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大報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與保證

時間:2022-04-16 11:18:32

導語:高品質大報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與保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品質大報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與保證

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方向與任務淺識

(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路向與要求

文化大發展屬內涵式發展,它不是爭世界第一、第二,也非弄點新詞、熱詞等,或制造點“文化名人”與大而空的“文化建筑”等,改善、提高國民素質,不斷提拉百姓生活品質是文化發展、科學發展之目的與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全面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和建構“美麗中國”(竊以為,“美麗的文化”“美麗的教育”“美麗的國民”“美麗的公務員”“美麗的社會”“美麗的環境”與“美麗的報紙”“美麗的心”等是“美麗中國”的基石、前提,是“美麗中國”的內涵與主要標識)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方向;致力于國民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提高,進而全面推動科學發展乃文化發展的主題;為國民及發展與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是文化發展、繁榮最根本的任務。國民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社會文明度大大提升了,國家硬、軟實力明顯提拉了,這是文化發展、繁榮的標準與標志。竭誠為民服務、為提升國民素質服務、為提高國民幸福度服務,是文化建設與發展最關鍵、最實在的項目與大事。

(二)大報是文化的代表與旗幟,高品質大報是文化

大發展的基礎與保證現在,大報(主流報紙)是數量多、最普及的公共文化產品,其“形象高大”,具權威性、影響力較強。大報是離百姓距離最近,是天天見面的文化產品,在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品質上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傳播、生產知識、文化是大報的功能與“功課”,她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推進社會成長的文化主力軍,在促進國民素質的提升上她有教化和潛移默化之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建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大報的推進力不能輕視。大報及品質也是文化發展及水準的重要樣本,了解、測度文化發展及水準讀大報有見微知著之效。如是,保證質量、辦好大報是文化發展一項具體而實際的工作,是文化發展須重視、落實的實務。大報是文化及其傳播的主基地,是投送科學文化、先進文化的高地,也是文化及發展的重要代表與旗幟。出版高品質大報是文化發展、提升國民素質和建構美麗中國的基礎與需求。大報屬文化品牌,她應發揮優勢與特長,為文化發展吶喊、助力。大報及質量與文化及發展有一榮俱榮的關系,大報品質優,文化則昌盛。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文化發展、繁榮需大報的有力支撐與推進。“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中共“十八大報告”)與打造有文化的社會,大報是重要角色,其效力、功能不容小覷??傊幕l展大報是元素、是前沿陣地,文化繁榮需大報發力、“上色”;發展、繁榮文化須關注大報及質量,應保證大報的水平,以有效推進和保證文化發展;大報常有紕漏等質量問題,將降低其公信力與社會關注度,會無形地折損、消解文化發展的質量及效果,將牽阻、有損文化大發展與社會進步。

二、出版高品質大報是文化大發展的基本訴求

(一)我國(大陸)報紙及影響力調查

電子媒體時代,我們的大報不會死,她有許多受眾,仍有很大、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大報依然重要、必須和“風光”,尤其是老牌大紙、資深大報?!翱磮?,是有益的”(魯迅),此說至今有效、成立,且還會持續。1、報紙數量2011年,我國(大陸)共出版報紙1942種(黨報、晚報都市報、行業專業報、生活服務類報紙)。我國日報的千人擁有量,2003年突破70份后,逐年持續上升。2011年,每千人擁有日報90份,人均年擁有期刊2.44冊;北京、上海等發達省市千人日報擁有量280份左右,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1]。其中《參考消息》日發行量超300多萬份(居世界日報日發行量十大報之列);《新民晚報》日發行量超100萬份。2、報紙的影響力及地位等一瞥(1)廣東省社科院青少年成長中心等的《2012廣州市少年兒童媒介素養教育調研報告》顯示:在少年兒童最信任的媒介調查中,57%的受訪者表示報紙是除課外書外,他們最信任的媒介,電視以39%位于第二,網絡以27%居第三。雖然網絡等新媒介影響越來越大,但目前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依然是受少兒信任的重要媒介[2]。(2)2012年8月,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了《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2年度)》。它表明:在首選的閱讀方式中,對“傳統(紙質)閱讀”的選擇達到56.69%,“網絡閱讀”為32.06%等,傳統(紙質)閱讀方式占優勢地位;選擇紙質閱讀的主因與閱讀質量和要求相關。有近70%的受訪者認為紙質閱讀具最好的閱讀效果,絕大多數受訪者將紙質閱讀與閱讀的深度聯系在一起。如,選擇“考慮資料的權威性、學術性”和“需要深度閱讀”的比例皆超過30%,其它的理由有“篇幅長、文字比例大的材料”、“專業性強”、“難以理解的材料”等;在信息獲取的幾個主途徑中,“網絡”、“電視”和“報紙”的比例遠高于其他選項[3]。同期,上海交大輿情研究實驗室的“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版)”顯示:2011年,報紙、互聯網新聞和微博是社會輿論熱點事件的三大曝光渠道,其曝光量分別占全年影響較大輿情事件的24.7%、24.9%、20.3%。與往年相比,由傳統媒體首次曝光的全國性事件是最多的,全年共27起,且主要是食品安全事件。其中,報紙在權威性、內容深度、議題設置能力等方面具傳統優勢,曝光事件之前常有充分準備,并有更詳實的細節材料作為支撐,經報紙首曝的公共事件對推動立法、廢除政策及形成人大、政協提案等方面的影響力更大[4]。

