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4-29 11:40:39
導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撐,安源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蘊含著重要的時代價值。通過調查分析地方高校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利用安源紅色文化資源的現狀、存在問題,提出從健全協調聯動機制、設計主題景觀空間、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利用安源紅色文化資源來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安源紅色文化;地方高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安源紅色文化是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和安源工人在安源地區從事中國革命建設相關活動中產生的。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1]當前,新時代大學生主體發生變化,“00后”大學生的思想活躍,綜合素質較高,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存在個人主義思想濃厚,合作意識、責任意識、抗壓能力較弱等特點。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師生對安源紅色文化了解不深、傳播不夠。因此,地方高校積極探索安源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對教育引導大學生從“心懷愛國之情”到“篤行報國之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新時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堅定大學生愛國之心、樹立大學生強國之志、培育大學生報國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紅色文化是堅定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之心的“營養液”。紅色是紅色文化的視覺表現,代表中國革命斗爭的內在精神,國旗的顏色是紅色,象征著昂揚斗志、熱血澎湃等特征。許多革命歷史文化舊址、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旅游地也滲透著紅色元素,可以使參觀的大學生們通過視覺沖擊,迅速聯想到當時當地革命者在烈火硝煙的戰場中頑強拼搏、前赴后繼的奮戰場面,感受到英雄先烈們為美好的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生死的愛國情懷,達到身臨其境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從而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之心。以安源為例,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十分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其中,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2.紅色文化是樹立新時代大學生強國之志的“奠基石”。理想是從現實出發在頭腦中構建起來的對美好未來的一種遇見和設想,信念是對美好未來一定能逐步實現的堅定信心。理想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2]。安源這片紅色的土地,于1920年到1930年間曾十次來到這里,組織策劃工人運動和部署秋收起義,用行動詮釋了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和在安源張家灣策劃的湘贛邊界秋收暴動中,成千上萬的紅色人物在生死考驗面前英勇無畏、威武不屈,這正是他們“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對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矢志不移,體現出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這些紅色文化精神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強國之志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3.紅色文化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報國之行的“動力源”。首先,安源紅色文化傳遞出在安源的革命先烈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等高尚的品質,在長期的革命和歷程中安源人民培育和傳承著“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其次,安源紅色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是地方高校教育大學生最寶貴最有說服力的“校本教材”。典故中的紅色人物能在大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能激勵新時代大學生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行動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次抗擊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中,傳承紅色基因,用生命守護人民的安全,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和使命,彰顯了新時代大學生不忘愛國之心,回報國家和人民的高尚之舉,這正是紅色文化育人的真實寫照。
二、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安源隸屬于萍鄉市,是中國工人革命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曾經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這里沉淀著紅色記憶。坐落其中的萍鄉學院,對安源紅色文化“耳濡目染”、共生共榮。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安源紅色文化發揮著育人優勢,為地方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和物態文化資源。通過對萍鄉學院31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13名教師的深入訪談,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對安源和安源紅色文化知識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但缺少深度和廣度,甚至部分教師也一知半解;部門之間在工作中缺少互動聯動;校園缺少紅色文化物化載體;紅色文化活動創新不足等。由此可知,學校在安源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師生對安源紅色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
從調查問卷中得知,部分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知識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對萍鄉本地的革命文化歷史了解不多;對安源工人運動、秋收起義、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老阿姨”的事跡了解不深;對、劉少奇、盧德銘、賀國慶、劉仁堪、王耀南、黃靜源等革命先烈在萍鄉的革命故事掌握不夠。如在調查的312名同學中,有159名同學對同志在萍鄉的革命活動不了解或基本不了解;超過一半同學對秋收起義總指揮是誰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地址在哪都不太清楚;只有158名學生回答出校園廣場銅像的基座上的文字是“情系安源”等等。調查還發現,近年新進的教師較多,且多數是來自萍鄉市以外的年輕老師。部分教師本身對紅色文化不太感興趣,也缺少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專題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安源紅色文化知識滲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在二、三、四年級中,約10%的學生在問卷中作答教師沒有在課堂上或是在課外向他們講授過安源或與安源相關的紅色故事。
(二)校園缺少景觀物化載體,紅色文化氛圍不濃
校園里面除了在西校區敬立了一尊青年的銅像以外,在道路旁、景觀帶、教學樓、宿舍樓等學習生活場所都缺少紅色文化的景觀設計,道旗、宣傳欄等宣傳載體也缺少紅色文化元素。銅像廣場周邊也缺少介紹,使學生并不能真正明白學校在校園敬立銅像的用意,不了解十次來安源的光輝事跡和歷程。
(三)部門之間缺少互動聯動、沒有形成合力
通過調查發現,學校幾個相關單位,包括宣傳部、學工處、團委、馬院等都開展了一些工作,舉辦了一些活動,但在統籌安排、整體設計、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作、部門與學院之間的聯動等方面存在協調不足、互動較少,尚未形成強大合力,導致有些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四)紅色文化活動創新不足、缺乏吸引力通過對師生的調查發現,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如開展紅色文化主題講座,校報、廣播臺、學報開辟了紅色文化專欄,但是活動創新案例不多,且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受訪教師認為在課程思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方面都應該進一步增加紅色元素。此外,學生開展紅色文化課外實踐活動載體不夠,出現形式單一,缺乏親和力、創新力,師生參與人數少等現象。
三、安源紅色文化有效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與對策
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要注重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講授與體驗相結合的原則[3],通過健全協調聯動機制、設計主題景觀空間、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切實有效地將安源紅色文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傳承好紅色基因,爭做紅色接班人。
(一)創新課堂教學形式,用安源紅色文化筑牢新
