自然的互動,忽視自然的內在價值的后果有諸多慘痛的教訓可以借鑒。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轉變、瓦解甚至崩潰,充分說明要使人類過上和諧而幸福的生活僅從制度和技術上解決是不夠的。民族文化的重塑過程也是民族生態倫理的重塑過程,生態環境與生態倫理的發展變化具有統一性,需要從生態倫理的高度上重塑民族文化,引導人們將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與客觀真理相結合。只有使人與自然間呈現和諧穩定的平衡關系,才能實現二者內在價值的最大化,忽視二者之中的任何一個,都會造成價值量的縮減乃至消亡。因此,人類不應把自然看作是可以任意處置的客體,自然與人類同樣具有主體地位。只有人類平等地看待自然,客觀地認識人與自然的內在價值,才能從實踐與文化層面重新塑造客觀科學的生態倫理觀,繼而使已然遭到破壞的文化得以重塑,使得人類以蘊含科學生態倫理觀的文化為依托,從正確的價值觀角度出發,發乎內心、主觀能動地守護家園、維護生態、保護地球。
(二)生態倫理決定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
第一,生態倫理語境下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以黑龍江省來說,由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地廣人稀、漁獵資源豐富,千百年來少數民族群眾擇水而鄰、依山而居,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漁獵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漸漸形成,這也成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實質。這種淳樸的自然漁獵經濟活動貫穿于民族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直至清朝末期。清末的放墾政策使關內大量漢族群眾攜帶農耕文化進入東北地區,他們尋找生態環境優良的土地聚居生活、開荒種糧,其中就包括少數民族聚居地。漢族群眾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影響了本地區少數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及生存手段,逐漸學習掌握了農耕技術。文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生態倫理方面,但由于對生態環境依然擁有強依賴性,其依舊植根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實質之上。同時,由于獨特的歷史條件和滿漢文化與本地區少數民族特有文化融合的雙重影響,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文化無論是從物質層面,還是宗教、習俗、語言等精神層面都逐漸轉變。第二,混亂的生態倫理觀導致社會文化失衡。在農耕文化持久的沖擊及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傳統的生態倫理觀漸漸走向瓦解。在建國以來的60多年間,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在國家治理下,惠民政策深入而廣泛地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也大幅提高,但多數對自然的改造活動及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均未能將生態倫理作為指導,忽視了對生態平衡的維護。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迅速,由市場經濟孕育的所謂“主流文化”不斷滲入,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利己主義大行其道,人們片面地謀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漸漸無視傳統生態倫理的精神內涵與重要意義。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力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漸漸落敗于不斷膨脹的所謂經濟理性,索求無度的經濟開發活動對生態造成了嚴重甚至不可逆的破壞,對民族生態倫理文化造成了沉重打擊,傳統的生態倫理觀被不斷質疑不斷破壞,社會中形成了新的但混亂的生態倫理觀念。錯位的生態倫理觀造成了社會文化的失衡,使得人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生態倫理所賦予的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第三,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體系是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具有繼承性、延續性、創新性和時代性等特性。由于各自存在的差異性,傳統與現代文化相遇時往往會產生激烈的沖突。生態倫理語境下的文化建設要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相互碰撞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求同存異,和諧發展,在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形成面對因環境及時代變化產生的新問題時科學地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觀念。其主要內容是,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引導人們摒棄舊的思想觀念和生存方式,欣賞和關愛自然,塑造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衡量社會的發展進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全方位構建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新文化體系,使和諧發展融入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將人們置于新的科學的文化體系之中,幫助人類向內重塑缺失的生態倫理觀,是生態倫理確定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這不僅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
(三)生態倫理引領文化建設的教育導向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保?]因此,生態倫理以教育為主要手段指引文化建設是必然要求。第一,教育手段是生態倫理建設的必然選擇。對人類生存危機的反思越深刻,人類越能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化的二重屬性,現代化的發展把人從原始的自然意識中解救出來,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資料,但也因利益驅動使人類痛失往昔的生存環境和精神家園,徹底顛覆了人類生存的基礎?!叭祟愐庾R到如果想使自然正常的存續下去的話,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話,歸根結底必須和自然共存?!保?]現代生態倫理觀念絕不只是意識的覺醒,而應成為全人類生存智慧的指針。實現生態倫理建設離不開法律、行政法規、經濟、科技等一系列外在手段,但只有從教育層面入手,引導人們形成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才會使和諧發展形成內生的源動力,從精神層面助力生態倫理語境下的文化建設,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教育的手段培養和造就現代生態倫理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使之成為理性的生態人,為新時代科學生態倫理觀的形成及生態倫理視閾下的文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第二,教育手段幫助文化建設實現最終目標。在道德教育的范圍內,生態倫理的教育旨在使人們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全局角度提高人類的道德素養,形成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文化,并以此指導人們的思想及實踐活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從生態倫理出發,文化建設確立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根本目標,而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生態倫理教育是一種施加影響的過程,目的是為了培養人類的道德素養,這一道德素養要求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作為活動主體的人類依據生態倫理的標準而行為。”[7]生態倫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摒棄與生態倫理相悖的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的利益與人類自身的利益統一起來,使人們真正意識到生態道德是精神層面的內在需要,是實踐層面的方向指引。