(二)保持大報水平是文化大發展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的內需

1、大報權威性依舊、受眾面很廣,其社會“作用力”不能低估由上述信息可知可悟,全媒體時代大報依然“偉岸”、“威猛”,其覆蓋面寬、“磁力”與社會“作用力”不能低估。提高文化產品水平、提升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抓手、主軸?,F在,傳播面大、閱讀率高的大報,對社會發展而言有較大“能量”,社會公平、正義、有序與和諧的發展,大報是隱形的巨大推手。大報報社是促進文化發展當然的社會工作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行動者,也是文化發展、繁榮的主要服務機構及窗口。大報是最大眾化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發展的載體,提升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科學發展,她是動力源;大報也是國民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公共教科書與教師。大報受眾面廣、可信度高,其科技傳播、文明投送以及傳遞的正能量①會放大、擴散,將無聲地助益于社會的文明、進步。2、在科普與國民科學素養不理想之時,大報的科普不能滑坡[5](1)公務員們科學文化素質與能力映射著社會文明度和執政黨及政府形象,它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及水平?,F在,一些官員、公務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沒達到應有要求。2007年,國家行政學院程萍博士的《中國縣處級公務員科學素質調查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縣處級公務員多少都存在相信求簽、相面、星座和周公解夢等迷信的情況。貪官信神信鬼、裝神弄鬼、求神求鬼已成時下官場丑惡一景[6]國具基本科學素養的國民比例為3.27%,遠低于發達國家。顯然,勞動者科學素養不高、綜合素質不理想,將牽絆發展、影響發展質量。(2)科普在走下坡路,科普電影不景氣即寫照。科普電影是大眾科普重要方式和主渠道,也是文化發展、繁榮不能少的內容。然而,我們的科普電影卻不盡如人意。20世紀80年代,獲得過國內外各種大獎的科普電影重鎮、上??萍茧娪皬S,在合并多年后已復建,但她元氣大傷,至今未有科普作品問世,繼續發揮該廠科技傳播功能、再現其輝煌,她需各方大力支持。2012年11月,上??萍拣^舉辦的“第四屆科普特種電影周”有20多部科普大片在上??萍拣^的巨幕、環幕、四維和太空影院滾動展映,其中不少為新片,屬國內首度亮相。不少市民觀看后不約而同發出疑問:除科技館,現在為何家門口的電影院不放映科普電影?曾輕易可見的“科普片”,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太長時間。該科普電影周參展的20多部電影,已幾乎囊括近年來所有科普大片;一部科普電影的時間最短13分鐘,最長在40分鐘左右,票價卻要30元至40元等[7]??萍紓鞑ズ臀幕^發達的上海如此,其他地方狀況則可想而知。(3)大報理當是科普先鋒和重要的科普管道。21世紀是越發需要科學文化的時代,包括科普在內的科學文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土壤??破詹话l達、國民科學素養不佳,科學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如期達成。在其他媒體科普疲軟之時,親民、親和力較大和“粉絲”較多的大報,當拾遺補缺、勇當科普先鋒,大報理應是科普之窗或重要的科普管道,它要長期地給力于提高國民科學素養和推進科學發展。修補科普品質下降[8]和科普凋零之狀、力促科普昌盛,大報須主動作為、擔當;實施有效科普、承擔科普重任,大報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如此,大報才能在文化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過程中有更多、較大貢獻,其形象會更可愛,傳媒“大腕”的地位會更牢固。3、必須重視、保證大報的科普水平和文章質量調研表明,科普和微科普(涉及科技知識等的文章、資訊)常有問題,是一些大報的弱肋與弱項;大報的科普質量須提高,此乃保證大報文化品質的關鍵與重點“防區”。(1)北大科學傳播中心“我國媒體科技報道失誤案件例及點評”指出:《科技日報》《科學時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重要媒體,科技報道常失誤[9]。(2)筆者自2006年來的長期研究顯示,滬上《文匯報》《新民晚報》是瑕疵不斷②,特別是涉及科學知識等的文章、消息?,F紕漏、錯誤,其頻率是周周有、旬旬現或平均3-5天必有一次(一篇)[10]或更短、更密。

