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01 03:59:10
導語:“一帶一路”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武術運動項目是我國體育文化輸出的一張名片,其核心價值契合“一帶一路”倡議需求。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雖有“一帶一路”倡議對外發展的先天基因和稟賦優勢,但面臨成員間普遍認同的“共性文化”缺失、國內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行業服務質量不高、知名度高但開放合作程度不夠等問題。在文化的共性特征中植入武術運動的中國身份、提升我國武術運動產業的創新能力、建立穩固的武術運動文化互信機制、構建中國武術品牌賽事體系,是實現新時代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
“一帶一路”(theBeltandRoad)是“絲綢之路經濟帶”(theSilkRoadEconomicBelt)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21st-CenturyMaritimeSilkRoad)的簡稱,英文縮寫為“B&R”?!耙粠б宦贰背h是我國借助既有的區域合作平臺,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和倡議。從東方哲學到功夫、武術運動,再到近年來提及的武術運動產業,武術運動產業的產生發展與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伴隨著軍事科學的發展,冷兵器的消退,以“自然、和諧、統一”“動靜結合,攻守平衡”的哲學觀為基礎的中華傳統武術逐步演變成中國近代體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武術運動。武術運動既是為了增強國人體質健康,為體育競賽增添民族特色,也是在與西方體育抗爭中的競技運動項目改良。[1]武術運動產業是以武術運動項目為載體、以促進身心健康和傳承中國文化為主要目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稱。作為中華文化傳輸的使者,推進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
1“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的動因
1.1武術運動項目是我國體育文化輸出的一張名片。加強體育符號的提煉,增進沿線沿路受眾與消費者對武術運動的認知、認同,是發揮體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作用的一大舉措?!肮Ψ?、針灸、長城、兵馬俑等是異國認知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2]中國功夫—武術,長期深受中國文化的滋養,接收了儒、道、佛的思想精華,既是一項以展示中華民族“恭敬禮讓”“克己”“謹慎”“虔誠”“仁愛”[3-5]精神面貌為主要形式體育運動項目,也與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華禮儀文化、中醫養生等相關聯,具有跨領域、跨學科、跨人群的性質。[6]從體育項目比較的層面看,其他任何一種運動項目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都沒有武術運動這么全面和深刻,其獨特的影響力完全可以成為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特殊載體。1.2武術運動核心價值。帶一路”倡議需求推進“一帶一路”的倡議能給沿線沿路各國帶來合作互利和經濟增長,也能為包括武術運動在內的體育對外傳播與交流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暢通、多元的渠道。然而,沿路沿線的六十多個國家之間物質與精神文明程度各不相同,政治制度、宗教文化、民族特性差異巨大。武術運動的核心價值能夠幫助外國民眾消除對“一帶一路”倡議行為的誤解和隔閡,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這是因為,首先,武術運動既有體育文化的屬性特征,又包含技擊、養生、修身養性三者有機結合而體現出其獨特的防身價值、健身價值和修德價值[7],飽含著先哲們對追求完美而和諧人生境界的參悟。當集競技和文化于一體的武術運動產品、武術運動表演以及武術電影跨出國門,這些載體會向對方國家的觀眾展現中國的傳統和文化、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共同發展的理念。武術運動產業跨國合作所產生的文化效應,是有效地化解隔閡,實現“一帶一路”分享、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1.3武術運動具有“一帶一路”倡議對外發展的先天基因?!耙粠б宦贰背h旨在通過某些特殊元素,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的全球化戰略架構。為適應沿路沿線各國政治制度、宗教文化、民族特性的巨大差異,需要發掘一些能夠喚起世界各國對中國形象共鳴的中國元素。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所傳播的不僅是體育運動所包含的運動項目、比賽組織形式的介紹、展示,更重要的是運動項目背后豐富的精神內涵。中國作為世界武術運動的發源地,擁有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傳承譜系。武術套路從1957年被國家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和較穩定的評判標準,官方認定的129個拳種[8],足以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各自喜好的武術運動需求。改革開放后,武術運動通過提高競技難度與觀賞性,具備了穩步走出去的“行動”能力,在海外中國武術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和中小學孔子課堂等實體傳播機構的建設和推動下快速發展。當面臨“一帶一路”倡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使命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精粹的武術,自然要擔負起對外發展與文化傳播的責任。1.4武術運動產業具有“一帶一路”倡議對外發展的稟賦優勢。武術運動自帶走出去的“行動”能力,但通過武術運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離不開扎實的產業基礎。目前,武術運動在我國城市的推廣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幾乎滲透到了城市各年齡段和各階層人群。