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分析
時間:2022-06-14 10:48:19
導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有了新的保護模式,將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數據化,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深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增加了公眾參與保護的途徑。目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數字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需要定向培養相關人才,借助更多的社會資源進行應用平臺的構建,加強文化資源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大數據;少數民族;傳統文藝;保護傳承
大數據即是指互聯網進入高速發展期以來,急速產生和累計的海量數據,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其所蘊含的信息價值,為各類發明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支持。[1]隨著近年來大數據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人們開始將大數據引入傳統文化保護中,在政府決策支持下借助數字化、網絡化等手段,將文本和圖像進行數字化轉換、數據存儲、數據庫建設以及數據分析。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包括戲曲、歌舞、器樂、書法、繪畫、民族文字等,大數據的發展也為這些種類繁多的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一、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統模式
中國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造就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形成了珍視文化、愛惜古書的優良傳統。彝族人民把傳統文化看作是自己生存發展的根本,將大量的彝文古書存下來,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作出了極大貢獻。以新平縣老鄉廠為例,老廠鄉彝族人口眾多,占總人口的70%以上,彝族文化底蘊深厚,從2011年開始,老廠鄉人民政府組織人員對本轄區的畢摩人員進行了走訪摸底,經過整理統計,共有80人藏書347冊,古籍種類主要有占卜類、文學類、經書類,藏書主要有《拉差們書》《唐王書》《節提書》《看八卦書》《鳳凰記》《董永記》等,分布于全鄉7個村(社區)36個小組,持有者以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員為主。因為彝文古籍一直是家族傳承,所以現在所有的古籍均由各位畢摩人員保存,畢摩人員對其收藏的書籍視作珍寶,很少給外人識辨,導致書籍的珍貴程度、歷史價值如何、研究利用或者復制都有較大困難。老廠鄉現存的彝文古籍紙張多為綿紙,以手抄本為主,由畢摩人員保管、應用,個人保管條件有限,保存措施不當,有的古籍損壞嚴重,內容已經模糊不清。這種早期田野搜集和書面記錄形式的保護方式,對于珍貴古籍和文獻資料保護力度仍有不夠。從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形式發展來看,目前國際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模式都在從“記述民族學”向“數字民族學”過渡。
二、大數據時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出現新模式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以及數據庫的建設。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包括了資源采集和處理兩個環節。資源采集一般是將文本文獻運用數碼相機或者高分辨率掃描儀進行靜態采集,通過攝影攝像技術對戲曲、民樂、舞蹈進行音視頻的動態采集。資源處理通常是通過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或者是圖像制作軟件對音頻視頻以及文本分類并區分不同的格式存儲。資源數字化后是建立相關的圖文影像數據庫,便于檢索、提取,為傳統文藝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數字資源支持。數字化保護模式和傳統保護模式比起來有著明顯的優勢,一方面,數字化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實現異地資源共享;另一方面,藝術資源的數字化可以提高數據量,數據庫規模越大數據越全面,數據分析的信度則越高。[2](二)建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大數據平臺。大數據需要極大的數據量,而數據量的擴大依賴于點擊率和閱讀量,因此,數據量的增加就必須將數據庫對外開放,提供給公眾。就目前而言,我國所建成以及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數據庫多達十幾家,這些數據庫皆隸屬于研究機構以及高校,其中極少是向社會公眾開放,數據庫中“死庫”是普遍現象,大量的研究數據被作為各研究機構、高校甚至文化公司的內部資源,沒有實現資源的共享,很多學界研究沒有辦法在數據庫之間展開交互性綜合性的分析,數據利用率低下,無法達到數據庫建立的優勢。鑒于此類問題,我國在大數據行動綱要中提出了推動各行業、地區、領域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針對目前所存在的數據資源碎片化,文化部推出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委員會,開始了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民族傳統文化信息共享,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搭建數據應用平臺。[3]以云南省為例,作為多民族省份,云南省在2013年開始建設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據庫,該數據庫將涵蓋云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民間古籍文獻、民族藝術等方面,全面采集各類資源,建成多種形式媒體統一存儲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據庫。目前數據庫管理系統包括入庫數據標準擬定、欄目規劃以及數據庫展示系統設計論證和各類資源數據試采集工作已經完成,待建成后將向社會公眾開放。(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進度加快。語言文字的數字信息化處理是對大數據利用的基礎。最近幾年,我國為常見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制定信息編碼標準,但大多數少數民族仍然難以使用自己的文字對計算機和網絡進行操作,建立數據庫。目前我國的數據庫幾乎只能支持英漢雙語檢索,極少有數據庫可以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在內的多種語言。因此,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引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支持少數民族語言、語音、音像資料等軟件開發,優先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覆蓋。清華大學所研發的“統一平臺少數民族文字識別系統”是全球第一款能夠在統一平臺上支持識別6種中國主要少數民族文字的識別系統,這個系統對6種文字的文檔能夠自動識別。在文化共享工程的領導下,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將利用所研發的民漢智能互譯系統,建成藏、蒙、哈、維、朝等語種與漢語同時使用的雙語網站,實現文化共享。[4]這些新技術的出現,都為少數民族傳統文藝的數據庫建立、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與此同時,語言文字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言文字的信息化對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研究以及古文獻的整理都有著重要意義。(四)針對性培養少數民族大數據應用技術人才。大數據在統計分析上有著優越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其利用仍然有賴于人的分析能力。“通常所謂的大數據,其實指的是包括數據存儲處理以及分析的技術以及能夠通過對這些數據分析獲得有效的實用性意義的人才?!盵5]大數據在少數民族傳統文藝保護中的應用,仍然離不開相關人才的有效使用,這就急需一批懂得少數民族語言以及計算機科學的復合人才。2012年,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成為了該項技術教學示范中心,蘭州工學院成立了“甘肅少數民族數字化研究中心”,主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對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產品開發推廣和數字化傳承。依托這些培養基地,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緩解了民族地區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李冬梅,黃文章.三亞市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現狀及對策[J].瓊州學院學報,2014,21(04):44-54.
[2]劉家民.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現代文藝觀念的嬗變[J].天府新論,2014,(04):148-155.
[3]楊曙光.“繼承傳統藝術,融匯時代新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觀后[J].中國音樂,2013,(02):186-188.
[4]嚴永和.民族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設計:評價與反思[J].民族研究,2010,(03):10-24+107.
[5]黃龍光,徐娜.試論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歌場[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0):74-81.
作者:高會新 單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老廠鄉文化事務中心
- 上一篇:休閑娛樂文化發展研究
- 下一篇:視覺傳達與民族文化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