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文化建設透析

時間:2022-12-23 10:46:48

導語:馬克思主義與文化建設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與文化建設透析

本文作者:張艷秋工作單位: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化的定義從廣義上看,文化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的、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亦稱思想文化,屬于精神生產范圍,特指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我們所講的文化即狹義的文化,也就是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得知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相互依存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涵,而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承載。同志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的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可見,文化與意識形態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離的。(一)文化的核心——意識形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是文化結構的四個方面,反映出文化結構的多維性。文化的核心,是社會的特殊文化系統——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只能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黨的精神文化體系,對整個社會文化具有支配作用,而觀念和思想的體系及功能制約著文化諸體系的發展。馬克思深刻而辯證地揭示了文化的意識形態性。精神(文化)生產,是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服務的,并受統治階級所確立的主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特別是反映社會某個政治共同體成員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標和政治行為規范的政治文化,其起主要決定作用的價值評判標準是意識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伸張自已的社會中心價值觀,文化因素對社會的作用,受到意識意識形態的篩選。因此,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二)文化的非意識形態性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同起來。對“文化”的界定盡管可以千奇百怪,但它蘊涵的內容是意識形態所無法比擬的。可見,文化的外延要比意識形態廣泛得多,意識形態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文化具有非意識形態性。注重文化的非意識形態性,并不是提倡以一種文化來代替和否定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在主流文化中的價值評判標準和理念導向作用是我們始終不能放松的,而對一些非主流文化,具有商品性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注重其產業性質和經濟效益。唯有如此,才能使各種文化得到發展,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把文化與意識等同起來,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性,這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但是淡化或摒棄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則會使文化建設失去方向及內容實質,正如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一)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我國的歷史發展表明,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中國人民把握住特殊的歷史機遇,從而超常規走上一條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偉大成就。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先進的主導意識形態,對于團結人民的力量、集中人們的意志、統一人民的行動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因而黨的工作布局上,黨的工作方針上,是始終都把意識形態放到極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也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作為社會哲學基本范疇的意識形態,是反映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及其發展趨勢的思想體系,也是指導人們把握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它是同階級的思想和階級統治密切相關的。馬克思、恩格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黨的精神文化體系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對整個社會文化具有支配作用,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二,意識形態的批判繼承性確立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原則。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總是在既定的、由過去繼承下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制約下創造歷史的。這就向我們指明了意識形態的繼承性。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一種科學的思想體系,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思想文化包括資本主義先進的科技和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的,也是隨著社會實踐運動的推進而不斷完善的。繼承并不是全盤吸收,而是選擇,批判地繼承。特別是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呈現出各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共同繁榮的局面,吸取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因而批判和繼承的原則應當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原則。第三,意識形態的思想旗幟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手段。安東尼奧•葛蘭西在談到意識形態的社會作用時,把它叫做“水泥”,他指出:“在保持整個社會集團和思想意識的統一中,意識形態起了團結統一的水泥作用?!边@是一個比喻,但它卻深刻地說明了意識形態在凝聚人心、形成統一的意志、鞏固政權、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功能。(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促進主導意識形態的完善和發展(1)建設先進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凸顯了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緊迫性。先進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范疇,它的前進方向是由處于核心地位的思想道德,特別是世界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發展先進文化就意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不動搖,充分肯定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先進性與主導地位,這將有力地抵制其他非主流意識形態及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意識在文化建設中的侵擾,從而有助于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僵化保守、腐朽、低級的思想和有害的文化。主張文化建設中主導思想的一元化,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影響力和優越性,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更為深入人心。因此,發展先進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立場,它有利于增強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必要監控力。(2)建設現代化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的完善與健全我們發展先進的文化,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文化擺脫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的束縛,建設具有正確的導向、健康的內容、新穎的形式、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多樣化文化的需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克服我們原有文化中主體意識不突出、內容貧乏、形式單調的缺點。否則,過分強化政治權威作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主導方式,只會使民眾產生一種‘文化強制’的感覺,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是被迫的、盲目的、外在的,只會“戴著精神的鐐銬跳舞”。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加強意識形態的主導方面。(3)構建不同層次的文化思想平臺,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對西方思想意識演變的能力我們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可避免會與外來意識形態發生碰撞和沖突,因而也必然遇到來自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與攻擊,特別是國外敵對勢力企圖利用意識形態的滲透與我們打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從而實現其“文化霸權”的野心,達到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目的。因此,我們要提高社會意識形態的抵制力,就必須構建不同層次的文化思想平臺,多層次、多方面地加強主導意識形態建設。在國內,要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階級、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性別等等,采取多種形式地關注和解決人們的精神問題,及時地把握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動態,從而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否則,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的精神世界被其他的意識形態所占領、所吸引,那么,我們的文化主權就會有名無實,形同虛設,其抵制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意識演變的能力就會大為減弱。在國外,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大量輸出文化產品,大幅度占領文化市場來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爭取在全球化精神的格局中不斷增加中華文化和中國主導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此舉既是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肯定和認同,又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較量的回應,既提高社會意識形態在國際意識形態中的影響力,也增強了其應對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意識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