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在影視動畫的作用

時間:2022-05-08 08:22:08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在影視動畫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文化在影視動畫的作用

一、少數民族文化在國產影視動畫中的發展回顧

回顧中國國產影視動畫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初,始于萬氏兄弟1925年制作的我國第一部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后,面對西方動畫的崛起,國產影視動畫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法,創作了如《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返冉浀鋭赢?,這些動畫故事題材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民間故事,創作手法借鑒了中國國畫、戲劇等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我國國產影視動畫在60年代至80年代初進入了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動畫,如《聰明的阿凡提》,取材于新疆維吾爾族文化,其角色、服飾、場景以維吾爾族元素為主,創作手法借鑒木偶戲,其特有的維吾爾族風俗、服裝色彩、歌舞深入人心;此外,還有由傣族故事改編的《孔雀公主》、白族故事改編的《蝴蝶泉》、哈尼族故事改編的《火童》等等。這些具備少數民族文化的影視動畫可以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以民間故事為創作題材,如以壯族民間故事為創作主題的動畫《一幅僮錦》,充分展現了壯族人民的生活場景、民族服飾、民俗習慣。以白族民間故事為創作主題的動畫《蝴蝶泉》,講述白族姑娘與青年為救小鹿而與惡勢力斗爭而死的故事。第二種是以民間技藝或民間風俗節日為創作主題,如《苗王傳》以苗族蠟染藝術作為故事背景,動畫里的服飾、手飾、場景都是以苗族民族生活元素為主;以傣族潑水節為主題的動畫《潑水節傳說》是以民族節日潑水節為主線的故事,展現傣族人的風俗習慣。進入80年代之后,隨著歐美日等國的動畫大量進入我國影視動畫市場,我國具有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逐漸減少。新世紀之初,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國產影視動畫蓬勃發展,創作具有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再次成為國產影視動畫創作人的共識,如2010年,云南省制作了少數民族題材動畫《彩云南》,展示云南多姿多彩的風景和民俗文化;2013年,貴州省推出以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動畫《貴州民族民間傳說系列動畫集》,展示了貴州少數民族的民俗、民間故事、民間技藝等文化。2017年,我國首部展現蒙古草原的3D動畫《草精靈》在內蒙古電視臺上映。同時,由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為主題的動畫片《銅鼓傳奇》也將于2017年底播出,該動畫是以銅鼓為題材,展示了銅鼓的發展歷程,精美的圖案和角色設計,動畫場景皆來自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景和民舍,民族特色濃郁。

