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發展
時間:2022-04-01 03:57:13
導語:“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及發展過程面臨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可迎來新的發展環境、新動力、新理念;面臨的挑戰:“共性”文化的契合點、輿論阻礙、自身文化的邏輯。最后提出改變傳承理念,通過文化的共性尋找切入點、人才流動實現中國武術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武術;發展
“一帶一路”起源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發展于“茶馬互市”,在當時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古代中原和西域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甚至也有來自遠方蒙古國的文化沖突。當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一帶一路”倡議的重新提出,這既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復興,也是當下多變形勢的應對。新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的重建是一個以古老“絲綢之路”為基點建設的一個空間體。其目的在于使在這個空間體內的國家和民族搭建經濟資源共享的平臺,從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更為重要的是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一個重要的載體。正如著名學者葛劍雄在接受專訪時所說的那樣:“一帶一路”建設本質上是經濟行為,文化是“潤滑劑”。文化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中國作為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文明古國,更應該充分展現自身文明的特色文化,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作為象征中國文化符號的武術,理應擔負起這一偉大的責任,從而達到“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所在。
1“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武術發展迎來機遇
自“一帶一路”理論提出以來,“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響應,給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促進了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耙粠б宦贰钡某h與實施,有利地推動了合作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繼續走向深入發展?!耙粠б宦贰苯ㄔO的目的實際上就是為了實現經濟資源共享的體系與相交、互匯、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透顯著中華文化優秀的兼容并包特質,而且更體現現代文化交流的鮮明時代特征,將成為我國新時期文化轉型和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引擎。[1]在當今是世界多元化發展的形式下“一帶一路”的倡議已經成為思考當代世界的新思想框架的一部分,作為歷史上偉大思想和理論的搖籃,中國向世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大膽的話語框架,有助于描繪全球新的藍圖,更為世界多元化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如今“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內外雙向開拓經濟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通道,它不但是溝通貿易的紐帶和橋梁,具有廣闊的腹地和國內外市場,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文化的交流、開放與發展。同時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平臺。作為中華文化“全息縮影”的中國武術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我們武術人應該借助好這個“東風”,使中國武術這艘“大船”揚風起航。使得中國武術在海外傳播的正規化、合法化和本土化更是為其增添羽翼。[2]“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環境、新方向、新動力。同時為中國武術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更為重要的動力。動力是事物前行發展的內驅力。中國武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既是中國文化的全息影像,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3]抓住這個機遇,借助“一帶一路”搭建的平臺,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中國武術的國際化發展。“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有現代化的意義,也有復興傳統文化精神的內涵。中國武術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先行官,其不僅肩負著讓世人認知中國武術,了解中國文化、認識中國形象的使命,更需要弘揚中國武術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耙粠б宦贰背h有利于中國武術自身發展。在大環境文化圈的影響下,中國武術的發展要面對來自不同宗教,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武術受到中國傳統儒釋道等主流文化的影響,才能增加中國武術的內在的生命力,提高生命的內在張力。這既是中國武術歷經磨難而久經不衰的內在生命張力,也是中國武術蘊藏的文化魅力所在。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人生哲理,其“強而不霸”“和諧共贏”的理念與建設“一帶一路”的目標相符合。通過中國武術的發展,可以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融,從側面進一步夯實中國文化的根基,對提高國家軟實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塑造“和平崛起”大國的形象、消除世界對中國的誤解、消弭各種亂象下的中國威脅論,從而推動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實現更大范圍和領域共存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轉折點背景下中國武術面臨的困境
新格局、新形式下中國武術的發展應該調整傳統的觀念。特別是面對來外部環境對于中國發展的誤解。中國武術應該借助東方文明特有的身體運動方式以及其內涵的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使許多對中國文化不了解的外國人,充分認識中國文化。在全球化影響下,中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但與之而來的是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對于中國的種種的“中傷”,“中國威脅論”“中國侵略者”等等,造成了許多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對中國有了主觀上的誤解和心理的抵觸。這些都給中國武術的發展增加了阻礙和困難。因此,我,要在傳播過程根據習練者的不同,改變教學方式,引導他們來練,激發他們對中國武術的興趣,進而促進他們想要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我們強行給習練者灌輸中國武術好、中國文化優秀的思想。正如一個著名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想要了解中國,就要知道中國人,想要知道中國人,就要了解中國文化,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會習練中國武術”。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門派眾多。