三、保持報紙質量和發展報紙的路徑

電子媒體時代,報紙這一傳統的大眾傳媒受到擠壓,在文化大發展之勢下,如何保證大報質量?怎樣才能有效地發展報紙?如何從技術上讓大報常青、不衰?這是報社、報人與文化界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保證大報質量,重在細節的少缺陷與完善

1、辦報須細致、嚴格,不能馬虎、粗放大報的品質,是文化發展及成效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反映與體現。資深大報是智慧的明燈、是導師,她是報界“老大”,其文章不能是、不能常有次品。對通用語言文字與科技知識等懷有敬畏之心,是大報文字編輯、校對等應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自覺,規范使用母語和準確應用科技知識等是文字編輯的文化擔當與要務。文字編輯是“園丁”,做的是“剪枝打葉”之活,干的是“畫龍點睛”之工作,學富五車、厚積薄發與認真負責是其工作的根基與特點。當下,大報文章、信息等(《文匯報》日發行量有幾十萬份)的閱讀率、應用率或轉載率較大。所以,文字編輯與校對工作時,一不能分心,二不可大概其、急就章!審稿、改稿當氣定神閑,“斤斤計較”。否則,會后患多,并無意地抹黑大報。注重大的走向和宏大內容,忽視、忽略細節(不細致、毛估估,輕視數字、量化等)的性格,似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弱點。細節決定質量,辦報須細致、嚴格,不能馬大哈。報人應是“圣人”,大報的文章等應是文化、教育與科學之范本,報社當朝此方向努力。長期、全天候、全過程認真地辦報是大報的“作業”,讓大報的語言與常識性、科學性等失誤降到最低程度,真心實意、用心傾情、嚴謹地為民辦報,這是保持大報水平的技術路線。2、重視、解決大報“蒼蠅”頻見之象,是文化大發展的要求與任務文化建設和發展不能急功近利,它需從容地做、把基礎打牢,應服務于“草根”。大報,是文化發展的元素與主渠道,大報及質量也是文化及發展的標簽,它見證著文化發展、繁榮的程度。大報受眾多,保證質量乃第一,且應然、必須。2012年年初,面對網絡已成了語言文字差錯的“重災區”之狀,《咬文嚼字》郝主編指出,在我國語言文字發展過程中,曾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和“”后出現過兩次語言文字混亂,相比較這兩次“局部混亂”,目前出現的第三次混亂屬“全面混亂”;它“有語法、用詞的混亂,也有文風問題,教科書、工具書甚至文件的語文差錯比比皆是,整個社會的語言文字問題十分嚴重?!碧孤实刂v,一些大報如此。大報及水平是文化發展、繁榮的要件與保障,基于文化發展和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我們理應重視、解決大報“蒼蠅”頻見之象,保證大報品質是文化大發展的硬任務。