太極拳習練者基本覆蓋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健身氣功逐漸被城市中青年階層所接受,幼兒、青少年武術也成為學前教育運動游戲、中小學生體育課程之一。另外,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武術運動協會認定的武術之鄉數量已超過100個,武術運動發展載體日趨完善;“全國武術錦標賽”“中國武術職業聯賽”等武術賽事日益繁榮;武術“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的健身活動不斷活躍,武術運動發展氛圍日益濃厚;以強身健體、展示表演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培訓產業快速發展,培育了如河南塔溝、鵝坡,山東宋江武術學校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武術培訓品牌;以日常鍛煉器械為基礎、特色器械和智能裝備為補充的武術用品體系初步形成,并逐步向精細化和中高端方向發展;以用品制造、競賽表演、健康健身、武術培訓、武術旅游和武術文創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業態不斷發展,相互支撐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
2“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1缺失成員間普遍認同的“共性文化”。雖然中國武術運動已經呈現出完備的發展體系,全面反映了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體現著中華文化母體的核心本質特征,但它是在中國特定的地理空間環境生產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產生,具有明顯的地域環境特殊性。過去武術運動的國際化推廣,未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諸國民族文化、社會形態、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各國之間存在武術運動發展話語體系信息不對稱、武術文化協調發展支持機制不健全等問題[9],這種共性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國武術運動的在地化傳播遭遇阻礙,甚至引發負面效應。如“在許多西方人看來,武術不等于中國功夫,“功夫熱”并不完全等于“武術熱”[10],因此僅把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推廣到沿線諸國,是不具有文化傳播優勢的。再如,武術術語名目繁多,包括技術、套路、拳種、器械、功法等等,各種術語體現著中國文字的深厚意蘊,如太極拳動作“攬雀尾”,關于“雀”可以有peacock、bird和sparrow等不同譯法,這不僅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武術哲學知識,還要能熟練掌握西方語境中的文字表達差異。另外,武術運動中的大量名詞術語帶有濃厚的中國古典哲學色彩。如“天人合一”“出手為陽,收手為陰”等,均蘊涵著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內容,貼切翻譯并非易事。2.2國內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行業服務質量不高。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的武術運動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而五千年的文明使得武術在農耕文化的侵染下表現出一種孤芳自賞、自我滿足的特征,多年來較少主動與價值規律、市場規則碰撞交流。另外,與市場機制已經成熟的西方現代體育相比,武術運動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無論在爭取武術進入奧運會的進程中,還是市場開發中,武術運動產業都舉步維艱。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資本對武術運動產業的投資信心不足。此外,不論是武術運動項目的賽事策劃方還是項目培訓方,都必須面對各級武術人才培訓單調、武術賽事運作模式嚴重同質化、海內外武術推廣形式無序等突出問題。因此,從供給側發力,通過創新武術運動產業供給思路,創造6質高價廉、認同度高的武術運動產品以及武術運動服務供給,不僅是中國武術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全面走出去的關鍵環節,更是在沿線區域構建武術運動發展話語體系的重要舉措。2.3知名度高但開放合作程度不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著“將武術推向世界”的戰略目標制定和實施,武術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世界化普及程度最高的“文化元素”之一。然而,長期以來,中國武術運動常流于形式,發展自我中心、跨文化誤讀、生存空間遭受嚴重擠壓,未達不到盡如人意的國際化效果,給中國武術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走出去步伐的提速產生了較大阻礙。如,位于北京的國際武術聯合會,是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單項體育組織,目前已有10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武術協會,但每個協會擁有的武術人口極少;武術國際傳播有141個會員國,但這些國家的成員對武術的認識還停留在工具理性,對武術價值理性的認識遠遠不夠。[11]而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武術發展組織和會員國都缺失嚴重,如肯尼亞的跆拳道、空手道運動發展飛快,但還沒有一所展示和傳授中國功夫的武術館或培訓中心,在整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類似的武術館和培訓中心也少得可憐。[12]另外,武術雖已成為亞運會的常設項目,但兩次申請入選奧運會項目(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均宣告失敗。李小龍、成龍等功夫巨星的武術表演名揚四海,但武術運動項目的國際普及卻遠不如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和印度的瑜伽。[13]
3“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運動產業對外發展的路徑