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加強安源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設,統籌推進安源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幫助大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奠定愛國主義基石。一是要完善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各司其職,不斷強化學習宣傳,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使全校師生員工都積極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中來;二是要加強互動聯動,黨委教師工作部、黨委學生工作部,與黨委宣傳部門建立聯動機制,促進部門與部門間的聯動,部門與二級學院間的互動,做到管理部門有策劃,二級學院有響應,共同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加強檢查考核,對年初計劃中要求的相關紅色文化建設和活動進行檢查和督促,將重點任務納入年終部門考核,促進安源紅色文化育人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設計主題景觀空間,用安源紅色文化打造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場所
針對校園缺少紅色文化物化載體,校園紅色文化氛圍不濃這些不足,學??梢酝ㄟ^設計一個貫通東西的、主要景觀中軸線的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空間來處理。景觀項目構建出“一館、一園、一區”的布局,打造一條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鏈”,實現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通過景觀物化學習紅色文化知識,“潤物細無聲”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第一,打造安源紅色文化育人展覽館。將安源深厚的紅色底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校黨團建設、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科學研究,將安源紅色文化育人的成果集中在館進行展示。每年組織新進教師和入校新生到展覽館進行開學第一課,讓育人展覽館成為每一位師生的“網紅打卡點”。第二,打造安源紅色文化育人校區。將學校西校區“情系安源”廣場和升旗廣場打造成以安源紅色文化元素為主的校區,在廣場周圍設計景觀宣傳欄,將青年十次來安源、安源工人運動、秋收起義、國旗的來歷、國旗班等進行介紹和宣傳。第三,打造安源紅色文化主題公園。遠期考慮可以將東校區英華樓旁邊的小山建成萍鄉紅色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壁畫、微型雕塑等載體,根據安源紅色旅游資源的分類,將安源工人運動路線、抗日戰爭路線、秋收起義路線、名人故居及烈士瞻仰路線、井岡山革命斗爭路線的萍鄉紅色景點濃縮于此,打造高校紅色文化主題景觀“江西樣板”。第四,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紅色文化元素。通過在學校樓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中增加紅色文化元素,如命名紅色班級等;在宣傳欄、道旗、標語中增加紅色文化內容;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增加紅色文化主題等,使大學生在校園中耳聞目染,自然接受紅色文化知識的同時,了解紅色文化故事、感悟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三)健全協調聯動機制,用安源紅色文化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方向第一,要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思政理論課是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將安源紅色文化寫進人才培養方案中,編寫安源紅色文化地方教材《安源紅色文化大學生讀本》,讓學生對安源紅色文化有個系統的了解。教師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者”,要利用安源紅色文化資源,找到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結合點[4],將安源紅色人物、故事等鮮活的素材運用到課堂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還可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命力”,真正實現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如十次來安源的故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全過程;“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等內容。要創新教學形式,采取“實踐+”模式,可以通過編排舞臺劇、小品等讓學生參與進來,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感知,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在加強師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同時,要根據專業課的性質和特點,加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將紅色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遷移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實現“雙全”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5]。第二,要做好“十百千宣講團”宣講。一是要利用?!笆偾v團”,積極組織宣講團成員深入學院、班級進行安源紅色文化主題的宣講活動,讓安源紅色人物、故事傳遍校園每個角落,讓安源紅色文化深入師生心靈深處,入腦入心入行;二是要選拔、培養一支紅色文化金牌講解員,深入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文化育人展覽館為師生進行講解,講好安源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三是要主動聘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專家和安源紅色人物的后代走進校園為學生們講授安源革命故事,讓身邊的紅色事跡感染學生,增強大學生對“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的理解,提升大學生愛國情懷。
(四)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用安源紅色文化唱響新
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要有效銜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達到育人效果。高校要根據學科、專業特色,將校園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將安源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6],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打造紅色文化活動“一院一品”工程。一是利用五四青年節、八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7],多開展紅色家書誦讀活動、“紅色安源拉練”“安源定向越野賽”“跨越時空的回信”“我和國旗合個影”“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等主題教育活動;二是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日、紅色社團、引航講堂、萍實講堂、紅色文藝晚會、經典誦讀、讀書沙龍等多種方式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引導學生感悟革命初心,傳承紅色基因;三是開展文明單位評選活動,評選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樓棟等,把紅色文化融進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四是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走安源紅色旅游文化線路等,使大學生體驗革命時期的艱辛,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并通過撰寫調研報告、交流心得體會,體會安源精神的內涵,增強紅色文化自信,建設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家園。
四、小結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盵8]學校秉承“厚德至善、勵學篤行”的校訓精神,要充分發揮安源紅色文化優勢,牢固樹立紅色文化育人理念,用足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著力從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設計主題景觀空間、健全協調聯動機制、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將安源紅色文化有效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1-01-26].
[2]楊會清.傳承紅色基因,做合格共產黨員[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7~18.
[3]張泰城.紅色資源與高校人才培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25~27.
[4]陳健瑜.基于陽江紅色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4):110~111.
[5]高小衡.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以韶關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6):130~132.
[6]候偉.紅色文化對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價值[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215~216.
[7]梁發祥.講好高校紅色故事激活大學生紅色基因[N].甘肅日報,2020-01-08(08).
[8]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R/OL].(2018-09-10)[2021-01-26].
作者:宋波 于麗那 王建芳 單位:萍鄉學院
- 上一篇:企業會計準則執行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高職學生成長數據中心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