(二)提高文字編輯等的綜合素養是保持大報水平的關鍵

1、大報是使用書面語的傳媒和樣板,其科普、文章的字詞句不能常有差錯文化大發展要關注、做好涉及文化的小事、實事,必須保證大報質量,報社、報人要在基礎層面為文化發展、繁榮加油、做貢獻。大報是使用書面語的大眾傳媒和樣板,其科普、文章的字、詞、句不能常有差錯,語法不能亂、文字不可糙。張志公先生強調:“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大報文章等,文字應妥帖周全,須符合語言文字規范和科學規范等。因此,文字編輯、責任編輯,理當業勤、行恭、工純、品精。上述現象告誡:編審文稿要有好眼力,需字斟句酌、“精量耕作”,稍不注意就會出問題。大報文章、資訊等,具主流性、榜樣性和可信性,編輯、校對它們時當細針密縷,須毫發不爽!為此,編輯等須細膩地工作,且應以善小而為之。大報是大家心儀、信賴的傳統媒體,她應以規范保水平、用素質護質量,以不辜負讀者的厚愛與期待。報社員工素質及提高,是保障報紙質量和報紙發展的根本。報人的漢語水平、寫作能力與工作態度,和報紙科普水平、報章質量正相關!報人是職業文化人,是讀書人、學者,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精準的識別力、改錯能力,是從事編審工作的最低要求,否則其編發的文章等就會失誤。保證報紙質量,使之有牌、有品,自覺學習、進修應是文字編輯、記者和校對的進行時與一種生活,此乃報紙質量可持續保證的重心。報人當忠于職守、克盡厥職,理應消滅一差二錯之常態。否則,這將降低大報影響力、自毀形象,有礙文化發展。2、保證大報水平,文字編輯和校對要不斷練內功、長本領(1)現代社會是科技的社會,科技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科技知識的應用已很普遍。因而,文字編輯等必須掌握,并可準確地理解、應用基本的理科知識等,熟悉、掌握高中理科知識是最低標準;了解、掌握大專層次的理科基礎知識等是較高標準。這樣,他(她)們才能勝任工作,編審文章方可高屋建瓴、游刃有余,進而保證大報的公信力、美譽度。時下,文字編輯等需有較多的科技知識等托底,需用較多的科技知識、科學思想供養、滋潤,他們應是智識分子和“完整的學人”。熟悉、掌握較多的科技知識等,具備基本科學素養,這是職業需要,也是文字編輯等的“內存”與“標配”?!爸R是底,小說是面上的事。”(茅盾)就道理而論,編輯、校對等的文化素養與其工作質量關系如是!環顧中外報界,大牌編輯、頂尖記者大多是視野遼闊、知識豐盈和知識結構合理、健全的文化人。文字編輯等的素質,決定報紙質量。保證大報水平,文字編輯和校對等要不松勁、不懈怠,不斷地練內功、長本領,當注意避免“跛腳”現象,文理雙工是報人的發展方向和報紙發展的訴求。大報應尊重讀者,堅持品牌建設,要完善報人的能力、行為標準,當重視、提高管理水平和文化服務水平,以保證報紙品質。事實表明,報社應著力提高報人的素質、能力,特別要提升文字編輯、校對的基本科學素養,在標準之上做報人是大報員工發展的目標及尺度。編輯等的文字功力,應真正具有大學文科畢業的水平,其科技知識的儲備及水準,至少要達到高中理科生畢業程度,應是“科學達人”。(2)關注、保證質量是大報的活路,高學歷、高職稱員工較多,是大報的“風景”、優勢、特色與底氣,上述信息表明提高報人綜合素養、提升其文化‘含金量”,是一些大報及發展的“必修課”,且刻不容緩。電子媒體時代,報人應傾心、傾力辦報,提高編輯、校對等的科學文化素質,是保證報紙科普水平與報紙整體質量的治本之策。文字編輯等應是具較高文化素質的優秀的文化傳播者與專家,飽讀典型、學富五車,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是其發展與工作之本;文字編輯等應注重提升綜合文化素質、完善資質,以免是畸形文化人,他(她)們必須是文、理知識兼備者,是廣譜型、現代型的學者。