但中國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并沒充分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形象。缺少武術獨特的對世界人民的吸引力。中國武術作為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一種身體文化,以身體為符號的技藝展現實正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播方式。[4]“一帶一路”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武術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前鋒”,雖然在政策上有優勢,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共性文化”缺失、沿線國家武術文化發展話語體系信息不對稱和武術文化協調發展支持機制不健全等因素。[5]就是因為傳播者在教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性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帶來的文化認知主體的差異,以至于被他國民族認為是文化侵蝕。由于傳播文化主體和接受主體間缺少共性文化的契合點,以及在國際負面輿論環境的引導下,他們對于中國的發展抱有懷疑的態度,對待中國武術的傳播,持有抵觸的心理。這些外在輿論的引導給中國武術在海外的發展制造了許多莫名的困難。達不到預期中國武術的宣傳效果。應該認識中國的困境,以更好的應對和傳播的措施。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顯著的文化內涵,賦予了中國武術新的使命。“一帶一路”不同文化的碰撞、沖突、融合及更深層次文化的交融,以使中國武術立足當地的發展。因此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會升端出許多問題。特別是中國武術的特點方面,傳播者既想突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又想讓人知道中國武術源遠流長,造成的結果就是兩者都沒有得到。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中國武術的發展沒有考慮到傳播對象的差異性,以及中國武術內涵的中國文化和所在地域的本民族文化之間的兼容性。這樣的兼容性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和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之后,中國武術的發展才能夠在異族文化的地域立足,被當地人民認可和接受。不同文化圈影響下的運動觀念的差異是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傳播發展的主要障礙。
3中國武術發展對策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產物,更是世界民族的財富。因此中國武術的傳播發展應該立足于中華民族,面向世界。在傳播過程中,應當充分吸收其他運動項目的長處以及文化特點,博覽眾長;立足異族文化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中國武術植跟本土,才能使中國文化扎根海外,才能使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一味的“崇新”,片面的強調現代武術,導致中國在傳播過程中內在文化的“缺位”和“失語”,以至于許多人對中國武術的認識產生了偏頗、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造成了誤解,所以才會有中國武術是關于打人的,中國的快速發展造成的“中國威脅論”。以至于中國武術的發展帶來諸多困境,因此政府應該加強正面輿論引導,消解關于中國發展的負面影響。中國武術在發展過程中,也應該特別注意對象的差異性,需要慢慢了解、尋找文化之間的契合點,改變傳統的武術教學模式,根據習練主體者文化的不同,找尋最適合中國武術傳播的方式。正如美國一位社會學家說過的那樣全球化把世界的每一國家變成了一個車站,在這些車站中間穿梭著全球化的列車,你要想人們在你的車站下車,則你的車站必須要有足夠吸引力,即你的車站要有特色,這個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如果民族文化都同一了,那么你的車站和別人的一樣就沒有吸引力可言。根據建設“一帶一路”的文化圈所具有的不同地域環境、氣候條件、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文化的世界性傳播不是一種獵奇式的愛好,而是對一種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價值的體認。[7]因此,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應該深刻挖掘武術內在的中國文化和精神價值,使其具有吸引力,牢牢抓住武術愛好者的心理。我們在傳播中國武術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中國武術內容的豐富性和蘊藏的文化性,放慢腳步、深耕細作把中國武術內涵的獨特的文化性發揮出來?!耙粠б宦贰毖鼐€的每個國家、民族都自己獨具魅力的歷史脈絡、文化特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正如一位常年在中國居住的英國人所講的那樣“就文化吸引力來說,中國資源豐富,但他不善于推銷文化產品?!盵8],因此中國武術更應借助建設“一帶一路”建的東風,順勢而上,打造中國武術自身文化產業,品牌意識。借助“一帶一路”搭建的平臺這一中國文化傳播的橋梁,推動中國武術人才更好的走出去,充分了解,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文化傳播是一個社會向另一個社會借用一種文化元素。[9]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帶動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在當下全球化謀求和平發展的環境中,通過武術這一具有高度開放性與包容性的身體文化載體,抓住契機,為“一帶一路”貢獻中國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4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武術發展,應該根據不同文化圈影響的人們,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特質,尋找“共性”文化的切入點,實現中國武術走出、立足世界的目的;面對來自世界輿論的負面引導,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獨特的身體文化,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達到消解世界對中國“威脅論”的誤解。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報[N].2018-12-10(1592).
[2]王文杰.文化走出去[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22-23.
[3]王國志,張宗豪,張艷.“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偏向與轉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07):70-74,87.
[4]解乒乒,史帥杰,丁保玉.“一帶一路”戰略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機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7(06):1-5.
[5]丁傳偉,李臣.“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03):127-133.
[6]鄭國華,等.北京奧運會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5):37-400.
[7]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91-97.
[8]楊牧之.國家“軟實力”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華文庫》編輯出版啟示[J].中國編輯,2007(2):22—27.
[9]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王樹粵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
- 上一篇:“一帶一路”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