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傳承與保護
時間:2022-10-22 09:15:36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傳承與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藏戲自200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及資金保障下,藏戲在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藏戲作為一種戲曲,雖是藏民族的傳統文化,但在娛樂多樣化的今天,要更好地傳承下去,仍困難重重。文章闡述了藏戲的起源與發展,探討了民間劇團在傳承與保護藏戲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傳承;保護
1藏戲的起源與發展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藏戲在西藏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傳,14世紀,僧人湯東杰布為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募捐集資,便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赴各地演出來募集建橋經費,這就是最早的藏戲。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規定各民間藏戲班在雪頓節期間到拉薩獻禮演出,使各民間戲班有了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的機會[1]。藏戲有白面具戲、昌都戲、德格戲、門巴戲、安多戲、華熱戲、康巴戲、嘉戎戲、藍面具戲[2],廣泛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藏戲產生于民間,根植于民間,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也是人民現實生活的重要部分。藏戲自200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國家對藏戲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有政策的支持,還有資金的保障,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不只是藏戲一個項目,所以藏戲得到的支持并不足以使它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創新,可供人們選擇的娛樂方式多樣化了,藏戲作為藏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面臨著觀眾減少、民間劇團難以維持正常運轉、傳統文化面臨消失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位于拉薩市的西藏藏劇團是專業性表演團體,該藏劇團于1962年正式成立,后中斷,20世紀80年代后,恢復藏戲演出。專業劇團具有較多優勢:一是有政府的資金扶持;二是演出人員經過專業培訓,流動性??;三是有規定演出任務,除每年的雪頓節定期表演、出國演出外,也會定期到西藏其他地區去演出。但專業劇團到地區演出的次數有限,普通大眾難以觀賞到,因此民間藏劇團在傳承與保護藏戲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調查時發現,民間藏劇團的發展困難重重,甚至面臨傳承人失傳的危險。筆者選擇了娘熱民間藝術團、雪巴拉姆民間藏戲團、覺木隆藏戲隊作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的對象,梳理了民間藏劇團存在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2民間藏劇團現狀
2.1娘熱民間藝術團。娘熱民間藝術團位于拉薩市北郊的娘熱鄉,是20世紀80年代恢復演出較早的劇團之一,前稱為娘熱鄉藏戲隊,由娘熱鄉政府全面負責經營。20世紀80年代,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重視程度遠比不上現在,娘熱鄉藏戲隊經營困難,便脫離了鄉政府,轉變為民間劇團。初期困難重重,沒有排練場地,演出人員只有十幾人,沒有形成固定團隊,閑時還要下地干活,演出時才集合,而且沒有固定收入。經過幾任團長的不懈努力與創新,娘熱藏劇團逐漸擴大規模,有了固定排練場所和專職演員,并且收入穩定[3]。該劇團是能完成藏戲八大傳劇目的民間劇團之一,為適應劇團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名稱也更改為“娘熱民間藝術團”。劇團幾乎每天都有演出,節日期間還需提前預約。筆者隨劇團到山南昌果鄉望果節演出(圖1),演出當天雖下著小雨,但人們觀看的熱情絲毫不減。下午的歌舞表演把活動推向高潮,觀眾席地而坐,演員就在觀眾中間表演,雙方沒有阻擋、沒有隔閡。歌舞表演主要是藏族舞蹈堆諧、芒康舞蹈和林芝舞蹈,以及老百姓喜樂見聞的藏語小品等。筆者從副團長處得知,演出內容全由邀請方決定,一般情況下由藏戲和歌舞表演兩部分組成。酬金也由邀請方定,經濟條件好一些的村或鄉會多給點酬金,有時也會邀請其他村的人來觀看。鄉村演出與商業演出相比,酬金少了很多,但他們仍然愿意去村或鄉里演出?!安貞蚴俏覀兠褡宓膫鹘y文化,本民族同胞理應能觀看到藏戲表演。我們有責任把藏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像阿里、那曲等偏遠的地區,雖然條件艱苦,但我們都去演出過”。劇團一年要演出200~300場"。雖然演出較多,但娘熱民間藝術團也存在資金短缺、人才培養難等問題。圖1藏戲傳統劇目《智美更登》(來源:作者自攝)2.2雪巴拉姆民間藏戲團。雪巴拉姆藏戲團位于拉薩市羅布林卡附近的雪新村內,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1956年,功德林寺濟隆呼圖克圖組建了功德林寺藏戲團,這是最早的雛形。