(三)完善報紙科普是保證大報質量的實務

1、報紙科普當“小題大做”、一絲不茍良好的科普和勞動者科學素養較高,是綠色發展和建美麗中國必須的“重裝備”和“核能”。我們經歷了數千年的農牧時代、封建時代,嚴重缺乏科學文化、現代文化,特別是先進、文明的理念及知識等,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強化科學意識等是文化大發展的具體事務。時下,好的科普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弱項、短邊,科普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期待明顯不匹配、不同步、不適應。大報輻射力強,發展態勢良好,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促進科學發展,大報的“動能”“勢能”不小;在推動社會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大報這一媒介的作用重要、必要。為實現我們的愿景,大報科普不能無意地削弱、淡化,其科普(內容、形態與質量)都須加強、完善,這是大報的職責所在,也是大報在提高公民素質與建設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之基、之舉措。大報是文化大發展的平臺、是文化窗口,也是讀者的大學校,所以,報紙科普等不可缺陷頻頻??茖W性、規范性是科普的基本要求,準確、恰當的文字對科普很重要,它有助于提高科普的正確率、傳播率、知曉率與顯示度,可提升大報的關注度、吸引力與公信力。人與社會的發展、建美麗中國都需要量多、質優的科普,長期開展有效科普是大報的法定工作與規定動作。重視、保持大報科普水平是放大成長性較好的大報之影響力、作用力的重要方法;大報發展、成就大報,科普是“大分子”與重要構件,保證大紙科普質量是提高報品的要徑。大報科普,當“小題大做”、一絲不茍;科普,不容有失,理應是精品、佳作。大報科普不能是劣質的“油畫”,宏觀、遠看較美麗,微觀、近視很粗糙、不中看。文字編輯、校對等的知識面、知識構成等,和大報質量之間具高度正相關;大報不能因員工科學素養不佳無意地拉低了科普水平,影響科普的格調、“容顏”以及大報的社會效益與大報“面子”。2、報人當用心、認真地做好科普提升公共文化質量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保持大報質量是其一。缺乏優質科普和科學文化的文化,實質是“沒文化”或是外強中干的文化,其后果可怕、危險。文化發達、繁榮,推進社會文明,不能忽視、冷落科普!推進科普、落實“科學下嫁”,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養是文化建設和科學發展的目的與內容。實現“把科學變得和陽光、空氣一樣普遍,人人都能享受”(陶行之),大報科普不可或缺。基于國情、民情,大報科普的定位是大眾科普,它分為初、中、高級科普。發展文化要重微觀、關注細節,它是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夯實基礎、做好根本、注重實效是文化大發展之道,努力提升國民科學素質乃發展之根。因此,文化大發展科普不能邊緣化,科普應是我們的文化符號和文化發展的重點項目。扭轉科普黯淡之勢,大報當用力、做實事??破湛沙蔀槲幕放?,報人擬用心、注意做好科普和微科普,有效科普應是大報及發展重要、永恒的課題。

四、結語

(一)文化大發展要加強基礎建設,重視保證大報質量是主業

提高傳統媒體的傳播水平和公共文化產品質量是文化發展的大事,文化繁榮要加強基礎建設,應充實、豐富載體,重視、保證大報質量是主業。文化為民、文化民生需要大報落實、推動和拖舉,滿足國民求知、求趣與求樂的文化需求,涵養國民文化品格與讓國民獲得文化實惠,大報是文化發展的A角;文化走進生活、文化放松身心、文化改變命運與文化創造和諧等,優質的大報是主力。保證大報水平,促進文化大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水平,這是報人的使命與責任。全媒體時代,保持大報的吸引力、公信力,保持讀者的信任度、閱讀率,保證報紙質量、讓大報美麗最根本!大報運載著受眾所需的文化及信息,傳播現代文化、優秀文化是大報的本能,大報品質佳是文化大發展的需要和追求。E時代,大報應有“文化”,水平、品質是做強大報的要素;讓細節完美,減少缺憾、硬傷乃保持大報品質之本。

(二)保持大報影響力,報社當一以貫之地重視保持報紙品質

現在,大報要力排干擾、保持高雅之姿與好品相,她應是“文化凈土”和讓大家信賴的高品質文化信息源。大報質量與國民素質及提高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新媒體時代須保證大報的文化品質,以更好發揮其推進全面發展、建美麗中國之作用。老牌大報是航船、是燈塔,她運載著我們、也召喚著大家。所以,大報要注意用其品質、品位,維護自身的優雅之態和感召力,并保持著自己的光榮與“美麗”;大報不能無意中成了“小報”。大報屬文化名品,新媒體時代保持、增加大報影響力,報社當凝心聚力抓報紙質量?!百|量”是測度文化發展品質硬而大的指標,大報品質是文化發展高度、質量的重要標識。因此,文化大發展大報及水平不能是“短板”,大報質量當精進,她必須做到品質無憂!基于上述信息,讓公共文化滿足國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提拉國民科學文化素質,重視、保證大報質量是現實、應該的,這絕非忽悠。對大報存在的、有矮化大報之勢的質量問題,報社等不能熟視無睹,不能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

本文作者:曾鐵工作單位:上海市徐匯區社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