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文化教育
時間:2022-12-19 02:44:17
導語:語文課的文化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個民族的歷史與其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僅屬于知識與學問的范疇,更是屬于道德與價值的范疇。作為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與理想的凝結物,它標志著民族的身份,也是維持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終依據。現在的學生對西方的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卻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或文化,也感覺不到其必要性。外來文化的沖擊與自身文化的忽視、歧視會弱化一個民族的主人翁意識,丟失民族認同性,最終導致沒落到其他民族的結果。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積累與修養會影響整個人生,所以,這一時期介入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過文學作品鑒賞進行文化教育
朝鮮族的高中語文教科書收錄了多篇文學作品,教師可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賞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這些作品有著多樣的主題與題材,如描述了遷移的傷痛與艱難生存過程的作品,先民不畏艱辛、披荊斬棘的作品,美麗風俗的作品等,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賞,學生能體會到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增強道德修養。
(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縮圖,通過對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鑒賞,讓學生對真假、美丑、善惡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能力,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可以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小說《向下水道扔石頭》中的主人公的丈夫和小說《親戚之間》中的“銅佛寺嫂子”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截然相反的兩個典型人物。鑒賞完《向下水道扔石頭》這篇小說后,學生會對文中主人公的丈夫感到厭惡。這一形象是一個不愿意干活卻又有大男子主義的人,為了促成妻子的假結婚去捏造自己的死亡證明,用妻子寄過來的錢過著寄生蟲般的生活,并且認為這就是成功的人生,“把失敗的人生叫作成功”的男人,這一形象是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歪曲價值觀的代表人物。從這一人物形象中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因金錢而丟棄道德的人的骯臟和丑陋。在這一基礎上,可以再深入一步,圍繞“女人只要嫁得好就可以”的論題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從而在物質至上的環境中依然可以對自我和社會有正確的認識。小說《親戚之間》中的“銅佛寺嫂子”與前一故事的人物相比,截然相反,是一位有著美麗品性的現代女性?!般~佛寺嫂子”的形象中蘊含著勤勞、善良、樸素的傳統美德,體現著現代先進人物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教師應在課堂中充分發掘出“銅佛寺嫂子”這一形象中體現出的優秀的品性,讓學生學習朝鮮族農村勞動女性的傳統美德,讓學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美的熏陶。長此以往,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二)讓學生認識歷史,擁有民族自豪感
朝鮮族的語文教科書里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朝鮮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開發利用這種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民族精神,擁有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通過抒情詩《接枝》的鑒賞,使學生學習先人們“在別樹的根上”“忍受著接枝的痛苦”,并讓學生學習先民們經過千辛萬苦之后“如今可在接枝的地方繞上扎實的綁帶”,與其他民族文化共存,保存了自身特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智慧所在。而在《不屈的斗魂———金學鐵先生》的鑒賞中,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對金學鐵先生和對他的小說《最后的分隊長》的介紹,讓學生知道在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先人的業績,要讓學生認識到“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蘊含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們擁有民族自豪感。
(三)通過成語、俗語的學習,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
成語和俗語是一個民族豐富的語言遺產,它雖短小含蓄,但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因為各種功利性的原因,現在的學生很重視外語的學習,但往往不重視自己的民族語言。教科書的文學作品里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成語和俗語。如《親戚之間》中,“家徒四壁”“斤斤計較”“忙得不可開交”等,《暗夜》中“春寒料峭”“服人比喪家更傷心”“天無絕人之處”“趕雞之犬徒仰屋檐”“胼手胝足”“憂心煩惱”等。這些成語和俗語中蘊含著鄉土氣息和人情世態,學生可通過這些成語和俗語感受到自己語言的魅力。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中有很多土俗語言。例如《親戚之間》中“學字眼之前先學到了社會”“舔著眼淚生活”等慣用語以及《暗夜》中頻繁使用的俗語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并增添了作品的鄉土氣息。因此,學生在鑒賞時比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親和力,可以輕易地與文章進行溝通,并可通過帶有地域文化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慣的人物之間的對話,感知民族語言的魅力。
(四)感受民俗文化的氣息,傳承優良傳統
隨著知識經濟進入全球化時代,傳統文化在強大的西方文化沖擊中漸漸被人們遺忘。年輕一代往往記得西方節日,卻對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一竅不通。關于民俗文化的一次問卷調查中,藝術學校高中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度很低。對他們來說,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很陌生的。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正處于嚴重的同化階段。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語文教育在傳承民俗文化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教科書中收錄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關于描述民俗文化資源的內容?!队H戚之間》和《暗夜》等作品可稱為“美麗的民俗生活的斷面圖”,其內容包含很多固有的民俗文化。教師在進行作品鑒賞時,應利用民俗文化資源,讓學生了解、吸收文化中的精髓,使他們成長為有文化素養的一代。
三、進行文化教育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一)教師應提高對文化的認識和修養
教師在課堂上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還應當成為文化的繼承者、實踐者、傳播者。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教師的文化修養與認識水準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評價制度
雖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是考查和評價教師業績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師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知識傳授上,忽視與考試無關的其他內容的教育。只有改革這種評價制度,方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連接作用。
(三)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
只有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服務才是有價值的。因此,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作者:趙今蘭 單位:吉林省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外語教學與外國文化教育
- 下一篇:高校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機制的構建