二、少數民族文化與國產影視動畫發展的關系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研究整理,對瀕危技藝、珍貴實物資料進行搶救性保護”,“支持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①。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針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劃路線。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面對快速發展壯大的國產影視動畫產業,從少數民族文化中吸取“養分”創作影視動畫,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傳承中華文化精神是時代的要求。在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的影視動畫創作作品中,以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教化意義的題材為主,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影視動畫,《熊出沒》系列影視動畫等等,產生的范圍與影響較大且廣,針對少數民族文化與風俗為主題的影視動畫創作還較少,影響范圍仍不夠大。因此,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進行研究整理,融入現代影視動畫創作中,不僅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為國產影視動畫創作提供更多“養料”,使文化的傳承更具有持續性?!懊褡宓募词鞘澜绲摹保挥袑⒚褡逦幕谌胗耙晞赢?,才能讓世界認識中華文化,使國產影視動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17年5月,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在北京舉行,電影展展示了13個少數民族近20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在電影節上,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組委會主席牛頌在接受文藝報采訪時談到:“民族文化大的自信,并不是文化“回歸”與“復舊”,更不是“他化”與“西化”,而是要通過大銀幕展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傳統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面臨的抉擇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美好追求。對電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傳統文化的價值基因,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現代中國的植株,讓傳統真正進入時代血脈”②。要讓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與時代接軌,不僅僅只是“照搬”文化,更需要影視動畫創作者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讓它完全融入影視動畫的故事設計、角色塑造、場景制作、服飾設計等方面。如何讓影視動畫創作者加深對少數民文化的理解與運用,教育是很好的途徑。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影視動畫專業,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動畫創作人才的需求,創作民族題材影視動畫需要培養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民族文化內涵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可以利用高校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這一途徑,通過教學手段,實現影視動畫人才培養的目標。貴州少數民族眾多,具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的創作資源,地方高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應肩負起培養適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少數民族影視動畫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不僅為地方高校影視動畫專業開辟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也為國產影視動畫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少數民族元素在影視動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貴州省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有原生態民族習俗、民族工藝、文化傳說、民族服飾、民族工藝美術、民族節慶等文化資源;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改革影視動畫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在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而且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給予少數民族文化新的藝術生命力,培養新世紀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傳統的影視動畫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往往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去學習,學生往往缺乏創造力與設計意識;利用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要求學生從少數民族文化中去尋找創作題材與創作靈感,發掘設計元素,將少數民族文化整合到基礎課程訓練中,讓學生從抽象的自然生活中體驗少數民族文化所表達的語言符號,將抽象的事物變為設計元素。課題研究以影視動畫專業的基礎課程《構成基礎》為例,讓學生對收集整理的少數民族題材的故事、圖案、技藝進行提煉,將民間故事、圖案、色彩、形狀解構、重構,與構成訓練主題結合,將完整獨立的造型直接抽象出來作為設計構成的元素,加強作品的創意性與民族性,通過教學改革,學生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構成基礎課程訓練,而是具有趣味性和內涵性地將少數民族民族元素融入構成基礎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又使教學過程具有持續性,并取得了較好的經驗總結果和研究成果。(一)角色設計。在影視動畫創作中,角色是其靈魂,可以說是動畫的“主演”,一部成功的動畫與其角色塑造有著緊密的關系,成功的角色塑造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角色代表了一種文化。例如,我們從“米老鼠”“唐老鴨”角色就想到美國迪斯士尼文化,從“千尋”這個角色就可以想到日本的澡堂文化,從“阿凡提”就可想到維吾爾族歌舞文化。我們以實際案例來分析如何在動畫創作中,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創作動畫中的角色,要從角色的形象上入手,如造型、動作和言語,要“形似”更要“神似”。如壯族題材動畫《一幅僮錦》運用服飾突顯民族特色和角色個性。在勒惹這個角色設計上,運用典型的黑白對比,加上色彩鮮艷紅色的披肩來體現壯族特色,這是“形似”。正面角色勒惹,外形設計以成年壯族男子為原型,輪廓鮮明的臉部結構,高大結實的身材,結合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勇敢、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這是“神似”;而反面人物勒墨和勒厄在服飾上以深灰色為主,搭配線條,突顯角色的虛偽,懶惰和貪婪。母親妲旦的角色是根據典型的壯族婦女原型來設計,如輪廓較鮮明的五觀,突出的顴骨,以深藍青或黑色為主的服飾,頭巾等等。在實踐研究中,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動畫角色或場景”為主題進行構成訓練,有的取材貴州苗族服飾上的圖案“蝴蝶”,“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角色設計以苗族人為原型,角色為一位苗族姑娘,角色服裝衣襟上有蝴蝶圖案,體現有蝴蝶媽媽的庇佑,萬事順意,色彩運用苗族服飾傳統的紅、白、黑、黃、藍五種顏色,這是苗族文化中獨特的民族顏色,通過解構圖形與動畫角色設計要求結合訓練。有的以傣族少女為角色設計原型,角色服飾淡雅,利用傣族少女的特點,角色留長發,束于頭頂,頭飾以梳子或鮮花作為裝飾,或包頭巾,身著白色或天藍色衣裳,傣族人崇尚“孔雀”,認其為祖先,角色人物設計以傣族人的服飾習慣和風俗文化為創作資源。在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以構成基礎課程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對今天創作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動畫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現實意義。(二)故事設計。將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作為動畫故事創作題材是常見的反映民族特色的創作手法,例如在動畫《一幅僮錦》里,故事圍繞著壯族民間流傳的故事來展開敘述。實踐研究中,構成訓練要求學生以少數民族故事作為動畫原畫的構成基礎訓練,學生以簡潔的構成繪圖方式將要創作的故事表現出來,學生在實踐構成訓練中取材瑤族傳統節日“牛節”,牛在瑤族地區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牛的勤勞與踏實使人們產生愛牛,敬牛的習俗,從而形成了牛節?,幾迕耖g傳說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一天作為牛節,牛節這一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祭祀牛神,祈求牛無災無難。故事設計可以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情節進行編排,并將角色設計、服飾設計、場景設計綜合融合到故事中,加入現代元素,如故事設計時可以加入現代生活中的語言或者場景中加入少量的現代元素,使故事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既有內涵又能被現代人接受。(三)場景設計。影視動畫場景也是最能體現民族性的特點,場景是“主角”表演的舞臺,影視動畫的語言是由一個個鏡頭組成的,必須要有相對應的“主角”們生活的環境,即場景,場景不僅要交待動畫的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以及突出民族特色的地理特點,同時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與故事主題,角色結合在一起,具民族特色的場景、故事、角色構成了整部動畫的靈魂。少數民族文化要想在影視動畫中得到體現,這三者缺一不可。在國產動畫《熊出沒》里,場景設計充分體現了地域特色,如主要場景是在東北森林,木頭房子,房子門頭的辣椒,玉米,木材都有東北特色,在冬日樂翻天系列,白白的雪,房子門窗上的窗花,房子外面的用木頭圍起的院子,以及房屋結構全部按照東北普通民居設計;在飲食上,也是根據地方特色來設計的餃子,玉米,饅頭等。實踐研究中,場景設計可取材于少數民族民俗或少數民族生活實景,學生設計訓練取材來源于苗族民俗節日,苗族節日較多,十分隆重,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的形式豐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嘆為觀止,設計訓練將刺繡、挑花、舞蹈等苗族傳統技藝結合在一起,舞蹈動作以具象的人物形式表現出來,展現苗族的文化與信仰,苗族人歷來崇拜自然、祭祀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節日時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祭祀時請朋友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作品設計中通過平面構圖將這一主要場景表現出來,如牛頭可設計在畫面上方展現莊嚴,人物舞蹈可以多種形式出現,圍繞篝火,牛頭進行載歌載舞,人物的舞蹈設計要體現出人們歡快,表現出苗族人民的和睦,團結,友愛。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產影視動畫不可缺少的創作資源。當前,我國影視動畫產業迅猛發展,國產影視動畫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國產影視動畫里,不僅可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而且也將少數民族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使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在世界傳播。培養既有創新思維又有文化內涵的影視動畫設計者,需要從中華文化大家族里尋找“養料”,少數民族文化蘊含豐富“養料”,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影視動畫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文化內涵的影視動畫設計人才,為國產影視動畫輸入更多“生命力”,只有不斷從民族文化那里吸收“養分”,才能創作出更多具有經典意義的影視動畫作品,讓中國影視動畫屹立于世界。

作者:張歡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