3.1在文化的共性特征中植入武術運動的中國身份。正如所說:“中國發展必將寓于世界發展潮流之中,也將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帶來更多機遇”。世界對中國功夫的理解融入了各個國家的“感情色彩”[14],但是載體是文化思想傳播的重要元素,如果這一元素沒有了我們需要的文化思想元素,那我們的戰略就一定是沒有意義的、或者是徒勞的。[15]如何向沿線各國傳達中國武術的真實內涵,需要我們對自身的身份與形象有清晰的設計和定位。因此,務必要找到適合各國的共性文化,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汲取沿線沿路國家異質文化的精髓,挖掘中國武術運動的共性文化基因,創造出一種既有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又充分互通互鑒的武術運動交流機制,將我國武術運動的精神與思想內涵向沿線沿路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表達靠攏或接近[16],使武術運動外交能夠滲入“一帶一路”沿路沿線人群的共性當中,使武術運動擔負起促進相互理解并幫助構筑沿線沿路官方、民間交流的“使者”形象,最終使沿線諸國在以中國武術運動的共性文化為基礎進行對話與合作交流的時候,成為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時必須高度重視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對其實施有效傳播必須解決好的現實問題。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依托風靡全球的海外少林武術展演,“借助武術表現佛教,克服了語言障礙,規避了一些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上的偏見,打通了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明、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間的隔閡,使得沿線諸國大眾對少林武術產生了特殊的親近感和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景”。[17]3.2提升我國武術運動產業的創新能力。我國武術運動產業的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和消費市場的供需變化使其關聯產業失去了核心競爭力,但在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市場需求比較大的其他地域國家,這些關聯產業既能夠得到合理的市場估值,又能夠重新煥發其昔日生機。因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要對武術運動產業的科研機構、功夫展演、人才培訓等武術品牌多元化路徑培育進行新的投入,依托各地獨特的武術運動基礎,學習借鑒國外知名體育運動項目品牌建設的成功經驗,發揮其獨具中國特色元素的項目優勢,提供適用于沿線諸國民眾武術運動需求的運動處方、培訓服務和健身功法,以及對人體健康促進的武術養生產業技術支持,不斷拓展中國武術文化產業的創新驅動活力,推動中國武術運動的產業發展模式、傳播路徑和商業開發戰略等核心環節,不斷提升我國武術運動產業的創新能力。3.3建立穩固的武術運動文化互信機制。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曾說:“當我們與同時代的其他人分享夢想的時候,我們的夢想就會更有力量”。當前,走出去的中國武術運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發展協調支持機制尚未實現有效對接,既不利于雙邊力量的整合統籌,又極易造成武術運動資源的重復設置浪費,削弱推動中國武術運動發展的支持力度。從區域武術運動協調發展支持機制層面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中國武術運動的穩步走出去,必須基于穩固的互信體系,建立完善的區域武術運動協調發展支持機制,唯有如此,才能使沿線諸國在以中國武術運動為基礎進行合作交流的時候,擁有彼此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依賴條件,實現武術運動的跨國跨界合作,從而利于構建武術運動融合共享體系。3.4構建中國武術品牌賽事體系。為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世界讀懂武術運動的價值、有必要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武術賽事品牌。打造中國武術賽事品牌,一是需要堅持以需求為中心,提高武術運動產業品牌戰略意識,創新武術運動產品和服務開發的理念、形式、內容,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武術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引導散打、泰拳等具備條件的武術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二是以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為龍頭,優化武術賽事知識產權(IP)市場,加大對武術賽事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打造一批涵蓋中外、橫跨不同武術門類的本土原創武術品牌賽事。三是以武術套路、散打、短兵、泰拳、自由搏擊等觀賞性強的武術項目為基礎,打造一批娛樂功能強、商業價值高、表現形式多樣的武術表演節目。積極培育各級各類武術演出團隊,推動武術演藝市場向專業化、多元性方向發展。
4結語
相關政策的出臺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相繼部署,為業已譽滿全球的中國武術運動的持續發力提供了新型動力源;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中國武術運動對外發展彰顯的整體效益呈現機遇與挑戰并存新態勢。在“一帶一路”倡議有序實施過程中,中國武術運動對外發展既有先天基因和發展基礎,又面臨共性文化缺失、行業服務質量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開發合作程度不夠等問題與挑戰。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應該積極促進我國武術運動產業轉型升級、尋找武術運動交流合作的共同點、提升我國武術運動產業的創新能力、建立穩固的互信機制等路徑,實現新時代中國武術運動對外發展的戰略目標。
作者:丁云霞 單位: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
- 上一篇:“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發展
- 下一篇:“一帶一路”校企一體化辦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