1959年后,拉薩市西城區在功德林寺藏戲團的基礎上,創建了拉薩市雪業余藏戲團。1979年,重建戲團,正式成立了雪民間藏戲藝術團[4]。2004年4月,雪巴拉姆藏戲并入了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因此,雪巴拉姆藏戲團雖是民間劇團,但它的發展模式與娘熱民間藝術團明顯不同,雪巴拉姆藏戲團的觀眾主要為國內外的游客。目前該團能出演傳統八大藏戲中的5部。雪巴拉姆副團長表示,該劇團也存在資金緊張、外出演出機會少、人才培養困難等問題。2.3覺木隆藏戲隊。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前身覺木隆,是所有藏戲劇團流派中影響較大、傳播最廣的流派。2001年,堆龍德慶縣乃瓊鎮的瓊達重組覺木隆藏戲隊。截至目前,該劇團共有38人,旦達為國家級藏戲傳承人,藏戲的傳統八大劇目也都能演。覺木隆藏戲雖然影響較大,但實際發展狀況不容樂觀。西藏自治區藏劇團也屬于覺木隆流派,但有政府的資金扶持。乃瓊鎮的覺木隆藏戲屬于民間劇團,資金缺口大,人才培養困難。在采訪旦達老人時,老人很擔心覺木隆藏戲隊會解散:“部分藏劇團過于商業化,失去了藏戲的精髓,而現在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只看精彩,不看傳承?!?/p>
3民間藏劇團存在的困難
3.1資金缺口大。資金短缺是筆者所調查的3個民間劇團的普遍存在的困難。劇團正常運轉困難,演員們無法專心排練及鉆研,勢必影響演出效果。3個民間劇團的經營模式各有不同,演出所得加上政府支持,劇團收入僅看金額仿佛不少,但是劇團的開支也很大。首先,每個劇團大約有40~50人,僅工資支出就要一定的金額。其次是服裝、道具、設備,如音響設備、LED字幕顯示屏等的費用。所以,收支依然不平衡。3.2人才培養難,人員流失嚴重。藏戲自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已加大了對藏戲人才培養的力度,一是院校開設藏戲本科班;二是劇團培養。前者的專業性強,但數量有限,遠遠跟不上劇團演出的需要。在調查中發現,本科院校畢業的藏戲表演人才不愿意到民間劇團就業。目前民間劇團大部分是靠自己培養,專業性雖差一些,但能滿足演出的需要。劇團培養出來的藏戲表演人才流動性也太大。娘熱藏劇團應是目前民間劇團當中演員收入較高的劇團之一,演員能拿到約3000元/月的工資,即便如此,人才流失仍然嚴重。藏戲練習周期長,唱腔需要長時間學習,這也是為什么老年觀眾認為現在有些藏戲唱腔不到位的原因。演員工資低,學唱困難,人才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劇團的發展。
4針對民間劇團存在問題的對策
(1)政策支持和民間藏劇團轉變觀念雙管齊下,解決資金短缺困難。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自2009年起,每年投入專項資金,對藏戲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比起民間藏劇團龐大的日常開銷,這還遠遠不夠。政府可鼓勵企業、社會各界人士資助民間藏劇團,并對資助的企業給予稅金的減免政策,達到企業和民間藏劇團雙贏的效果。同時,民間藏劇團也需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僅僅依靠政策的撥款來維持藏劇團的生存是不行的。民間藏劇團可以通過提高演出水平、增加商業演出的機會來改變目前資金短缺的困境。部分藏戲傳承人和專家擔心迎合市場表演會導致藏戲商業化,失去文化的精髓,這不無道理。民間藏劇團應在演出時把握好度,可以在完整認真地傳承傳統八大藏戲的基礎上,穿插表演歌舞。(2)創新藏戲人才培養和保障的新模式。“留不住人才,培養藏戲人才難”是所有民間劇團都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藏戲演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采訪的18人中,小學文化程度有11人,占61%;初中文化4人,占22%;高中文化3人,占17%。文化部門可定期開展培訓班,以提高演員的教育水平。藏戲人才是藏戲傳承與保護的關鍵,也是民間劇團發展的關鍵。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之一便是演員的待遇不高。部分大專院校開始培養班科出身的藏戲人才,如四川藝術學院、西藏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5]。但科班出身的人才數量有限,大部分還需依靠傳承人、劇團培養。創新藏戲人才保障新模式是關鍵,可為演出人員購買社會保險,提高工資待遇及生活質量,讓他們沒有生活的后顧之憂,以便能潛心鉆研藏戲表演技藝。
參考文獻
[1]張鷹.藏戲歌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2]劉志群.藏戲與藏俗[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4.
[3]李宜.西藏民間藏戲隊經營模式調研報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52.
[4]央金雪.民間藏戲藝術團[EB/OL].[201-08-11].www.sohu.com/a/159817431_119022.
[5]賈麗.非特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藏戲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3(7):41-42.
作者:賈麗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 上一篇: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
- 下一篇:芻議現代教育技術在政治教學的運用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