三、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倫理文化建設舉措
運用生態倫理文化建設中的道德規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發揮生態倫理在文化建設新時期的理論引導作用。生態倫理文化建設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引導作用,促使我們發現現存生產、生活方式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癥結,引導我們認識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過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實現我們在思想上和價值觀上的高度統一,為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共同努力奮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倫理文化建設要以和諧發展為準則,實現對傳統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揚棄,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及現論精髓,構建和諧生態倫理觀。
(一)傳承和揚棄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思想
雖然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中蘊藏了很多科學思辨的方法,但其仍是一種樸素、感性的生態倫理觀,局限于解決人與自然直接接觸時,低水平生產力條件下產生的簡單矛盾。由于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人類思想觀念轉變等原因,面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物質生產活動給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生態倫理問題時,傳統生態倫理思想難以全面、完整、系統、有效地解決,所以現代生態倫理觀的構建顯得尤為迫切。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傳承與揚棄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粕取精,構建與時代背景及現實情況相適應的精神內核。鑒于少數民族對其特有文化所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有著天然內在的情感依賴,缺乏全局的理性認識,所以在進行生態倫理思想的揚棄時,要注意在不損害少數民族情感的前提下進行理性引導與情感培養。
(二)建立并完善和諧共生的生態經濟模式
生態倫理意識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意識之一,生態倫理文化建設要以全社會的生態意識覺醒為目標,加強科普教育和大眾宣傳,提高群眾的生態倫理意識,制定生態倫理相關政策,建立新生態經濟模式,使公眾對生態倫理語境下的責任與義務擁有清晰認知,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生態倫理文化建設,為生態保護提供內在保障?,F今少數民族深陷生態危機和生活貧困的雙重困境,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文化的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逐利至上的經濟發展理念使人們忽視了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體系,傳統生態倫理在新時期難以發揮引導作用,而現代生態倫理仍處于缺位狀態,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缺乏內在動力。缺乏科學生態倫理思想引導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活動,如過度的礦產資源開采、不加節制的漁獵活動、不計后果的植被破壞等,最終會導致人類生存難以為繼。為了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對以生態倫理為指導的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完善早已迫在眉睫。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經濟觀念,實現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態化集約型的轉變,把經濟發展與生態倫理文化建設聯結起來,從思想上理論上為經濟發展提供指導,以生態經濟模式為藍本走出一條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三)發展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環保理念漸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自發地從歷史教訓中總結經驗,有意識地發展符合現代生態倫理觀的生態化技術,這種生態化的技術不同于以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一般技術,而是將環保理念貫穿于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之中?!安⒉皇前芽茖W技術與生態學劃等號,也不是把科學技術單純地生態化,而是在發展和創新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結合生態化的意識和思維,使得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帶有鮮明的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保?]生態技術由其他技術的“人———社會”二維意識轉向“人———社會———自然”的三維意識,真正地將人的利益與自然的利益結合起來,它的運用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為準則,促使人們有意識地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契合點。生態技術為生態倫理提供技術支撐,促進生態倫理觀與實踐的結合,為生態倫理語境下的文化建設提供現實的參考,同時成為文化建設重要的實踐成果。
作者:武卉昕 劉勝美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二和.中國水運史-舟船的起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
[2]畢曼.生態文明建設語境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稟賦及其資源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
[3][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37-38.
[4]劉煥明.中國夢實踐的生態倫理向度[J].理論學刊,2015,(5).
[5]佘正榮.中國生態倫理傳統的詮釋與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張士平.文化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響[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6).
[7]羅維萍.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8).
[8]李霞.生態倫理教育:內涵、困境及對策[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
- 上一篇:醫院文化建設促進醫患和諧關系
- 下一篇: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藥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